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房偉 周婷婷:嚴肅的質(zhì)詢與詩意的抵達 ——讀李一默中篇小說《對岸》
來源:《膠東文學》2024年第2期 | 房偉 周婷婷  2024年02月06日10:14

作為一名青年作家,李一默的創(chuàng)作多以縣城為背景,不僅描摹縣城這個連接城市與鄉(xiāng)村的過渡地帶的真實樣貌,更善于把握生活于其中的各色人物復雜、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李一默始終以文字為利器,沉實又尖銳地投擲出自己的思緒,質(zhì)問文學的終極命題之一:“自我”究竟是什么?又將歸于何處?新作《對岸》中,李一默將視點聚焦于從縣城出走到大城市的女孩兒岳小云身上,鋪開庸常瑣碎的生活日常與錯綜委頓的情感糾葛,從而延續(xù)了對“自我”命題的叩問。李一默文筆嫻熟,擅長在看似輕松的語言之中,將我們帶入當代人的情感危機中,在不知不覺中,擊中我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那部分情感,從而讓我們“嚴肅”地反思自我及其時代。

小說出場的四位主要人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涵蓋了當代人的四種精神癥候。岳小云永遠處于被動狀態(tài):工作所在的行業(yè)受到?jīng)_擊后不得不順著浪潮重新找工作,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前進;情感中被呂念控制著主導權,關系的親密疏離都由他做主。呂念在城市的名利場中浸淫多年,圓滑、世故的性格讓他得以在北京這座繁華喧囂的都市風生水起,卻也沉淪其中,被城市的曖昧與浮躁閹割了蓬勃的生命力,于是他希冀在一個又一個青春靚麗的年輕女孩兒身上找回流失的朝氣與能量。丁薇清醒、有主見,能夠在人生的每個轉(zhuǎn)折點果敢做出選擇,抓住每個向上攀登的機會,但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的內(nèi)里也要承受和十多個人擠在一個小破出租屋,漂泊無歸宿的窘迫生活境遇。而歐陽海,工作讓他得以生存,小說則是他的精神出口,他沒有徹底融入社會大潮,又無法真正割舍現(xiàn)有的工作,于是游走于現(xiàn)實與想象之間,讓小說成為他精神出走的唯一途徑。作家借助岳小云、呂念、丁薇和歐陽海這四個個體人物,實際展現(xiàn)出的是四類群體的精神境遇。

《對岸》中,作家對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出高度的緊張感。小說以岳小云為視點中心,通過岳小云與呂念、丁薇的相處交往,展開對“自我”的質(zhì)詢。在與呂念的相處過程中,岳小云時刻思量的是自己主體性的逐漸泯滅:從對居高臨下的接吻方式的厭惡到覺得對方送禮物是為了讓她產(chǎn)生愧疚,直到最后開始合理化對方的性行為誘導,認為是自己對呂念虧欠的補償——她在自知中沉淪,也在矛盾中一步步喪失了“自我”。這種喪失主體性的緊張感蔓延到了她與世界的相處模式中,即便是沒有多少聯(lián)系的小李代呂念給她送東西,她也陷入“人人都能替自己做決定”的恐懼中。李一默營造的這種緊張而郁結的情緒在岳小云來到丁薇租的房間里被推到最高點:這一切都讓本就郁郁不樂的岳小云感到更加無力。

李一默是一位敘述性大于故事性的創(chuàng)作者??v觀《對岸》整個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唯一的懸念性在于丁薇那張被撕去一半的照片,也因簡單的故事邏輯而被消解。但這并不影響小說本身充滿的張力,而這種張力來源于作家對節(jié)奏的精妙把控。作家在將小說的緊張情緒拉滿后,隨即設置了岳小云、丁薇與歐陽海坐公交車這一浪漫主義式的橋段,讓緊張的節(jié)奏暫時松弛下來,產(chǎn)生微妙的呼吸感:穿過無數(shù)街道與人群飛馳而來的公交車給漂泊異鄉(xiāng)的岳小云帶來一種珍貴的歸屬感,沒有目的地的恣意而行放慢了被不斷按快進鍵的生活,讓心靈得以放松,讓精神得以短暫出走。在一吸一呼、一緊一松間,小說的張力凸顯得淋漓盡致。

正如解構的目的是為了建構,質(zhì)詢的目的則是為了解答。岳小云和呂念的關系最終因呂念將觸手伸向了下一個年輕有活力的獵物而徹底走到盡頭;和丁薇的情誼,也因一張丁薇和呂念過去的親密合照而透露出一絲隱秘的陰謀感。兩性關系的結束,同性情誼的變質(zhì),就像一把插進岳小云身體的利刃,讓搖搖欲墜的她徹底破碎,卻也因此擁有了重塑的契機。當岳小云在天橋上偶遇歐陽海時,她的重塑之路也就此開始。作家試圖向讀者傳遞出一種頗具詩意性的回答:此時此地的我們又何須為當下的挑戰(zhàn)與挫折而陷入長久的苦惱?我們需要的是松弛下來,朝著目標堅定前行,剩下的,就如同歐陽海在題記里說“唯有河流才能告訴我們答案”般順其自然了。河流的此岸是每一個在城市中打拼,逐漸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無措、迷茫的岳小云;當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跨過時間這條長河,每一個岳小云終將抵達河流的對岸。河流的對岸是什么?或許是支撐著岳小云在大城市里漂泊打拼的精神原鄉(xiāng),或許是對“自我”與人生質(zhì)詢的答案的另一片高地,但無論如何,時間會給萬事萬物一個答案。

“對岸”是否有更好的風景呢?李一默將答案留給了讀者。站在現(xiàn)實的多向路口,李一默以敏銳的觀察力將視點錨定在青年人的精神思緒,以流暢自然的筆觸寫出在時代下為生存拼搏的青年人所面臨的精神境遇。他秉持著高度的文學自覺,通過小說《對岸》,最終達成對人與他人、人與“自我”這類文學永恒話題的嚴肅質(zhì)詢與詩意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