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立 夏
來源:光明日報 | 劉昕曜  2024年05月07日08:46

“立夏”是夏季的開端。“立”在甲骨文中像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只有“立”住了,事物才能真正地開始與發(fā)展。如果說在此之前,春天還只是萬物的蘇醒,那“立夏”則意味著生命的張揚。南宋薛澄寫下“漸覺風(fēng)光燠,徐看樹色稠”的詩句,正是描寫了立夏以后天氣逐漸變熱,由萌綠的春色轉(zhuǎn)入了蔥蘢的夏景。立夏代表著更多的光與熱,點燃了世間萬物的激情?!秴问洗呵铩贰痘茨献印返裙偶加涊d了立夏之時,青蛙開始鳴叫,蚯蚓鉆出泥地,土瓜生長,苦菜抽穗。唐代元稹因驚奇于自然物候的巧妙,故作詩稱:“蚯蚓誰教出,王菰自合生。”

為了迎接炎熱的夏季,人們在立夏之時便已做足了準備?!抖Y記》告訴我們,天子需要在立夏時“乘朱路,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置辦全套赤色的車馬衣裝,還需在南郊迎夏,以祭祀炎帝等神靈。立夏以后,天氣日漸炎熱。明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了“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的賜冰習(xí)俗。在《抱樸子·雜應(yīng)》中,有人“問不熱之道”,抱樸子回答說可以在立夏這一天,服用玄冰之丸、飛霜之散等物。據(jù)說此類秘方具有讓人在夏天“衣以重裘,曝之于夏日之中,周以十爐之火,口不稱熱,身不流汗”的功效。立夏時,很多地方還有“稱人”的風(fēng)俗。這一天,人們會懸掛起大秤,請男女老少上秤稱重,到了立秋時再稱一次。

實際上,人們對立夏或者夏季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以“表”作為豎立的竿,以“圭”作為平放的尺,垂直擺放后觀察正午竿影的長短,來判斷二分二至日的時間節(jié)點??脊艑W(xué)家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明確的圭表實物組合,從而證明了先夏時代的古人已經(jīng)借助儀具,測算出了分至四氣的具體時間。不過在甲骨文中,我們只能從“來春受年”“今秋受年”等農(nóng)業(yè)占卜記錄中,看見作為季節(jié)出現(xiàn)的“春”與“秋”,并未找到“夏”與“冬”二季的蹤影。到了西周早期文獻中,“夏”與“冬”開始作為二至日的名稱出現(xiàn)?!渡袝虻洹穼ⅰ叭沼馈迸c“日短”分別配予“夏”“冬”,代表了夏至、冬至這兩個時間標準點當天白晝的長短之極。至于“夏”與“冬”真正被視作季節(jié),大概是西周晚期以后的事情了?!对娊?jīng)》中用以諷刺周幽王的《四月》一篇,有“四月維夏,六月徂暑”“秋日凄凄”“冬日烈烈”等句子,不僅明確顯示出了以春、夏、秋、冬為序的四季概念已經(jīng)正式形成,而且以農(nóng)歷四月作為夏的開始,說明立夏的概念也基本確立了。

在四氣或者四季中,唯有“夏”“冬”是必須通過觀察正午的日影才能精準確定的,這就是《周禮》所說的:“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而二者之中,又以驕陽當空、日照較長的“夏”,更能引發(fā)人們對太陽的遐想。這一點也直接體現(xiàn)在了漢字上。甲骨文中其實已經(jīng)有了并不用作季節(jié)的“夏”字。從文字表面來看,“夏”字分明就是一個人跪坐在烈日之下,突出了被暴曬的頭部的樣子。在四季之中,只有“夏”字的早期字形中含有“日”形,更可見它與太陽的緊密關(guān)系:甲骨文中的“春”,最早寫作從“屯”從“生”,表示春天草木生長的樣子,到后來才在字形下面添加了“日”;早期的“秋”字,則是一種蝗蟲的象形,因為蝗蟲多發(fā)于秋季,所以用它來表示秋;至于早期的“冬”字,像兩端打結(jié)的絲線,因冬季為一年的終結(jié)而得名。西周時將“夏”字用作至日或者季節(jié)的名稱,很可能是看中了該字與太陽的明顯關(guān)聯(lián)。后來,春秋金文中的“夏”字將跪坐的人形逐漸繁化,還出現(xiàn)了一類省略“日”形的寫法,這種字形最后由如今的“夏”字繼承了下來。

在立夏這一天,回溯文字歷史,不禁令人感懷先民對天象四季的長期探索與叩問。唐代李昂說“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我們所熱愛的“夏”,除了頭頂?shù)奶柾?,更是腳下這片厚重的文明土壤吧!

(作者:劉昕曜,系北京師范大學(xué)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guī)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