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非虛構文學的研究空間依然十分廣闊 ——評王暉《非虛構:文學紀實與熒屏像志》 
來源:文藝報 | 韓松剛  2024年02月02日09:43

作為國內(nèi)較早提出“非虛構”一詞的研究者,王暉一直致力于非虛構理論、非虛構文學的闡釋和觀察。《非虛構:文學紀實與熒屏像志》一書就是其相關研究成果的合集。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非虛構:濫觴、建構及流變發(fā)展”,包含了理論新釋、多維流變、域外觀潮三個板塊,下編“非虛構:個案、專題及多維縷析”,囊括了城鄉(xiāng)紀實、家國敘事、熒屏像志三個部分。從理論到思潮、從整體到個案、從文本到影像、從國內(nèi)到域外,王暉全面而清晰地為我們呈現(xiàn)了“非虛構”在世界文學范圍內(nèi)的緣起、建構和發(fā)展。

在關于“非虛構”的爭論中,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始終是焦點之一。對此,王暉有著清醒的認知和準確的判斷。在《非虛構文學:影響、異議、正名與建構》一文中,王暉從這一概念的異議說起,談到了“非虛構文學”的正名問題,在提及非虛構的內(nèi)涵時,他說:“‘文學’本身理應包含有虛構與非虛構的因素,它在小說那里主要體現(xiàn)為以虛構為核心的文體建構方式,在非虛構文學中則主要地不表現(xiàn)為虛構,而是從虛構之外,通過語言、結構、視角來實現(xiàn)其文體富于藝術性的建構方式?!笔聦嵣希P于非虛構的爭議之一,也便是這種非虛構性和虛構性之間的辯難,因此,在《現(xiàn)實與歷史:非虛構文學的獨特敘述》一文中,王暉對這一概念做了進一步的界定,他說:“相對于文學的‘虛構’寫作,‘非虛構’并非某種具體文體的寫作,它更多的是指一個大的文學類型的集合,譬如非虛構小說、新聞報道、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回憶錄、口述實錄文學、紀實性散文、游記、紀實性影視劇本等等。”這一將非虛構寫作歸納為一種“文學類型”的做法,巧妙地厘定了很多難以定義的理論難題。而對于這一厘定,他在《非虛構:鏈接于文學與影視之間》一文中,再次做了確認,“即使是在文學內(nèi)部,非虛構也并非一種類似于小說和詩歌那樣具有比較清晰邊界的文體,而仍然是一種文體或曰文類的集合。這一文類包含報告文學、口述實錄、傳記、紀實散文等完全非虛構文體,也包含歷史小說、新聞小說、紀實小說、新寫實小說等不完全或仿虛構文體。因此,談論非虛構其實是有點‘跨文體’‘跨文藝’或‘跨文化’的意味,泛泛而談很難說得清楚其中三昧?!?/p>

可以說,正是通過這樣扎實而有效的“理論新釋”,王暉將“非虛構文學”的定義問題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和界定,而這一厘定的重要性在于,它為后續(xù)的非虛構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具有基礎和框架意義的前提。王暉關于中國非虛構文學的研究,除了這種理論性的思辨和判斷之外,還注重它作為一種文學類型和文學思潮的“歷史性”、“當下性”和“大眾性”。比如《1977—1986:中國非虛構文學描述》一文中,他對新時期中國非虛構文學的梳理和觀察,可以看作是對新時期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另一種方式的補充和豐富?!秳e樣的在場:近年女性非虛構文學寫作論》,更是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展示了女性非虛構寫作在介入社會現(xiàn)實、拓展話語空間、豐富精神表達等方面的“現(xiàn)場感”和“當下性”。而《現(xiàn)當代中國非虛構文學的大眾化品格》,探討的則是新媒體時代,非虛構文學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作為一種深刻的文學類型有了更為全方位的大眾化傳播態(tài)勢,但另一方面,大需求下的“模式化”生產(chǎn)又同樣給它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

而在其關于非虛構文學的個案研究中,對于非虛構文學的“地方性”、“真實性”和“精神性”的追求,則讓他的研究更有了一種別樣的情感內(nèi)蘊和思想力量?!对娦缘貙ふ易约旱恼嫦唷贰对趫詫嵧恋厣系泥l(xiāng)愁》《舉輕若重總關情》《悲壯拯救的藝術報告》《以文學的名義彰顯國家的偉力與精神》等等,僅從題目來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判斷、分析、闡釋作品時所投注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力量。在這一過程中,王暉也并不避諱非虛構文學中“報告文學”所遭遇的非難,與批判、否定相比,他更看重的是“報告文學”這一文類所具有的現(xiàn)實性和可能性。

王暉關于非虛構研究的另一特點是具有一種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域外視野,一個是跨界觀察?!睹绹翘摌嬑膶W浪潮:背景與價值》《激變時期的中美非虛構文學》中對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非虛構寫作進行了掃描,也對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非虛構寫作進行了鉤沉,并對兩者之間的潛在關聯(lián)進行了頗具學理性的分析,這樣一種比較的眼光,在國內(nèi)的非虛構研究中并不多見。而《二元文本的藝術張力》一文中,以諾曼·梅勒為例探討非虛構和虛構之間內(nèi)在差異的具體辨析,則是在一種文化觀念的形塑和歷史主義的態(tài)度之下,對非虛構文學的“兩難”進行的深切剖解和切身反思。

我們今天討論的非虛構,往往更多地關注于文本,但王暉則早已敏銳地介入到了非虛構文學中熒屏像志的觀察和解讀之中。他的對于農(nóng)民工群體影像志、城市文化與影像表達、歷史敘述的影像出新等等的闡釋和分析,對于我們重新認識“非虛構文學”的內(nèi)涵、重新理解“非虛構文學”的前景,具有很強的啟示性。尤其是對于我們?nèi)绾卧谟跋駮r代,去認識非虛構文學的潛在發(fā)展空間、敘事可能、大眾影響等等,提供了十分清晰明了的學術路徑。

關于非虛構的討論和研究已經(jīng)有了幾十年,但非虛構仍然是一個難題。從概念的爭論,到非虛構和虛構之間的糾葛,再到非虛構自身關于真實、想象、藝術的辯論,說到底還是眾說紛紜。但在王暉看來,拋開這些疑難雜癥不論,非虛構文學的研究還是要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非虛構文學概說;第二,非虛構文學主體類型描述;第三,非虛構文學的時空掃描;第四,非虛構文學的典范作家;第五,文學版圖中的非虛構文學;第六,非虛構文學與當代文化。由此來看,關于非虛構文學的研究,留給當代文學研究者和批評家的空間依然十分廣闊。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