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愛無疆 善德永存——讀《蒼生大醫(yī)》
來源:光明日報 | 楊曉升  2024年03月24日09:12

麻風病是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甚至恐懼的病種。20世紀五六十年代,麻風病在我國廣東、廣西、四川、云南、青海等地流行,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由于身體殘疾,又怕傳染給周圍的人,麻風病人乃至家屬常常遭受歧視和驅趕,他們或躲入深山老林,或到處流浪。

一位心懷大愛的醫(yī)生——李桓英,走進麻風村,以自信的微笑和鼓勵的目光,喚回病人和家屬的信心。

醫(yī)者仁心,懸壺濟世。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2022年11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她是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生前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2019年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2021年入選“3個100杰出人物”。2021年8月20日,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時代楷?!狈Q號。

這是一位成就卓著,極富悲憫情懷和人間大愛,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的傳奇醫(yī)生,也是一位個性鮮明、富有文學光彩、值得書寫的精英女性。日前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蒼生大醫(yī)》一書,濃墨重彩地為讀者展現了李桓英的傳奇人生和人性光輝。

《蒼生大醫(yī)》寫出了李桓英的仁愛之心和悲憫情懷。當年,在云南麻風村,見大家都怕麻風病人,李桓英這樣要求自己和同事:“醫(yī)生的言行會影響病人和周圍的人。醫(yī)務人員不怕疾病,不歧視病人,是最起碼的道德。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她還說:“我在鄉(xiāng)下巡診時,從不穿隔離衣,不戴橡膠手套,頂多穿個白大褂,和病人在床邊聊天,并且主動跟他們握手、擁抱,和病人像親人一樣相處。這樣,他們才能信任你,放下戒心和你交流?!?/p>

李桓英親自給大家示范怎么看病人,怎么摸神經,怎么檢查,然后帶著大家一步步做。從那以后,大家慢慢開始適應,逐漸不害怕了。她跟同事們說:“麻風病的傳染性是很低的,可防可控不可怕。你們不要怕?!崩罨赣⑦€勸慰病人,“好好吃藥,很快就會康復”。

書中寫道,在云南麻風村,李桓英團隊篩選出47位多菌型麻風病人,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案開展治療。然而,患者根本不愿吃藥,更別提按劑量、按時間規(guī)范化治療。李桓英的辦法很簡單,她帶著基層麻防工作站的醫(yī)生一起到患者家里,背著藥箱,從簡易鋁箔中擠出藥,放到病人手里,她甚至還幫他們倒水,看著病人把藥放到嘴里咽下去才離開。李桓英是一個“異類”:她住在麻風村,與病人同吃同住,到了服藥時間,她拿著藥,遞上水,親自喂到病人嘴里。有些病人臥床不起,李桓英就親自為病人服侍。因為備受歧視而變得冰冷的心漸漸被她焐熱了,47位病人再次按照實驗要求繼續(xù)吃藥。27個月后,李桓英結束了在云南省勐臘縣的短程聯合化療試驗。經過檢查,這些參與實驗的麻風病患者全部治愈,無一例復發(fā)。

《蒼生大醫(yī)》寫出了李桓英的愛國情懷和崇高境界。李桓英出身名門,早年以優(yōu)異成績先后畢業(yè)于上海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和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不到30歲被推薦到初創(chuàng)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工作,因常年在印尼、緬甸等熱帶國家和地區(qū)為當地窮人進行醫(yī)療救治,遂萌生回國服務的念頭。她認為雖然醫(yī)學無國界,但醫(yī)生有祖國,醫(yī)生首先應當為自己國家的患者服務。正是基于內心的這種理念,36歲的李桓英作出了有生以來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回到祖國去!她婉言謝絕了世衛(wèi)組織繼續(xù)任用的邀請,放棄了優(yōu)厚的工資待遇和舒適的生活條件,要用自己在國外學到的醫(yī)學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

20世紀60年代,李桓英的父母放心不下她,專程從美國到香港看望,一見面就動員李桓英和他們一起回美國。李桓英望著年邁的父母,袒露了心聲:“國內生活確實艱苦,但是,苦的不是我一個人,很多人缺吃少穿、體弱多病。作為醫(yī)生,我這時候離去,還不如當初不回國。”她動情地說:“我回到中國,比在美國心情舒暢。能為祖國人民服務,我感到自豪。”

1980年,她被派到美國短期學習,回國后她一心撲在麻風病的醫(yī)治和研究上。

在待遇問題上,50年代剛回國時,組織上問她工資該怎么定級。李桓英說:“我是回來工作的,不是要級別的?!苯M織上又問她有何要求,李桓英想,自己沒要求,也不在乎工資,一個人好生活。此后幾十年,在職務與級別問題上,李桓英從沒有計較過,一種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她的級別也再沒有提升過,雖然已經名聲在外,級別依然是技術七級。直到因為推進麻風病試點工作遇到了困難,她才想到去提高自己的職級。一直以來,她的心里裝的全是患者。

李桓英不懼怕衰老,亦不畏懼死亡。她為了給患者治病,若干次在云南、四川遭遇險情,鎖骨骨折、肋骨骨折、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幾乎九死一生,李桓英從不主動提起。她把生死看得通透。有領導探望她時問道:“您的身后事如何處理?”她哈哈一笑:“房子都已經處理好,剩下的錢不多。我也不留骨灰,就撒大海吧。”毫無疑問,這是一位將畢生精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祖國的愛國主義者。

《蒼生大醫(yī)》寫出了李桓英的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平時在單位上班,李桓英不許同事做與工作無關的事,一旦她發(fā)現會毫不留情地上前阻止,將正通著的電話掐斷;交代的工作同事如未按時完成,會遭到嚴厲的訓斥。李桓英常常告訴同事:“實驗文章和數據要拿到國際會議上去宣讀,我們代表的是國家。如果錯了,受到影響和損害的是國家的聲譽呀!”

她要求同事都要全身心干事業(yè),對待事業(yè)像對待自己的孩子。盡管工作上要求嚴苛,李桓英在生活中對同事卻是有溫情的一面。李桓英聽說司機喜歡收集硬幣,待她出國回來再坐這輛車時,就送給司機一套紀念版硬幣;同事們的喜好,李桓英都記在心里,不時給大家一個驚喜;同事王非挨過李桓英訓斥,可后來調換崗位不是同事了,李桓英對王非很友善,自己的生日與王非是同一天,她每逢生日吃蛋糕,都不忘記招呼王非一起慶祝。

書中還寫道,年輕人都見識過李桓英的“摳”。碰上開會吃盒飯,盒子是一次性的,用完本應該直接扔掉,李桓英卻一定要把飯盒洗干凈后留著再用。李桓英有時也很大方,云南有一位皮防站工作人員眼睛不好,生活困難,李桓英悄悄拿出工資幫他買藥治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彰顯出李桓英的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