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許子東:重塑當代商人正面形象,相信廣東文學可以做到
來源:羊城晚報 | 孫磊 陳曉楠  2024年05月14日07:57

5月1日,備受矚目的白鵝潭大灣區(qū)藝術中心(以下簡稱“藝術中心”)正式向公眾開放。作為藝術中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廣東文學館驚艷亮相,并相繼推出鵝潭夜話、話劇演出、音樂詩會等系列精彩文化活動,為廣大市民提供高質(zhì)量的文學公共服務。

作為灣區(qū)交流的會客廳,廣東文學館的建成對于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生態(tài)的發(fā)展將產(chǎn)生哪些深遠的影響?當下文學的發(fā)展又有哪些新的趨勢和特點?近日,羊城晚報獨家專訪了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紫江講座教授許子東——

許子東

容納并欣賞灣區(qū)語言的多元性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廣東文學館的建成開放有哪些意義?

許子東:就粵港澳大灣區(qū)范圍而言,從硬件設施來看,廣州現(xiàn)在可以說是占據(jù)先機,甚至可以說是最出色的。有了這些物質(zhì)設備,可以幫助作家發(fā)展,并特別促進文學與青少年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

羊城晚報:您是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這個概念的?

許子東:粵港澳大灣區(qū),本來是個經(jīng)濟學概念。就文學方面而言,粵港澳大灣區(qū)最顯著的特點是語言的多樣性,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和潛力所在。

如何將粵語融入書面語敘事,這是一個挑戰(zhàn);此外,還有英語、葡語。大灣區(qū)文學真正有融合成果的體現(xiàn),就是能夠容納并欣賞這種語言的多元性,它可能會成就一個很好的文學前景。

羊城晚報:這次廣東文學館里“魯迅家”展覽廳備受關注,為什么直到今天魯迅依舊是難以超越的存在?

許子東:魯迅是一座高山,我們只是在山腳下抬頭仰望。宏觀來看,一個偉大作家之后,沒有人能夠在短期內(nèi)超越他,這是很常見的。

像莎士比亞之后,英國幾百年都沒有作家可以超越他,英國人可能說,我們一直崇拜莎士比亞,他是我們英國的光榮。所以一樣的道理,我們大家崇拜魯迅,以他的精神、他的人格為榮,這說明這一百年中國文學的了不起。

魯迅批判國民性弱點,這也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方面社會已經(jīng)有了很多變化、很多進步,但是仍有魯迅所批判的東西存在;另一方面,說明魯迅看得比別人深,比別人遠,下筆也比別人尖銳,這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作家應該有自己的堅持和作品

羊城晚報:很多人都期待廣東乃至大灣區(qū)可以出現(xiàn)一部自己的代表作,類似上海的《繁花》。要實現(xiàn)這個期許,廣東文學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

許子東:一部作品的質(zhì)量不能歸到一座城市身上,作品跟城市有關系,但是不能因為北京有《駱駝祥子》,就說廣州的《三家巷》不如它。

廣州有自己的文學根底和文學傳統(tǒng)。特別是十七年那個階段,還有20世紀80年代期間,廣東文學都很突出。前者陳國凱《我該怎么辦》風靡一時,后者有先鋒大膽的花城雜志社,它最早推出郁達夫和沈從文的文集,當時別的地方都出不了。這幾年廣東文學也涌現(xiàn)出不少好作品,像林棹的《潮汐圖》,還有魏微的《煙霞里》,所以廣州不用擔心沒有代表作。

說到王家衛(wèi)導演的《繁花》,其實是一個特例。在廣州也可以寫這樣的文學作品,但問題在于,如果只是單純模仿已經(jīng)成功的作品,那就沒有意義了。

羊城晚報:為什么這個故事沒有出現(xiàn)在深圳這樣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而是在上海?

許子東:這個問題,就像別人賺了錢,你卻問自己為什么沒賺錢一樣。人們總是在成功之后才會問,為什么我沒有想到。請記住,王家衛(wèi)并不是清醒地在搏出位。我聽金宇澄說,王家衛(wèi)也是很緊張認真地等待作品播出后的觀眾反應。他堅持自己的風格,多年來一直只用一臺攝影機拍攝,這些都是他個人的堅持。

一個藝術品能夠走紅,大多是藝術家堅持自己獨特個性,多年后碰巧紅了。即使不紅,那也是他的心血,不會后悔。藝術品想著要紅才創(chuàng)作,那是電視劇策劃人和老板需要考慮的事。藝術家不能這樣考慮。金宇澄也是如此,他的小說最初是在網(wǎng)絡上寫的,有些朋友看,最后紅了。

現(xiàn)在你說小說紅了,我們也來一個,這個邏輯是說不通的,不能說“你寫了繁花我們寫個百花”,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堅持和作品。

當代文學欠缺正面的商人形象

羊城晚報:改革開放這么重要的題材,廣東乃至灣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不是也應該在這方面有所開掘?

許子東:當然可以。有幾個突破值得鼓勵。

第一個突破是方言入文。廣州話比上海話背景更深,有香港的歌曲和電影支撐。即使是不講廣東話的人可能也會唱廣東歌。方言入文給創(chuàng)作帶來了很大鼓勵。比如《繁花》的收視率在甘肅、西安等地也很高,并不僅僅是上海人喜歡看滬語版本。如果廣東有成功的作品,拍成連續(xù)劇,并配上字幕,這將是一個突破。

第二個更大的突破是小說的男主角是一個商人。他不生產(chǎn)、不發(fā)明科技、不創(chuàng)造科學項目,只是買賣,在生產(chǎn)關系中突破。這個突破對我們做文學史的人來說很重要。自1949年以來,你很難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找到一個以商人作為正面男主角的例子,文學主要寫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官員等,幾乎沒有像“寶總”這樣光明正大的當代商人形象。

我相信廣東文學、大灣區(qū)文學可以做到這兩點。因為在這片土地上,廣東人心底里都相信做生意沒什么見不得人的。不要小看這種觀念,《繁花》中的阿寶之所以成功,除了演員胡歌本人比較帥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背后的道德支撐。

羊城晚報:當代文學不僅僅是商人形象的欠缺,對城市的描寫也比較欠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至今,城市文學似乎還是沒有什么大的突破。

許子東: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傳統(tǒng)主人公,就是知識分子和農(nóng)民。最感動人的作品,比如《活著》,其實是地主的兒子講給文青聽的故事。這種文青與農(nóng)民的同框是中國文學的法寶。但一到城市文學,農(nóng)民形象就不見了;知識分子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工人形象也一直沒寫好。

用交流縮短距離打破偏見

羊城晚報:您認為香港文學在灣區(qū)、在中國、在世界的位置是怎樣的?

許子東:香港文學是中國的。近幾十年來,香港文學的主旋律是本土性。劉以鬯、崑南等很多作家接續(xù)著五四時期郁達夫等人的傳統(tǒng),表達文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不得志和商業(yè)壓迫。從1975年西西的《我城》開始,香港文學開始關注普通人,這些充滿活力、不追求財富的年輕人成為香港文學的目標讀者。這是香港文學的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之后,香港文學有點自憐自愛,將社會矛盾歸咎于地緣政治變化。主題上有點類似于五四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情緒。1997年后情況稍好,但技術上香港一直處于現(xiàn)代主義實驗前沿。然而,盡管香港與深圳地理上接近,文化上卻存在隔閡,香港作家不了解深圳作家,我也懷疑深圳讀者是否了解香港文學;與廣州相比,因為粵語和老一輩文學傳統(tǒng)的關系,香港與廣州的聯(lián)系更緊密。這證明了文學距離與地理距離不是一回事。

羊城晚報:怎樣才能縮短這種文學距離?

許子東:多交流。舉辦作家營和組織活動時,應有基本的眼光和價值判斷,而不僅僅是找一些好朋友來。香港有些作者,如李碧華、張小嫻、董啟章等,以及年紀稍大的亦舒,他們的作品對內(nèi)地文學也有很大影響。多一些交流對大家都有好處,能開闊視野,打破偏見。

“董宇輝現(xiàn)象”令人喜憂參半

羊城晚報:您做文學批評這么多年,據(jù)您觀察,今天的文學批評有哪些變化?

許子東:最近二三十年來文學批評的重心轉(zhuǎn)到了學院,去了學院以后好處是很多文章有理論支撐,比較嚴謹,但是關懷社會、關心文學現(xiàn)場的力量減少,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削弱了。而且學院派的批評往往不好好說話,繞來繞去,同樣一句話講得格外復雜。

羊城晚報:除了文學史研究,您也很關注文學現(xiàn)場。當下文學生態(tài)最大的變化可能就是直播帶貨了,您是如何看待這個現(xiàn)場的?

許子東:喜憂參半。喜的是董宇輝代表了大眾讀書,憂的是要靠董宇輝《收獲》雜志才能賣出去,這又是很悲慘的事情。不是說董宇輝有什么問題,而是這種生態(tài)有問題。任何一個人,哪怕是魯迅所有的書都要魯迅直播才能賣出去也會有問題。

出版業(yè)代表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一個人金手指一點就能賣出上百萬冊,這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而言也是一種困惑。這種現(xiàn)象對于出版業(yè)來說是有很大問題的,但是對于文化研究而言,又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董宇輝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功能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挑戰(zhàn)。

每天花兩個小時刷短視頻,點點手指就可以通過網(wǎng)絡表達自己的喜好和意見,這幾乎徹底改變了民眾通過讀書進入社會上層的傳統(tǒng)結(jié)構。在某些方面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它產(chǎn)生的后果大家就要承受,畢竟也有國外學者將這種情況視為“文化的災難”。

被傳媒改造是作者和學者的大忌

羊城晚報:您一直研究現(xiàn)當代文學,未來有哪些新的研究方向或計劃?

許子東:目前我正在開展《21世紀中國小說選讀》一書的完稿工作。另外,我還有一本關于魯迅的書《重讀魯迅》需要從音頻轉(zhuǎn)為書面形式,這對我是個挑戰(zhàn)。魯迅已被很多人研究過,要想有新意是很難的。我也在整理自己的文集,可能會有10卷或11卷,其中包括我以前寫的香港文學研究文章。

羊城晚報:您算跟媒體、大眾打交道比較多的學者,您真的一點都沒有被改造嗎?豆瓣上面的一些惡評會傷害到您嗎?

許子東:改造是沒辦法的,所以要警惕。一個人活在世上,你怎么打扮,怎么穿衣服,別人會對你提出各種意見。完全不被這些意見影響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提醒自己,不能說今年流行喇叭褲,明年流行小蠻腰,你就跟著變。正因為改造是必然的,所以你要特別警惕,要抗拒改造、要頑固。被傳媒改造是作者和學者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