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雪隱于雪》:將故事隱于故事之中
來源:鐘山(微信公眾號) | 陸海銘  2024年04月22日08:23

孫頻的中篇新作以一個詩性的標題《雪隱于雪》命名,個人以為直接來理解的話就是雪隱匿于雪中,即一片雪被其他雪所覆蓋或混同,使得某一特定的雪或雪的某一部分無法被單獨識別或區(qū)分。雪落下的時候,站在一個固定的點可以看見千千萬萬的雪隱匿于眼前的雪之后。但只有當(dāng)冰雪消融的那一刻,雪化成了水,這一刻雪才脫離了旁觀者的觀看而達成了自身的隱匿,與此同時,形態(tài)各異的雪也失去了自身的獨特性成為了原初狀態(tài)的水。

“雪隱于雪”這種雙層隱匿與似異實同的特征,不僅在標題的詞組層面,也在本文的句段和篇章層面有所體現(xiàn),甚至可以概括為孫頻“海陸系列”小說的總體主題特征。以小說的開頭為例:

自從父親把他那只小船留給我之后,我也開始劃著船回六極島。六極島是父親的島,準確地說,他是在這個島上出生并長大的,上初中的時候才第一次離開這座小島,去隔海相望的雷州半島上學(xué)。

孫頻在這一段話中展現(xiàn)了語言和敘事的雙層隱匿,這里的“準確地說”不僅是對前面“六極島是父親的島”這一表述的修正和補充,更是對“我”與父親之間血脈相連、命運共通的關(guān)系的隱喻。在這個島上,“我”繼承了父親的小船,也繼承了他的生活軌跡和命運走向,如同“雪隱于雪”,兩者在形態(tài)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質(zhì)上卻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孫頻在敘事層面也運用了“雪隱于雪”的結(jié)構(gòu)。這段話雖然是在描述“我”劃船回六極島的情景,但實際上,這也是“我”在追尋父親足跡,試圖理解父親、融入父親生活的過程;同時也是作為“我”的鏡像人物慕曉的尋父(慕連)之旅。這個過程就像雪在落下時隱匿于另一片雪之后,只有當(dāng)“我”與慕曉真正融入父親的生活,理解他的情感和經(jīng)歷,才能達成自身的隱匿,理解父親,甚至成為父親。這種敘事結(jié)構(gòu)使得故事在展開的過程中,不斷于“我”和慕曉在眾島嶼間的游歷與父親的書《島》之間切換視角,使得兩者在敘事上形成一種對稱關(guān)系,如同雪與雪之間的對稱,形成一種獨特的美學(xué)效果。

再從篇章層面來看,全文以“我”的視角為切入口,追隨父親的腳步劃著船回六極島,六極島上現(xiàn)在只剩下“海龍王”和百歲老人兩個本地的奇人以及三十多歲的老板娘、老崔和慕曉三個外地人,他們身上都有著自己的秘密——“海龍王”不會游泳,百歲老人的木瓜園是墓地,熱愛讀書畫畫的老板娘是文盲,蛙人老崔打撈海底沉船是為了寫文物筆記。隨著“我”與三人玩了說出自己一個秘密的游戲(但秘密只能留在島上,否則就會受到處罰),“我”逐漸意識到父親在自己虛構(gòu)世界里的秘密,于是“我”開始閱讀父親冠以“慕連”筆名的《島》。在閱讀《島》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父親和小慕的父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都是作家,且都來過六極島,在《島》中,同樣有四人(一個經(jīng)常潛水的人,一個退休小學(xué)老師,一個開民宿的女人,一個作家)玩講秘密的游戲,老崔對應(yīng)一個經(jīng)常潛水的人,父親對應(yīng)其中的退休小學(xué)老師,老板娘對應(yīng)一個開民宿的女人,作家對應(yīng)慕連,其中作家敘說自己占有一個陌生人的作品而聲名鵲起,最終殺死陌生人的故事,作家把秘密寫成書帶出了島因而被放逐。而在現(xiàn)實中慕連失蹤了,現(xiàn)實與虛構(gòu)、述說與幻想結(jié)合起來,使整個敘述具有一種魔幻色彩。最后,一生渴望名聲的父親以“慕連”代替自己的名字出版了《島》,自己隱匿于小說的結(jié)尾,這象征著自我抹除的終極行為,超越了對來自“他者”認可的需求。在“我”與慕曉游歷群島尋找他的父親過程中,我們體悟到“命名”島嶼的樂趣,同時也在與老崔、老板娘和趙武等島民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他們在島嶼之上,結(jié)合自己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自我編織,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拋棄了生活在大陸之上的舊我,獲得新生。

在小說中,父親形象也構(gòu)成了“雙重隱匿”,一方面脫離人群隱匿于六極島,另一方面父親隱匿于虛構(gòu)的文本之中,在《島》中父親完成了自己理想,成為了一個孤獨但自足的個體,回到了人最本真的狀態(tài)。島上之人亦是如此,無論是“海龍王”、百歲老人還是老板娘、老崔,他們一方面因為難以言說的過去,所以現(xiàn)在隱匿于島上,他們不被大部分陸地上的人所接受,同時他們也不接受陸地上的人,隱匿于此是一種自我選擇、自我放逐,本質(zhì)上他們上隱匿在自己編織的秘密之中,在秘密里探尋自己的真實面向。同時海洋與陸地也存在這種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在島嶼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島嶼是隱匿于海洋之中的一塊陸地,并且它偏離中心的地理位置,代表了對陸地的天然疏離,海洋代表著未知與自由,陸地則代表著已知與束縛,島嶼則是這兩者之間的橋梁,人們在島嶼上尋找的就是那種既自由又有所依托的生活狀態(tài),這被渴望生存于其中的人構(gòu)筑成一種異托邦的存在。

這種雙重隱匿的背后是萬物的似異實同,父親和慕連都在通過寫作探索個人存在的獨特性,但這個探索過程中,他們逐漸一切關(guān)于生的體驗都是沒有等級之分的,一切都是迷宮般生命的萬千結(jié)果中的一種。老板娘、老崔還有趙武等等島上之人與陸上之人在生與死面前也并沒有差別,身份的差異是外在社會思想文化觀念附加的,并不是根本的人類性的差異。與此同時,海與陸的差異,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只是想象的共同體,我們用自己的觀念和想象,將這些地方劃分為不同的區(qū)域,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和象征,然而真正身處于其中之人是感受不到的。

縱觀孫頻的創(chuàng)作歷程,她從《海邊魔術(shù)師》開啟了“海陸系列”小說,這篇小說通過“我”和哥哥劉小飛的雙重視角,以陸地的視角觀察海邊獨特的自然風(fēng)貌與文化景觀,至《落日珊瑚》的雷州半島和《海鷗騎士》的木瓜鎮(zhèn),敘事的場域逐步移至海上,到了《雪隱于雪》,孫頻將她的“海陸系列”小說推向了高潮,借小說中內(nèi)置的副文本《島》思考身份、生存等問題?!堆╇[于雪》不僅是對孫頻前作的一次精彩總結(jié),更是對她自身創(chuàng)作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在這部作品中,孫頻以她一貫的敏銳洞察力和細膩筆觸,將“雪隱于雪”的哲學(xué)思考融入到了小說的每一個角落,使得整個作品充滿了詩意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