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疊山》在處,匠魂猶存 《疊山》評論小輯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單小菁 韓菲 劉雨靈 谷慕奕  2024年04月29日08:28

《疊山》在處,匠魂猶存

○單小菁

疊山是我國傳統(tǒng)園林風格的一種,自秦漢便有,歷史悠久,用材多,結(jié)構(gòu)復雜,需要造景師傅具備極其高超的技藝,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小說中的曹達便是一名赫赫有名的造園匠師。他原是一名干鄉(xiāng)活的泥瓦匠,他的大徒弟學藝不精又不聽教誨,最終喪命于自己的危墻之下,故曹達轉(zhuǎn)行到疊石一業(yè),另創(chuàng)輝煌。曹達一生只收了兩個徒弟,大徒弟死于非命,二徒弟也因理念不同和自己分道揚鑣。但他仍遵循匠人精神,不受世俗利益的誘惑,不向現(xiàn)代標準化、模式化的勞動模式妥協(xié),一心只想達到藝術(shù)的極致。

曹達在近乎結(jié)尾才正式出場,小說前半部分通過阿隗的回憶、他與輝總的對話以及師母的二三言語,將一個技藝高超且頗有自我堅持的傳統(tǒng)匠人角色映在我們眼前。曹達的疊山藝術(shù)之精湛是毋庸置疑的。文中提到疊山是這些山里人世輩相傳的老手藝,并以此為生,但只有“晌午坨”能教會徒弟一些其他疊山師傅都不懂的技藝。這幾年他在京津冀及江蘇等造景疊山圈中享有盛名,經(jīng)常成為國家單位、大公司的座上賓,靠的就是他獨一無二的巧思和對疊山工藝的嚴格要求。

由阿隗的回憶中也可以見得,他師傅不僅對疊山的歷史了如指掌,連地質(zhì)學也了解透徹。可以說,只要和疊山有關(guān)的知識,從選材到設計,曹達都肯下功夫研究。就是這樣一個在疊山時可以根據(jù)石頭質(zhì)地、紋理等因素進行變通之人,卻拒絕在除此之外的地方做一點“變通”。當曹師傅拒絕阿隗弄虛作假之請求,并決絕地說“我只教疊石造山,不教偷工減料!”在去做藝術(shù)指導時,也經(jīng)常與現(xiàn)代派的疊山大師起爭論。這種疊山技藝的精致和人格的質(zhì)樸形成了一種內(nèi)在張力,使曹達這個人物形象愈發(fā)鮮明,也愈加偉岸。

阿隗作為曹達的二徒弟,本質(zhì)上和自己的師兄相仿,都是趨炎附勢,唯利是圖之人,內(nèi)心毫無尊師重道的禮數(shù),也沒有對傳統(tǒng)工藝的熱愛和尊重。但這種人恰是商品經(jīng)濟沖擊已久的浮躁社會蕓蕓眾生里的大多數(shù),像曹師傅那種堅持精進工藝的匠人反倒卻成了極少數(shù)。

阿隗和師傅因一次工程項目而鬧掰,曹達堅決不賺昧良心的錢,而阿隗則在呂崗的勸說下同意建造豆腐渣工程。最后雖假山質(zhì)量不過關(guān)傷到了周圍的居民,他卻因“先小人后君子”的一貫作風,錄下了規(guī)避責任的資料,從而躲過一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拿著贓款在城里成家立業(yè),日子過得如魚得水,并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為了拿下空中花園項目,阿隗在被輝總戳穿自己的作品集是網(wǎng)絡圖片時,竟搬出早已斷絕關(guān)系的曹師傅的名號為自己爭取機會,并恬不知恥地在未通知主人的情況下帶客拜訪。而師傅避而不見非但沒有讓阿隗心懷愧疚,反而松了一口氣,覺得這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處理方式。

文中阿隗對師傅的愧疚之情有兩處描寫,一次是在輝總面前賣弄疊山歷史時后悔沒有跟師傅多學兩句,第二次是輝總點名要求仿制曹達家中的疊石之作時,阿隗和他的妻子搬出的“師徒如父子”一言,認為只要自己服軟,師傅肯定會幫自己設計工程??梢?,他的悔過只是幫助自己獲利的一種方式罷了,阿隗是典型的市儈主義的奉行者,熟悉了這個社會的運作模式,也深知這個年代坐冷板凳研究技藝,用真誠傳承技藝不如偷奸?;瑏淼姆奖?。

在輝總問阿隗有關(guān)墳山的設計時,阿隗并沒有看出其中的玄妙,也揣摩不出師傅造墳之意,只能拿以前師傅說過的話來搪塞,說明師徒二人并未達到心靈上的相通。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有賴于師徒相承,師徒關(guān)系一段微妙而又親密的關(guān)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會包含著許多的人文特性,但自古以來最重要的便是技藝的交付,不僅要物傳,更要心傳,這是讓一門手藝不消失的保證。小說的最后,師傅阻止了阿隗項目的進行,阿隗憤而撕毀合同,這次傳統(tǒng)的匠人精神戰(zhàn)勝了利欲熏心時代下的躁動。阿隗在輝總面前對師傅的大不敬之言行,顯示了傳統(tǒng)技藝傳承的系帶正在斷鏈,相伴而來的是傳統(tǒng)技藝的消逝。

補記中,南山的兀然崩塌可以看出曹達疊山之技的結(jié)局,同時阿隗也失去了回憶的載體。這一崩,是疊山之技的失傳;這一崩,是師徒情分的緣盡。崩塌后的南山與曹達家中的“墳山”盆景形似,直接向我們印證了曹達的技藝可謂是登峰造極,而這背后是中國千百年匠人精神的體現(xiàn)。將自己的墳墓建在熱愛的山石之上,這一刻,這位傳統(tǒng)的匠人真正做到了技與道的結(jié)合,玄妙入神的技藝與他的處世之道融為一體,完成了匠人精神境界里絕唱般的升華。

擇一事,終一生

○韓菲

年輕就不怕出離,連自己都可以遠離;過了中年要落地,平和地腳踏實地。《疊山》取材新穎,將目光鎖定在傳承技藝的勞動群體,用大量筆墨敘事與人物言行體現(xiàn)了年輕一代與老一輩人處事的差異,更讓我看到融入二者血脈里的匠心精神。

作品中,技藝高超的師父曹達與其徒小隗為疊山造景之事產(chǎn)生分歧并分道揚鑣。不料六年后面對沈家輝提出的在“空中花園”疊假山的交易,小隗重蹈昔日覆轍,再次違背了造景原則,因迫切證明自己的能力急于簽下合同而忽視了安全問題,遭到師父嚴厲的斥責。最終合同成了碎片,假山?jīng)]有疊成。故事不長,但行文流暢,插敘手法使情節(jié)豐富而跌宕。

作品在開篇便埋下暗示結(jié)局的伏筆——學藝不精又不聽師父教誨、最終死于自己所砌墻下的陳有義。小隗拜師時,其有義師兄已去世六年,師父轉(zhuǎn)行造假山。他完全清楚師兄為何而死、造成何種影響,卻還是沒有被警醒。他一次次被利益沖昏頭腦,毅然背離師父與原則許久,又在無助時想“回頭”——小隗正在不覺間與師兄走著同一條路。但他不該這樣走。

而師父呢?他在故事里自始至終扮演一個耿直而正義的角色。對于兩個徒弟,在幾番勸說無果之后只?!芭洳粻帯??!皫煾溉绺缸?。徒弟向師父低個頭、認個錯,他還能把你吃了?你在他面前,和他的親兒子有什么兩樣?你還能和你爹記仇嗎”——小隗妻子拿捏了師父的心理。這是老一輩人的通病。時常覺得和自己的后輩不至于歇斯底里地較勁,只要面子上都過得去,就沒必要真的老死不相往來。但這并不代表他作為師父沒有處事原則和底線——曹達接納犯錯的徒弟小隗,并沒有接納徒弟錯誤的思想觀念。由此可見,曹達不僅是技藝高超的匠人,還是社會經(jīng)驗豐富且有人情味的長者。

人與人之間思想處事方法的差異并非幾句話能解釋清楚,不同的視角促成不同的見解。但奇妙的是,同道者總能同歸。有時,堅守是一種古拙的執(zhí)拗。

小隗不明白為什么師父放著賺錢的生意不做非要堅持所謂“原則”,也不明白用鋼絲籠造山到底有什么缺德。在他眼里,師父的堅守固執(zhí)而落伍。但真如此嗎?不然。曹達向石頭問粥飯的自信是有底氣的,它們就來源于其精湛的技藝。在疊山造景這一行,曹達花費了時間、付出了心血,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揚理所應當。就如沈家輝一眼便知其造“墳山”的技術(shù)是小隗所不能及的。可見,干一行能長久、能養(yǎng)家糊口,光靠技術(shù)是行不通的,還得有良知。老一輩人從無到有慢慢學會的手藝,怎能被“偷工減料”之類的勾當玷污?料想曹達在得知自己的徒弟在憑手藝吃飯時居心不軌,涌上心頭的情緒一定不只是憤怒,更多的是失望和自責。

曹達給自己“造了個墳”,也許是藝術(shù)的性情使然,也許是想趁著有機會給自己造一個滿意的墳。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長眠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如果把這件事交給別人來做,一是不夠?qū)I(yè)、二是不夠懂自己。這和造景藝術(shù)有異曲同工之妙。社會里的每一個角色都不容小覷,他們從事的工作、所研究的專業(yè)方向幾乎都與每一個人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相關(guān)聯(lián)。人們都喜歡生活在充滿“美”的環(huán)境里,而創(chuàng)造“美”的人尤其值得尊敬。有時,堅守是一種簇新的崢嶸。

優(yōu)秀而純粹的技藝從世上消失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是人類的損失。反復閱讀之后,我總想把《疊山》看作一條曲折的、通往遠方的路。曹達是眼下這條路的主人公。他邊慢悠悠走著邊傳承著,途中遇到了想與自己同行的徒弟,就結(jié)伴走了下去。他的愿望是走到不能再走,然后讓徒弟們?nèi)プ咄晔O碌穆贰傆幸恍┤撕褪伦璧K他們前進。確是如此,千百年來文化傳承的路,每一條都難免如此。

一個人在堅守的時候,便是最充滿希望的時候。這希望其實不是個人的、渺小的,而是大家的、無盡的。如果沒有人能以身作則,堅守就變得很難。而一旦堅守成為了一種風尚、一種習慣,繼承與發(fā)揚也便水到渠成。

虛構(gòu)中的現(xiàn)實抉擇

○劉雨靈

《疊山》的故事發(fā)生在“京西”一帶,而作者方言,正是“生在京西長在京西”的。他很熟悉自己家鄉(xiāng)的地貌與歷史,太行山北段拒馬河地區(qū)多發(fā)地質(zhì)災害]也確是事實。伏筆是從開篇就已埋下的。若說師父的“墳山”盆景是虛張聲勢,“晌午坨”驚為天人的疊山天賦是夸大其詞,那么往后發(fā)生的一樁樁事件,就能證明曹達名聲不虛。

有關(guān)疊石理水的幾處閑聊,師娘對曹達的幾句評價,均非閑筆。作者層層遞進,一點點展示出曹達的能力、品行和他的職業(yè)操守,一筆筆勾勒出“墳山”的面貌和它在老隗印象里與南山之間似有似無的熟悉感,后又點出盆景的名字“南山”,在補記中又用南山崩塌的新聞做了強化。糾纏著、映襯著曹達這條暗線的,是主角老隗的這條明線。“選擇”是他們繞不開的人生命題。

故事開頭老隗自報家門的時候就提到,自己有個叫陳有義的師兄與師父理念不合,死于自己造的石屋,這也是師父改行、他跟著學疊山而非造屋的原因。老隗與陳有義是相似的,但比陳有義幸運。他也曾與師父曹達分道揚鑣,執(zhí)意為了賺錢而在堆山時造假,卻因為師父的提醒,在和呂崗交談的時候留存了證據(jù),警惕地把自己從官司里摘了出來。若說這里的呂崗是一個求利者與蠱惑者,那么年輕的“老隗”就是一個隨波逐流、最終被“異心”浸染的人。他也因此走上和師父曹達截然不同的道路。

為了做沈家輝的項目,老隗要沾沾師父的光,因此在妻子的鼓勵下,決定登門向師父示個好、服個軟,以便求得師父的盆景燙樣。在向師父道歉求和的路上,他開車駛?cè)氪蠓缼X南溝,卻于其中“自失”了。等到經(jīng)過拒馬河,轉(zhuǎn)過五渡村渡口,隔岸遙望南山,回憶起年少的時光,老隗大抵會又一次被喚起曾經(jīng)和師父坐在南山頂上聽師父講疊山的歷史的回憶。

“這條路,確實很長時間不走了。不僅是我沒有走,路上的人也極少?!边@條路豈止是他去師父家里的路,還是他做學徒、一步步靠近師父曹達內(nèi)心的路,更是通向能使他成為一個單純的、有堅定信念的匠人的路。這條路人跡罕至,重巒疊嶂,引人自失。那些現(xiàn)代派大師找不到路的正確起點,而老隗卻是走不到終點。

老隗并不后悔在“水岸風”項目造假的決定,即使他的“失職失德”傷害到了無辜的人。他彼時的價值觀就是掙下這十萬塊,在京西購房,然后改善自己的生活。比起看不見摸不著的正義與道德,比起懸浮而古老的疊石故事,老隗更關(guān)注把握在手里的財富,即使這是違背了職業(yè)道德的。做空中花園的項目時,他的選擇仍舊沒有發(fā)生改變,也仍不認為自己有錯。如果不是曹達及時制止,老隗勢必會步了師兄陳有義的后塵。

在一開始沈家輝詢問時,老隗不理解師父曹達的“墳山”代表的意圖,不是他以為的“和師父分開太久”,而是他和師父的理念從始至終就是截然不同的。如他的姓氏一般,老隗始終追求的,不是像“晌午坨”那種“堆”疊山石的純粹匠心,而是讓自己越爬越高、越過越好的“高峻”。他越堅持己見、在種種猶豫后仍舊選擇優(yōu)先滿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而不顧后果,就越能凸顯師父曹達的匠人品性和敬業(yè)良知。后繼無人的曹達在南山盆景上為自己立的墳墓看似名為“曹達之墓”,實則隱去了“精神”二字。他提前哀悼的不是自己終將死去的身體,而是那早已注定傳承無門的純粹又正直的匠人之心。

故事以老隗的視角展開,也以老隗的想法做主導?!熬虐苏邸辟彿績?yōu)惠是沈家輝開給老隗的違約金,老隗卻諷刺地認為輝總的手筆實在是太“大方”了。從他的視角看,沈家輝終止合同,并不是因為他有錯,而是輝總和師父有錯,這樣自己合該得一筆現(xiàn)錢做補償。但實際上的海歸博士雖是圓滑商人,卻相當仗義,既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又沒要老隗出違約金。老隗卻認為自己撕毀合同,不追責,是在了卻別人的心病。

《疊山》雙線并進,完成了多個角色之間的對照,使“選擇”這個母題緩緩浮現(xiàn)。《疊山》之內(nèi),南山崩塌,老隗震動;《疊山》之外,太行矗立,觀者深思。是改變自己來順應環(huán)境,還是持守自己拒絕同化于環(huán)境,可謂這個虛構(gòu)故事中最具現(xiàn)實寓意的嚴峻抉擇。

義利沖突的敘事演繹

○谷慕奕

《疊山》圍繞著三個角色小隗與師父曹達、輝總之間的沖突與合作,展現(xiàn)了不同人物對于職業(yè)操守、技藝傳承以及項目風險的不同認識和不同價值取向。整個故事充滿了情感沖突,使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各種復雜情感,也可以從他們的不同選擇中進行自我反思。

作者成功塑造了這些豐滿立體的形象,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情感變化和行為動機。比如,主人公的世俗與唯利是圖、師父的固執(zhí)與對職業(yè)道德底線的堅守、輝總的果斷與利弊權(quán)衡等。三人之間的關(guān)系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從最初的合作到后來的沖突,再到最后的決斷,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與多面性。也正是因為人性是復雜的,主人公放低道德標準與職業(yè)操守,優(yōu)先選擇自我利益,即使害了人也仍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作者塑造出一個典型的市井小市民的角色,與堅守底線與職業(yè)操守的師傅曹達形成了鮮明對比,兩人的矛盾也推動了故事發(fā)展的進程。

全文以“我”的第一人稱進行敘述,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復雜情感和經(jīng)歷。作者善于搭建大量的對話場景,放大各個角色之間的沖突與強烈的情感矛盾。如最后三人在輝總辦公室爭吵時,三種鮮明的形象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個為了自我獲益而放棄道德操守和職業(yè)操守的世俗小人,一個胸懷大愛、始終堅守道德底線的長者和一個權(quán)衡利弊的商人。這三種形象在現(xiàn)實中也是很典型的。但現(xiàn)實中的人并不都是非黑即白的,我主張性惡論,每個人都是究其一生的和自己的欲望作斗爭,但我并不是贊同主人公自私的行為,只是不理解為何德藝雙馨的師傅會教出兩個毫無匠心和道德的徒弟,還是只是為了進行強烈的形象對照。

回看故事,整體語言簡練明快,口語化和生動的表達方式使得故事更加貼近讀者的日常生活和閱讀習慣。同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一些寫作技巧,故事整體的情節(jié)設置緊湊有序,插敘對大師兄的回憶與后面文章“我”的下場相呼應,使得讀者能夠緊跟故事的發(fā)展節(jié)奏,產(chǎn)生持續(xù)的閱讀興趣。

故事在結(jié)尾處給出了一個諷刺的結(jié)局,主人公雖撕毀了合同,但那也只是對輝總提出的違約補償?shù)牟粷M,是一種裝腔作勢的行為,看似果敢霸氣的舉動背后只是無力改變結(jié)果的一種發(fā)泄。這一舉動也更顯其市井習氣。小說通過講述一個關(guān)于技藝傳承、職業(yè)操守和商業(yè)利益的故事,引發(fā)了讀者對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和矛盾的思考。這種思考不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使得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文學價值。

(本文作者均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