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劉鵬艷《青山依舊在》:重要的是“怎么寫”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許春樵  2024年03月26日08:31

談起小說,讀者包括評論者,所有話題都落在小說寫了什么。如果小說寫的是紅色題材像當年八個樣板戲那樣,主題創(chuàng)作就變得跟概念化、平面化、圖解化是一個意思了。很顯然,這是對主題創(chuàng)作的誤解。在一個真正的作家那里,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寫”。劉鵬艷的《青山依舊在》(安徽文藝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聯(lián)合出版)是一個典型例證。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是旗幟鮮明的主題創(chuàng)作,幾乎毫不掩飾地歌頌和夸耀美國“以人為本”的主流價值觀,影片卻在全世界熱映,還掙得盆滿缽滿。大獲全勝的關鍵是這一主題的藝術呈現(xiàn)和人性演繹,而不是圖解一個理念,強塞一種意志。

受過系統(tǒng)文學教育的劉鵬艷在拿起筆之前,就知道如何處理《青山依舊在》這一紅色題材——也就是以人性的視角,用審美的立場,靠文學的技術,來完成革命與人生,情感與命運的跌宕起伏和歷史定位。

劉鵬艷的寫作是自覺的,是有足夠技術支撐的,所以,她成功地逃離了主題創(chuàng)作的誤區(qū)并獲得了小說應有的光榮和自尊。

俄國形式主義大師們把“陌生化”視為文學的本質。劉鵬艷在堅持這一總的原則下,設計故事,塑造人物,探索人性,所以,小說的面貌煥然一新。

首先說故事。一起自導自演的綁架案,正在策劃中,沒想到弄假成真,虞章華被女土匪王春芳綁到了大山里神秘的花剪徑,后女匪被虞章華的才華和信念誘惑,又愛上了肉票,跟他一起出了山,參加了革命。這個故事設計劍走偏鋒,打破了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超越了讀者日常的想象力,陌生化帶來了一個好故事。

好故事的技術性保障是戲劇性,戲劇性除了情節(jié)的沖突,還有閱讀心理上的錯位與折斷,也就是小說的故事走向,往往跟讀者的心理預期不符,甚至就是背道而馳的。王春芳哥哥王秋林要撕票,票沒撕成,妹妹還跟肉票跑了。王春芳愛虞章華,虞章華卻把她當作哥們;盧驥軒對王春芳有感覺,而王春芳始終不為所動。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心理期待在小說中落空,虞章華死后,王春芳失蹤下落不明,當了縣長的盧驥軒四十多歲不娶。愛而不成,求而不得是人生的無奈,也是小說戲劇性設計的一項基本要求。

其次說人物。受壓迫后的反抗,是革命者的基本邏輯。而《青山依舊在》西鎮(zhèn)五個青年虞章華、盧驥軒、詹鳳佐、吳勖、周廷三,起義造反, 不是為稻梁謀,而是為了改變社會,為了理想和信仰。從傳統(tǒng)的階級論來看,這五個青年的階級屬性,如果不屬剝削階級,最起碼不是被剝削階級。包括王春芳、吳幼菊、周小菲等,都是貼不上“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標簽人物。

小說中人物的獨特性和人物的豐富性共在。在革命性上,幾個人物是堅定的純粹的,而人性層面,他們是多維的,是豐富的,是復雜的,是不完美的。虞章華酗酒,酒后無德;盧驥軒黏糊,有睡癥;王春芳半為理想半圖色;虞亭華死活要參軍,半為革命半圖自尊。小說在對人物進行處理時,在豐富性和復雜性的深度開掘中抵達人性,在革命性與人性的相互對沖中實現(xiàn)了藝術的平衡。

再次說主題拓展?!肚嗌揭琅f在》是紅色主題創(chuàng)作,全書最后一章“敦本堂”,硝煙散盡,天清氣朗。小說定格于世俗人生和家長里短:虞寡婦的“敦本堂”重新開張,吳幼菊嫁給地委書記生下了胖小子,虞章華還有那么多革命伙伴們犧牲了,活下來的盧驥軒還是光棍一根。王春芳到哪兒去了?花剪徑又在何方?敦本堂膏藥是怎么做的?虞章華當年是怎么染上酒癮的?理想、信仰這些偉大的革命敘事整體性切換到人性敘事。信仰引領了革命,革命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的世界是合乎人性的世界,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世界。紅色主題落地,藝術格調上揚,這是主題內核的深度開拓。

最后說小說語言。汪曾祺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讀者是被語言帶進小說里的,語言平庸乏味,讀者甚至會喪失閱讀興趣。劉鵬艷的小說語言有色彩,有韻律,有張力,這些文學感染力得益于劉鵬艷的敘事貫穿著現(xiàn)代性技術,精準白描之外的聯(lián)想、隱喻、象征、異質比喻等,比如,盧方倫看到虞寡婦鬢角一縷白發(fā):

他無法摁住那抹跳動的白,在他眼前虛晃一槍,似是昨日青絲抹了一層霜雪。窗欞上的花格把投進來的夕照切割成條縷分明的幾束光線,虞寡婦的側影便在那斜切進來的某道光中凝成琥珀般的一尊像。

日子疊著日子,日子更替得殷勤而毫無節(jié)制。

大風吹得山上的樹嘩嘩地響,遠看像一波一波的浪潮,在天地間無窮地涌動著,搖晃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座山搖動另一座山,每棵樹都綠了,每座山也都是綠的了,暖洋洋的春天進了山。

能夠將中國傳統(tǒng)的白描技術與西方現(xiàn)代敘事技術深度融合并做到渾然一體了無痕跡,這是劉鵬艷小說敘事走向成熟的一個顯著標志。

《青山依舊在》提供了許多新鮮的文學經(jīng)驗和創(chuàng)作啟示。所有優(yōu)秀作品都不是僅由題材決定的,還是技術的勝利。怎么寫取決于技術難度,故事、情節(jié)、細節(jié)、語言、結構、節(jié)奏完全靠自覺的技術設計來實現(xiàn),而不是隨心所欲地寫到哪兒算哪兒。劉鵬艷小說的技術自覺性表現(xiàn)為清醒的站位,即革命與人性的平衡;設計的陌生化,從故事到情節(jié),從人物到語言,帶來的完全是反經(jīng)驗、反傳統(tǒng)、反模式的閱讀體驗。

劉鵬艷長篇小說《青山依舊在》是主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突破,也是主題創(chuàng)作的一個可喜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