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人工智能恐慌與科技焦慮管理
來源:文藝報 | 吳 巖  2024年03月27日07:52

近期,人工智能帶給社會普遍的焦慮。一方面,我們不清楚人工智能到底會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人類生活。持有極端看法的人認為:人工智能正在“人化”,在建立“世界模型”,未來很可能替代人類,甚至與人類為敵。更多的人覺得,至少在參與戰(zhàn)爭、取締人類多重職業(yè)等方面,大模型引導的人工智能熱潮會起到巨大作用。

面對這些緊張和焦慮,首先應該肯定,一個社會對科技進步的預警是必要的。沒有這種預警,人類就沒有能力做好應對未來的準備。從歷史來看,中國恰恰是在國際局勢重大變動的時代保持了對科技進步的預警,才在“兩彈一星”、信息技術、航天、生命科學等方面趕上前沿水平,讓我們免于受到更大威脅。如果沒有全社會對第三次浪潮的積極反應,我們不會有21世紀今天的工業(yè)和科技水平。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過度焦慮對個體和群體以及整個社會是消極的。個體會感到惶恐,失去對未來的希望;作為整體的國家、民族和社會也將感到巨大的焦慮和威脅。

這一切說明我們缺乏對科技焦慮的整體認知。沒有這種認知,就做不到管理和消解焦慮,更做不到化被動為主動。因此,建立科技焦慮的測評和管理機制就顯得特別重要。通過各種渠道傳播正確的科技信息,讓公眾了解每一項科技進步的真正含義,了解當前的世界前沿發(fā)展水平,是避免造成誤解和加重焦慮的重要方法。

以近期發(fā)生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新品為例。我認為,公眾必須對人工智能技術有充分的認知。首先,人工智能當前的發(fā)展,特別是基于神經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其根基還是20世紀60年代生物學家休博爾和維瑟爾對貓的視覺皮層神經細胞層級結構的分析。僅僅對大腦一個小小部分的工作方式的了解,就構造了今天的卷積神經網絡的基底。其次,我們還要理解,自組織系統(tǒng)在超越一定規(guī)模之后所發(fā)生的整體展現構成它的個體不具備的新特性的所謂“涌現現象”。這種功能導致了Open AI所創(chuàng)造的人工智能的誕生。上述兩個核心的科技并不復雜,而且已經出現很久。前者暗示我們,如果對動物神經系統(tǒng)做更多的研究分析,更多種類的不同心理活動的模擬完全可以被不斷發(fā)現。而自組織涌現的出現,則讓人們相信,加大系統(tǒng)的規(guī)模,可能會導致一些過去無法想象的事件。這讓更多人試圖在各類研發(fā)中創(chuàng)造大的系統(tǒng),期盼大的規(guī)模導致的自組織現象的發(fā)生。

但這兩個簡單的基礎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能力其實是有限的。充其量,當前的人工智能是一種生物體智力的小部分的復制與有限的增長。這種增長基于人類提供的材料,也就是語言或視覺信息,人工智能開始反射性地提供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認知世界。這就像身邊有個孩子,大腦非常簡單,但非常龐大,能用這種大規(guī)模的腦疊加,苦干之后創(chuàng)造一些與智力相關的成果。這種成果類似我們過去表揚的吃苦耐勞的人。但這些人是否能創(chuàng)造真正具有超越人類認知水平的成果,至少在這個層次上看不出來。因此,我認為當前的人工智能發(fā)展狀態(tài)是非常好的。就像辦公室來了一個智力高超的同事,這個同事具有我們的認知方法和苦干精神,能協(xié)助我們做好許多智力工作。面對這樣的人,不用恐懼,反而應該歡迎他的到來。

從心理學角度看,智力跟驅動力、情感、自我意識、個性等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動。應當慶幸當前的人工智能沒有被賦予人類的多種心理功能。但我們也必須警惕科學工作者對這種機器疊加上其它的功能,讓它們具有驅動力、自我意識、情感和個性方面的追求。這些才是真正把人類送到不穩(wěn)定狀態(tài)的真正禍根。換言之,對機器的“全人培養(yǎng)”,是一條人類跟機器關系的紅線。全人培養(yǎng)的來臨是葬送人類命運的最終關口。

所以,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一個高智商的機器,其智力能力不用在驅動從事某種自主活動,都是不可怕的。它所造成的人類生活的改變,都是可以接受的。當前包括Sora在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都沒有在基礎上動搖人類社會基礎,完全可以不用擔心。反而是要通過對焦慮的管理,讓社會回到穩(wěn)定狀態(tài)。

所以我認為,對當前人工智能的焦慮,重點應該放在關注人類對腦認知真實過程的揭示上,因為這種揭示可能制造出更多模仿人類心理的機器。超越智能方向的模仿,值得緊密關注。

其次,大模型對大算力的耗費導致的能源耗竭。而地球上只有有限的能源。所以,今天的這種大模型并非真正合適的人工智能形式。在未來,朝向開發(fā)更類似動物大腦的小能源消耗智能機器的目標前進是減輕人類負擔的形式之一。

第三,科技焦慮在人群中導致惶恐情緒,對已經產生的民族自信起到破壞作用。而解除焦慮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大家看到真實的自我和世界。免除過高的期待同時抱有對發(fā)展的信心和渴望。

歷史的經驗是未來前行的保障。在一定限度的焦慮下推動符合人類道德的技術突破,是我們對社會負有的責任,也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立足點和對科技與人類關系的正確態(tài)度。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