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宦海水清”老匾鉤沉
來源:北京晚報 | 李鐵牛  2024年03月29日08:48

匾額是我國的一種集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為一體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過去,匾額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用來當作禮物,表達對友人的美好祝愿。不管是結婚祝壽,還是喬遷開業(yè),科舉中第,請人題上一幅字,刻成一方匾,懸掛于廳堂之上,都是一件隆重卻習以為常的事。

匾額上的文字一般不多,言簡意賅,其中不乏精美的詞句,更有詞句背后沉穩(wěn)的哲理。而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方老匾,也正是匾額上的四個字吸引了我——宦海水清。

“宦海”指官場,因仕宦沉浮無定,風波多險,如同海潮起伏而得名;而“水清”則是指純凈透明,這里有潔身自好、為官廉潔公正之意。這方匾的題匾人為奉政大夫、朝議大夫、光祿大夫黃贊禹,立匾署名為登仕郎周鶴翔,立匾時間是咸豐十年(1860)。從內容上看,這方匾是黃贊禹為慶賀周鶴翔晉升官職而送,同時又有美好的祝愿。

登仕郎在清朝時屬于九品級別的小官,周鶴翔其人現(xiàn)已無從考證,而關于黃贊禹,我在查閱眾多資料后,對他的經(jīng)歷有所了解。

黃贊禹,字襄臣,號都庭,江西廬陵人,生于清嘉慶辛酉年(1801),道光辛卯年(1831)恩科舉人,道光庚子科(1840)中進士,隨后被任命為順天府固安縣知縣,道光二十一年(1841)補任永平府撫寧縣知縣,1842年正月調任直隸趙州柏鄉(xiāng)縣知縣,同年12月復任永平府撫寧縣知縣;1845年升任直隸順天府大興京縣知縣兼同知;1846至1852年間擢升兵部郎中和刑部右侍郎。

1853年2月,母親去世,黃贊禹和他的弟弟黃贊湯一起丁憂返鄉(xiāng)在籍守制?!岸n”是我國歷史上一種禮儀制度,根據(jù)儒家傳統(tǒng)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果父母去世,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27個月,這段時間內,丁憂的人不準為官,如無特殊原因,朝廷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為官。丁憂期滿之后不久,黃贊禹無意官場,于1856年辭官回到老家廬陵社上(今吉安固江鎮(zhèn)瑞溪社邊村),在自己家的私塾“三余家塾”里教書,直到同治己巳年(1869)去世,享年69歲。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黃贊禹的弟弟黃贊湯。黃贊湯生于嘉慶己丑年(1805),比黃贊禹小4歲。他是道光戊子科(1828)舉人,癸巳科(1833年)進士,比黃贊禹早7年中進士。黃贊湯中了進士之后,直接被欽點進入翰林院當編修,后來成為清朝的一品大員,與曾國藩、林則徐都頗有往來。可以說黃贊湯少年得志,官職和名氣都超過了哥哥,甚至哥哥黃贊禹還是“以弟贊湯貴”而被授封賜了光祿大夫等封號。

雖然有弟弟的光環(huán),將近40歲才中進士,這些都不妨礙黃贊禹成為一名勤勤懇懇的清廉好官。據(jù)《吉安縣志》記載,黃贊禹剛剛當上固安知縣,也就是他初入官場第一個任職的時候,就在自己縣衙的大堂上懸掛了一副對聯(lián):“常憂官折兒孫福,難副人稱父母名”。意思是說,要時常想到為官要正直清廉,否則會受到老天的懲罰,讓兒孫折福折壽。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如果貪贓枉法,那父母官的名號就是名不副實。這副對聯(lián)文字精辟,直抒胸臆,表明了黃贊禹要時刻警示自己為官要保持清廉的志向。

黃贊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為官不長的十幾年的時間里,為所轄地區(qū)的老百姓做過不少實實在在的事,甚至他還是個神探,深得民心。據(jù)《吉安府志》記載,他剛到固安任職的時候,有一位十三歲女孩的母親到縣衙狀告有人侮辱了自己的女兒。黃贊禹經(jīng)過周密認真調查檢驗,發(fā)現(xiàn)小女孩并沒有受到實質侵害,可這件事已經(jīng)鬧得滿城風雨,會對小女孩今后的生活造成困擾,于是他“帛旌幼女之節(jié)”,也就是發(fā)布通告廣而告之,證明小女孩的清白,良苦用心令人敬佩。還有一次,在他到撫寧任職的時候,審理過一件人命官司。死者的兒子找了一幫人到縣衙告狀,要求緝拿兇犯。黃贊禹經(jīng)過現(xiàn)場勘查,發(fā)現(xiàn)死者身邊有一把被丟棄的刀,而且還是一把新刀。于是,他就把制作刀具的鐵匠找來辨認,鐵匠認出這把刀是他親手打造,還是死者親自從他那里購買的。綜合這些證據(jù)再加上調查這件事的起因,黃贊禹判定死者死于自殺。案件真相大白,死者的兒子也非常信服,“俯首退眾頌神明”。

黃贊禹生長在南方,走入仕途之后,基本上是在“環(huán)京”任職。他從基層做起,心中懷有極大的政治抱負,有不錯的政績,受屬地百姓的愛戴,這讓他很快得到了升遷,其仕途也離皇城越來越近。不過,黃贊禹的仕途并不得意。后來,他不斷遭到上司的“齮龁”排擠,而黃贊禹本身又是一個“不肯貶損”、剛直不阿的人。于是,在母親的丁憂期滿后,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毅然選擇了辭官不做,推托生病返鄉(xiāng),教書育人。

遠離官場,表明了黃贊禹已經(jīng)看透了官場黑暗非人力可改,如果不能兼濟天下,倒不如獨善其身。正如他在回鄉(xiāng)之后曾經(jīng)與他的學生們說的:“境勿求全當存知足之心,學勿自滿當存知不足之心”。雖然隱退,但他對危機四伏、滿目瘡痍的大清政府,仍然抱有一絲希望,回鄉(xiāng)之后,他還曾經(jīng)主動捐款為朝廷平亂,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之志。

不過,對于黃贊禹來說,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他為官的十幾年,也是清王朝加速衰敗的時期。那個時候,不僅清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更有鴉片這個毒瘤正深深地侵害著中國社會。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希望通過打擊鴉片,重塑國家秩序。但1840年,也就是黃贊禹開始走入仕途的那一年,英國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場戰(zhàn)爭也標志著中國開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咸豐十年(1860),也就是他題寫“宦海水清”這方匾的那一年,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攻進北京城,焚燒圓明園。咸豐皇帝帶著皇后鈕祜祿氏、貴妃葉赫那拉氏及皇子載淳等倉惶逃往熱河避暑山莊。而后的故事大家也并不陌生,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皇帝病死于避暑山莊。九月,發(fā)生辛酉政變,咸豐遺命的八大輔政大臣死的死,免的免。十一月,東西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實行垂簾聽政。從此,慈禧開始掌握清朝統(tǒng)治大權,長達40多年,內憂外患的清王朝搖搖欲墜,最終走向覆滅。

正像古代的士大夫們所認為的,國家的沒落不是因為古法不行,而是奸臣誤國。懷有報國之心,赤子之情的黃贊禹也是如此心態(tài)。他希望通過鉆研學問,教育后人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并希望通過“宦海水清”來實現(xiàn)政治清明,改變國家命運。不過,現(xiàn)在看來,那也只是一種奢望,一種無濟于事的個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