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風吹嗩吶聲》的夜晚
在《人民文學》雜志微信平臺上,看到“我與《人民文學》的情緣”的征文啟事,四十多年前的溫馨往事又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
四十多年前,我是一個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在家鄉(xiāng)的村辦小學里教書。那是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期,國家剛剛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各條戰(zhàn)線百端待舉,百廢待興,農(nóng)村的狀況還十分落后。學校教室是土房子,學生的課桌是土臺子,全校五個年級,一百二十多名學生,那時我們上午給學生上課,下午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晚上住校統(tǒng)一辦公,開會、備課、批改作業(yè),那年頭學校村辦村管,上級政府部門從未給學校撥過經(jīng)費,一學期學校的所有開銷就靠收取學生每人幾元的學費,購教材外,還要買備課本,紅藍墨水、墨汁,訂書針,蘸筆尖,粉筆等,校長須精打細算,就這樣有時一學期未結束,辦公經(jīng)費就已捉襟見肘。
那時,上級主管部門規(guī)定,每年一所學校只能訂兩種刊物,《陜西教育》為必訂刊物,另一種各校選定,我們的老校長雖說愛好廣泛,但和我共同的愛好都是文學,他征求我意見時我二話沒說就選定了《人民文學》,他剛好也有此意,因為愛好相同,我們也算是不謀而合,從一九八一年訂上后一直沒有間斷過。
那年月,農(nóng)村到處是土路,坎坷難行,送報刊的郵遞員,騎上二八加重自行車,三天來一趟,有時遇上連陰雨天氣,一周才送來幾天的報刊信件。每次散發(fā)著油墨清香,封面設計匠心獨運,厚重大氣的《人民文學》雜志送到學校,老校長在訂單上填字蓋章后,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他看完后,才能輪到我們其他教師。
至今難以忘記我讀小說《風吹嗩吶聲》的那個通宵達旦的夜晚。
鄉(xiāng)村的冬夜,校長召集我們開會安排工作后,我們備課、批改學生當天的作業(yè),完畢已是夤夜時辰。天空寒星閃爍,地上萬籟俱寂,我走進宿舍,迫不及待地打開剛從老校長手里拿來的《人民文學》,不知怎么,我一下子翻到了著名作家韓少功的小說《風吹嗩吶聲》,剛讀幾行文字便欲罷不忍,如饑似渴地讀起來。
《風吹嗩吶聲》這篇小說是我國著名作家韓少功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篇小說,一九八〇年寫成并發(fā)表于一九八一年的第九期《人民文學》上,作品以殘疾(聾啞)人德琪為主人公,他雖然不會說話,但為人正直厚道和善良,而他的哥哥德成雖是個能說會道的正常人,但在為人處事的人品上卻遠遠不及他的聾啞人弟弟。小說還濃墨飽蘸、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德成的妻子二香的形象,她勤勞善良、樂于助人,幫助寡婦照看倆個孩子,卻遭到了丈夫的斥責和辱罵,好逸惡勞、品行不端的德成毒打妻子,氣得心地善良的二香離家出走,灑淚而去,狠心的德成和聾啞人弟弟德琪分家而過,后來德琪在一次放木排勞動中,喪身于奔騰的激流之中,從此后,村子的人們再也聽不到啞巴德琪,和在更深人靜的夜晚,那凄清哀婉的嗩吶聲。那天夜晚,我半躺半臥在床上的被窩里,隨著小說中故事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幾次淚眼婆娑,待看完時已是曉色朦朧,晨曦微露。
光陰荏苒,世事滄桑。四十多個春秋仿佛彈指一揮間!但我在一九八一年的冬夜,如饑似渴閱讀《人民文學》雜志第九期上《風吹嗩吶聲》這篇小說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早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問世的《人民文學》,是我們中國國家級別的文學期刊,已經(jīng)走過了七十四年的光輝歷程,七十多年來,《人民文學》雜志社的編輯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刊發(fā)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培養(yǎng)和扶植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受到了眾多的人民大眾的青睞。
愿《人民文學》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上,快馬加鞭,縱橫馳騁,譜寫出新的輝煌。
作者系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qū)石鼓鎮(zhèn)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