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福建文學(xué)》2024年第5期|任林舉:當(dāng)年五湖煙波里
來源:《福建文學(xué)》2024年第5期 | 任林舉  2024年05月22日08:29

任林舉,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電力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散文集《玉米大地》《時間的形態(tài)》等,紀實文學(xué)作品集《糧道》《虎嘯》等。作品被翻譯成英、德、俄、韓等多種文字。曾獲第六屆魯迅文學(xué)獎、第七屆老舍散文獎、第二屆豐子愷散文獎、首屆三毛散文獎等。

想起范蠡當(dāng)年急流勇退攜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隱于五湖煙波之中的往事,就覺得艷羨不已。但也只能止于艷羨。再往前走半步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既看不清真相,也無法跟上范老前輩的思維和腳步。歷史不能重演,達人不可復(fù)制和效仿。尤其是范老前輩那樣的曠世高人,人生的每一步都只供贊嘆,而不能效仿。想效仿也無法效仿,能效仿也不敢效仿。用老祖宗的感嘆說:“難矣哉!”

我說的難,其實并不是指他泛舟五湖之前的那些事情。當(dāng)然,即便能走到人生的那個地步,也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想一想,一個出身貧賤的窮小子要積累多少學(xué)識和人生本領(lǐng),經(jīng)過怎樣艱苦的奮斗,才能官至上大夫并最終拜相?

據(jù)說,范蠡從小就勤奮好學(xué),胸懷大志。師從著名的經(jīng)濟學(xué)家和謀略家計然之后,深得老師的真?zhèn)骱图映郑昙o輕輕就已經(jīng)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滿腹經(jīng)綸,文韜武略了。25歲就看透了楚國政治上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知道耗下去也沒有什么前途,更沒什么好果子吃,毅然決然同好友文種從楚國跳槽去了越國。

當(dāng)時的越國正與吳國打仗,急需人才,范蠡與文種也算是趕上了好時機,一跳就跳上了最受矚目的歷史舞臺,得以直接登堂入室,輔佐一國最高權(quán)貴越王。從這點來說,當(dāng)時的越國政治上還是清明的,盡管在決策上偶爾也會有偏差和失誤,但基本上還能在大方向上保持正確,也基本上還能夠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就為后來那精彩的一筆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筆。

范蠡和文種初到越國之時,越國大王還是勾踐的父親允常。允常對楚國來的兩位比較客氣,雖然沒有馬上給予實職,卻都給了他們“士”的名分。在當(dāng)時國君之下卿、大夫、士三級高官結(jié)構(gòu)中,“士”雖是最初級,對于布衣范蠡來說,也就很可以了。這么一下子,不僅從平民躍升至貴族,還可以請求面見大王或奉召議事,有了直接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如果用現(xiàn)在的職位套下來,范蠡的“士”至少相當(dāng)于一個廳級吧,就一個這樣的仕途高度,也夠百分之九十九的寒門子弟努力一輩子或兩三輩子了。至于后來的一系列表現(xiàn),諸如在吳國厲兵秣馬銳氣十足之時,極力勸諫越王勾踐不要輕舉妄動;在越國會稽山大敗之時,勸越王勾踐保全性命,自請為臣,以圖東山再起;在吳王向他伸出橄欖枝,希望他棄越事吳時,他果斷回絕并甘心陪越王入?yún)菫榕?;成功回國后,幫助勾踐發(fā)展經(jīng)濟,出謀劃策,臥薪嘗膽,苦身勠力,終于滅吳,一雪前恥,等等,雖然都不是常人所為,但都不是最難的。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想象和假設(shè)——經(jīng)過奮斗和努力我們個人能力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又遇到了一個信任、賞識并放手讓我們施展才華的領(lǐng)導(dǎo),我們都做得不錯,也得到了足夠的認可,甚至達到了某種巔峰。往上一看,只有一個似有似無的天;往下一看,眾山皆小,已匍匐在地;往左右一看,已經(jīng)無路,也到處是路,只要你找個方向邁開腳,那就是路。這才到了人生最難的時候。

這時,你已經(jīng)擁有了選擇的自由,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甚至生死。因為接下來能走到哪里,已經(jīng)沒有了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也沒有了參照。沒有任何一雙腳能折返回來告訴你,前方究竟是一處更加美麗的風(fēng)景,還是通往急轉(zhuǎn)直下的陡坡,抑或是懸崖絕壁、萬丈深淵。一切由你自己選擇,一切由你自己決定,一切由你自己負責(zé),連一個推脫責(zé)任、尋求心理平衡和埋怨、痛恨的對象都找不到。

也就是說,人生最難的事情是選擇,而不是別的。人生如爬山,是一個不斷攀登和不斷選擇的過程,既要用力,又要把握方向。起步時人潮如涌,接踵比肩,每一條路都擁擠不堪,每一條路都有人走過千遍萬遍,這就使很多選擇變得無足輕重,不成其為選擇。隨便選一條摸得著、看得見的路徑,用力往上爬就是了。雖然也必須有一個行、止、取、舍、進、退、去、留的把握,那也只需量力而行。

恰當(dāng)?shù)姆执?,只要留意觀察、用心體會總還是不難找到的,但到了無人之處,到了無人知曉、不可告人或不得而知的境地,那就要拼心性、悟性和境界了。道理誰不知道呢?凡讀過幾天書,受過幾天教育的人,人生的基本原則和道理都懂得一些或都很明白。伍子胥不明白嗎?文種不明白嗎?為什么堪稱功高蓋世的人一個個都落得個慘死的下場,而唯獨范蠡能虎口逃生,享得一世逍遙,又留得一世清名?

接下來的事情才呈現(xiàn)出范蠡的人生難度和高度。

且說滅吳之后,越王勾踐帶著文武百官班師回朝,大宴群臣,封官賞爵,“吳王身亡余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范蠡因為有復(fù)國之功,被尊為上將軍。至此,他的人生達到了巔峰,文承“相國”之職,武為武官總長。“上將軍”相當(dāng)于國防部部長兼總參謀長、行軍作戰(zhàn)的主帥。坐享封地,官位世襲,人生至此更欲何求?

可就在這熱鬧非凡之際,幾番恭維的話過耳,幾杯慶功的酒下肚,范蠡突然感覺到了后背發(fā)冷。眾聲喧嘩之中,他感覺正有一根無形的吊索從大殿的房梁上緩緩垂下,在一點點靠近自己。他望了望坐在高處的越王,那個“長頸鳥喙,鷹視狼行”的人,那個可以俯下身來品嘗別人糞便的人,正朦朧著雙眼環(huán)視左右。四目相對之時,范蠡從他那喜中有憂、深不可測的目光中,讀出了他內(nèi)心深深的憂慮。多年的朝夕相處,范蠡深深了解這個人的心性,也能從他的每一絲表情中揣度出他的心思。

回首自己這大半生時光,從25歲入越國,到如今的60多歲,已經(jīng)把最美好、最有價值的40年光陰都付與了越國的治理和吳越之爭,為越國和勾踐奉獻得太多了,從他那里得到的也太多了。

然而,奉獻過的一切轉(zhuǎn)頭成空,很快就被人們甚至獲益者忘卻,更何況,年華和才智等無形的事物本來就很抽象,很容易被人忽略、忘記。而他得到的官位、財富、土地、尊嚴、口碑、影響力等,都赫赫然,擺在誰都能看得見的地方。瞧瞧這些充滿誘惑力的詞語,哪一個落到他頭頂時,不都發(fā)出耀眼的光環(huán)?

當(dāng)他為越王賣命時,每一道光環(huán)越王都認為他配得,為一國的強盛,拿出點必要的獎賞和恩惠還不值得嗎?當(dāng)然值,敢說不值的人沒一個不被冠以昏君之名,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可是,如今強敵已滅,吳王自刎,國泰民安,一介布衣白手起家,頭上多了那么多光環(huán),能不讓大王感覺刺眼嗎?

當(dāng)此之時,戰(zhàn)事已息,君王回宮,只適合馳騁疆場的寶馬良駒又有何用呢?既不能拉車,又不能上磨,還要白搭些草料。那么,可否馬放南山?越王內(nèi)心的回答是不可!一旦走失,落入居心叵測者之手,怕是戰(zhàn)事和禍端又起。范蠡站到越王的位置想一想,一切都想明白了,自己不過就是那匹從前用過而現(xiàn)在令人不安的戰(zhàn)馬呀!原來,自己一直以來殫精竭慮所追求的,表面上是一些令人艷羨的功名利祿,實際上,到了一定的時候、一定的境地,不過是一些化裝了的鞍轡和韁繩。

《左傳·桓公十年》有“懷璧其罪”的典故,原意是因為藏有寶玉而招來殺身之罪。后人借用此典,演化為“懷璧之禍”,如此,破解和套用起來,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比如德不配位者得了位;武大郎娶了潘金蓮;孤兒寡母藏匿一枚打開寶藏的鑰匙……都能嚴絲合縫地套上這個成語。唯有“因有才能而遭人嫉妒和陷害”這一層引申,有點兒夸張。

因才遭妒這一條,可不是誰都能套用上的。一般人有一點小才能,在蕓蕓眾生中混口飯吃,根本就達不到“懷璧”的成色,充其量也就相當(dāng)于一個碩士生在某大學(xué)混個助教,一個買菜的辛苦一天賺得千八百塊錢,怎么會遭人強烈嫉妒,或惹出禍端?一是沒有太大價值,誰會為你擁有區(qū)區(qū)一點活命的技能就大發(fā)嫉妒之心?劃不來,不值得;二是“璧”與擁有者的身份相配,不管那“璧”僅僅是一塊石頭的代稱還是價值連城的瑰寶,只要“璧”的價值和擁有者的能力和身份相配,就不會有獲罪和惹禍之虞。

唯有此時的范蠡特別,他懷里揣的可不是誰配得或不配得的“璧”,那是一腔經(jīng)天緯地之才和可以決定一國生死的韜略,是削鐵如泥、所向披靡的無影利劍,看似溫潤實則很危險的一種東西。當(dāng)初有吳王作為勁敵站在對面,范蠡和越王并肩站在一起,范蠡懷中的無影之劍很明確地指向敵國敵人,也很明確是為了保護越王而存在的。只要范蠡的“劍”在,越王就會有安全感。當(dāng)吳王和他的吳國一同幻滅、消失之后,越王便不知道范蠡懷里的無影之劍還會指向哪里。說是不會回過頭來指向自己,可一旦控制不好被它劃拉上怎么辦?現(xiàn)在,只要范蠡以及他的“劍”在,越王就會沒有安全感。

有些話越王自己并沒有直接說出來,他內(nèi)心的憂慮和恐懼也沒有對任何人流露過,但他的心事還是被范蠡看破了,他要說的話也被范蠡猜到了。雖然在范蠡離開之前,那些話越王仍未說出口,但就在范蠡離開后不久,越王到底沒有忍住,把這些難以啟齒的心里話一股腦對文種說了出來:“子教寡人伐吳七術(shù),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笔裁匆馑寄??就是為了我,你去找陰間的先王去試試那幾“術(shù)”靈驗不靈驗吧!

范蠡可不是文種,雖然二人同有文韜武略,都是輔佐帝王的寶馬良駒,但范蠡有范蠡的通透果決,面對一槽豐盛的草料和雕花馬鞍,他并不像文種那樣優(yōu)柔寡斷,遲疑戀棧,他對看透了的前程和帝王不報任何僥幸和幻想。他可不想讓自己面對面聽越王說那些話。那些話,一旦親耳聽到,就是良臣身首異處之時,一切都晚了,完了。范蠡心中這些想法和認知,在后來留給文種的信中總結(jié)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但此時,他還不能也不敢對任何人說,哪怕是文種。

看來,是已經(jīng)到了果斷放下一切的時候了,這是最后時刻。范蠡轉(zhuǎn)身出了歌舞升平、杯箸交錯的酒席現(xiàn)場,潛出齊門,轉(zhuǎn)過大墻的轉(zhuǎn)角,消失于朦朧的夜霧之中。從此,越國的滿朝文武之中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范蠡的身影。范蠡的離去,讓越王勾踐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墒欠扼痪烤谷チ四睦锬兀科鋵?,越王并不太關(guān)心范蠡的去向,據(jù)他對范蠡的了解,肯定是退隱江湖,定不會另有他圖。既然如此,他想要的結(jié)果就有了,至于范蠡去了哪里,對他來說還不是一樣嗎?只是王宮之外一些愛管閑事的民間人士更關(guān)心范蠡的去向。

那么范蠡究竟去了哪里呢?盡管后來有《越絕書》記載:“吳亡后,西施復(fù)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那仍可能還是一個傳說。

就算是確有其事吧!可為什么西施一定要復(fù)歸范蠡呢?而范蠡又為什么不帶家人只帶西施單獨出行?其實,真正的五湖煙波早起于歷史失去記錄的空白處。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是因為它有這個供人猜測想象的空間。事實上,人們只知道西施的美麗,并不真正了解西施,就開始口口相傳;也只知道吳國滅亡這個結(jié)果,并不知道究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結(jié)果以及這個結(jié)果與西施的相關(guān)度,又接著口口相傳。

那就人云亦云,口口相傳吧!

據(jù)傳,越王勾踐結(jié)束了三年為奴的屈辱生涯之后,一心惦記著他日伐吳,一雪前恥。針對吳王好色的弱點,決定投其所好,搞一個美人計,麻痹吳王,消磨他的斗志,讓他沉迷于女色,不思進取,不理朝政。于是,責(zé)令范蠡在全國遍尋美女上報朝廷。最后,各地共找到20多個絕色美女,而范蠡最中意的卻只有一個女子——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人稱西子。她是越國苧羅(今浙江諸暨)人。苧羅山有東西兩村,兩村人大多姓施,施夷光住西村,故稱西施。西施是個絕色美女,其容貌之美,方圓皆知。西施不但貌美,而且深明大義,是一個愛國之人。西施與范蠡幾經(jīng)交往,相互產(chǎn)生愛意,但為了越國就答應(yīng)前往吳國。范蠡先帶西施來到越國國都??斓皆絿鴩紩r,城中的百姓聽說西施貌美,紛紛出城來到郊外,想一睹西施的美貌。范蠡見人多擁擠,道路堵塞,便將西施安排到城外館舍,并讓人傳話:“要想觀看西施,須先交納金錢一文?!庇谑窃O(shè)柜收錢,頃刻之間,錢柜就滿了。西施在郊外停留三天,范蠡得金錢無數(shù),他將錢運交國庫。

越王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tài),過了三年,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蠡見到吳王后埋首跪拜,說:“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nèi),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笨墒俏樽玉氵M言:“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p>

吳王見西施貌美絕色,遂起貪戀之心,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并在姑蘇臺建造春宵宮,在靈巖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游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他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荒廢朝政,勾踐趁機休養(yǎng)生息,養(yǎng)精蓄銳,然后乘虛而入,一舉消滅吳國。

不管以上這些記敘是來自某些歷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或來自現(xiàn)在人的杜撰,我都認為是比較扯淡的說法,雖然基本框架符合某些人的心理邏輯。實際上,很多事實和細節(jié)很可能與歷史的真實相去甚遠。

特別是美人計一說,我覺得一直是我們的一個誤區(qū),實際上,一般情況下,它根本就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而且,好多都被將計就計了。如果說,為了打進敵人內(nèi)部,利用美色的掩護充任某個角色,刺探一點情報,搞點局部破壞什么的,倒有可能,但就用一個單薄的女人來顛覆一國政權(quán),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落實到西施這個個案上,就更不靠譜。

想當(dāng)初,西施不過是一個經(jīng)常到溪邊浣紗的農(nóng)家女,能有多大的人生抱負和遠大理想?即便被越國選中,經(jīng)過短短三年的禮儀、歌舞培訓(xùn),再獻給吳王,也不過是一個融洽兩國關(guān)系的會喘氣的禮物。長一點腦子的政客,無論如何也不敢把敗壞和干擾朝政這么重的任務(wù)交給一個出身低微的弱女子。即便暗藏心機和期待,也不可能對西施交底。當(dāng)范蠡將西施獻給吳王前要叮囑她什么呢?

像某些人推斷的那樣,交代她三件大事“促大王沉溺于酒色之中,荒其國政;慫恿大王對外用兵,耗其國力;離間大王和伍子胥,去其忠臣”嗎?這不是瘋了嗎?一個弱女子怎么能做到那些呢?你以為吳王是個傻子嗎?他可是精著呢,他不知道越國送美女暗藏某種玄機嗎?我覺得連伍子胥的微詞也是多此一舉。

吳王也許心如明鏡,但他自信,一個小女子他完全可以對付。既然送來,先收下,玩著,一旦她干預(yù)朝政,馬上廢掉不就完了。再者說,西施為什么要像人們杜撰的那樣做呢?在越國,西施僅僅就是西施,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好看的宮女,到了吳國,那可是王妃,人家是合法夫妻,貴為國母,又受到百般的善待和恩寵,別說君王,整個國家都屬于自己的啦!為什么好人不做,非要謀害親夫、自毀家國呢?

為了越王嗎?雖然越王在收買西施時給了她一筆不錯的報酬,可是除此之外又有多少恩情?相對來說,吳王給她的或?qū)⒔o她的不是更多嗎?

為了范蠡嗎?傳說范蠡和西施在越國期間曾有一段小曖昧,實際并無可考,即便真有,范蠡那么一個顧全大局的人,也不可能為了自己內(nèi)心的一點小貪欲就與西施發(fā)展成戀愛或情人關(guān)系。再者說,一個能狠心把自己心愛的女人獻給別人的人,這個女人會對他有持久的依戀和顧念嗎?說范蠡和西施本是夫妻,那就是瞎扯,把一個已婚女子送過去,吳王馬上就會發(fā)現(xiàn)西施原來并不是處女,那還不把西施一刀砍了?一個宮女死了倒也不打緊,讓吳王感到被糊弄、被侮辱,惹得他一怒興兵,會是越王和范蠡的初衷嗎?

為了自己當(dāng)初的承諾嗎?讓一個女子承諾在幾年之內(nèi)把一個國家搞垮,這事豈不荒唐!一個實力不行,打不過別人,回頭指望著一個弱女子給自己報仇的國家,哪還有一點希望,哪還有被人尊重的資格?這品格與一個吃軟飯的男人又有何異?這樣的行徑本身就讓人瞧不起了,又怎能讓人為它守信?

最大的一種可能就是西施作為一個和平使者,去吳國和親,越國承諾會好好照顧她的家人,實際上是給西施留一份牽掛和顧忌,使越國一直是她的娘家。而范蠡和越王這邊,以老師和伯樂的姿態(tài)常常派使者去關(guān)心一下西施的胃病,送一些禮物,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讓西施始終感念娘家人的關(guān)懷和善待。充其量在臨行前叮囑她一句:“越國始終對大王忠心耿耿,你要在大王面前多進好言。”

從正常的人性和人情的角度看,有關(guān)西施的說法也不可信。一個女子,嫁為人婦,如果沒有內(nèi)心的接納和心甘情愿,又如何能老老實實地與男人同眠共寢?即便睡覺是為了政治需要,又怎能做到日日承歡、如魚得水?那可是漫長的十年?。∪绻皇菓?zhàn)爭結(jié)束了這一切,還不知道要延續(xù)多少年。即便是做戲吧,也早做成了真情。想一個農(nóng)家女子搖身一變就成了王妃,隨大王享盡了榮華富貴和恩寵歡愛,人生快樂得如做夢一樣,真的愿意一切煙消云散,美夢驚醒嗎?肯定不愿意呀!不愿意就只能在與吳王如膠似漆的歡愛中,抽出空兒來時不時地吹吹耳邊風(fēng),說一些越國的好話。她說越國好話也不會有其他目的或別有用心,她是真心的,不希望兩國再打起來。

小女子不懂戰(zhàn)略,但她知道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誰勝誰負對她都沒有任何好處。吳國勝了,她的一家老小、她的師長、她的家園都將在戰(zhàn)火中覆沒;如果越國勝了,她的夫君、她的國家和她的美夢也都將隨之破滅。如果說在她的心里真有什么人生理想的話,在她侍奉吳王過程中,確實也以自己的美貌和身體對吳王的行為進行了干預(yù)的話,最有可能的就是十年間她一直在極力阻止吳越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至于其他的,都是君王和大臣、大臣和大臣之間的事情。所以后世有唐代詩人崔道融的《西施灘》為西施說句符合政治和情感邏輯的話:“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西施究竟有沒有壞了吳國的大事,只有吳王心里最清楚。即便在國破被擒之時,吳王夫差也沒有將亡國之罪加到西施身上,更沒有恨而殺之,最后只是蒙住自己雙眼自刎而已。這時的西施已經(jīng)是40多歲的人了,再美的美女怎么能禁得住歲月的蹂躪?已經(jīng)歸于人老珠黃。那么,這樣一個老牌美女應(yīng)該如何處置?把她當(dāng)作戰(zhàn)利品轉(zhuǎn)手獻給越王勾踐嗎?一個得勝之王豈能收下仇人的舊歡?誰提了這個建議,那是自尋短路。讓她流落民間嗎?又太可惜,畢竟那也是人間難得的尤物。其實,最好、最符合邏輯的處理方式就是讓急流勇退的范蠡帶走。

在這場吳越相爭的歷史大戲中,范蠡和西施都是主要的角色。卸了妝,生命和生活都將歸于平靜,但過往的云詭波譎、真假虛實、個中滋味,誰能理解,誰會相信,又可與誰說?此時的范蠡也是六旬以上的老人,即便初見時兩人都有愛慕之情萌動,歷盡滄桑之后,哪還有心境糾纏以往的恩怨情仇?一切都是虛幻,都是空,人生得一相互了解、深刻理解的伴侶足矣!帶著西施,就是帶著自己往昔的記憶和美好時光。與一個堪稱歷史見證者的知音和朋友,攜手并肩,遠離兇險之地,徜徉于寧靜湖山,閑時說說風(fēng)云往事,吐吐心中塊壘,那才叫真正的瀟灑。

范蠡與西施的五湖之隱,給歷史留下了大片空白,留在身后的足跡星星點點,連一個清晰的路線都難以捕捉,這也給后世人們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當(dāng)時光延宕至21世紀,竟有浙江桐廬分水鎮(zhèn)一個叫何鐵牛的人,使出了笨牛一樣的力氣,循著2400年前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尋找、求證范蠡和西施攜手而行的證據(jù)。20多年的時光過去,何鐵牛走遍了吳越和齊楚大地,從大量的文史資料、故事傳說、詩詞歌賦、殘存的古跡、碑刻中梳理出40多萬字的書稿,證明那段消逝很久的愛情是存在的。

在何鐵牛的書稿里,公元前472年深秋,越王與范蠡凱旋,在位于今天蘇州的吳宮舉行慶功酒宴。就在那個越王大宴群臣的晚上,范蠡帶領(lǐng)西施等人悄然離去,乘船經(jīng)過太湖,轉(zhuǎn)進東苕溪到今德清的吳蠡漾,然后到蠡山上,取道蘇州附近的蠡口鎮(zhèn),等待自越都趕來的正妻黃秀鳳與長子范晁。人聚齊后,范蠡帶領(lǐng)著家屬、宮女以及一班水兵,一同離開越國遠走高飛。范蠡的船隊進入長江,逆水上行到江都,繼續(xù)船行轉(zhuǎn)入邗溝運河,北上抵達齊國邊境之地,隱居在齊國長城下的棲幽村(即今山東肥城市的陶山下),化名為鴟夷子皮,帶領(lǐng)妻兒和愛妾西施在海邊結(jié)廬而居。

不管何先生給范蠡勾畫的線路圖是否準(zhǔn)確,至少為我們的歷史想象提供了一個腳踏實地的依憑。

在后來的史籍中,范蠡的生活軌跡就隨處可見了。到了齊國之后,他墾荒耕作,兼營副業(yè)并經(jīng)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shù)十萬家產(chǎn),但他似乎并不把財富看得很重,總是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顯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氣度。范蠡的賢明能干深為齊人賞識,齊王經(jīng)過暗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就是越國棄官隱逸的范蠡,便把他請到國都臨淄,拜為相國。對此,范蠡很是無奈,不禁喟然長嘆:“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狈饺?,他再一次掛印辭官,并散盡家財,歸隱湖山。

范蠡隱居于洞庭湖畔時,曾砌石為磯,整日坐在其上釣魚。他釣魚可不像姜太公那么釣。太公釣魚用直鉤,不是真釣魚,是在釣官,釣帝王之心。范蠡釣魚是真釣,但他釣魚也不是為了吃魚,而是釣一條,放一條,至今洞庭湖水域還有一種他曾放生的魚被當(dāng)?shù)孛癖姺Q為“范蠡魚”。范蠡釣魚,就是要看看一條魚面對一枚致命的魚餌是如何想放棄又舍不得放棄,終于還是禁不住誘惑,而死于非命的。他是在不斷提醒自己,人生最瀟灑、自在的事情,就是面對誘惑肯轉(zhuǎn)身,肯放下。

范蠡在齊國大約住了六年,約在公元前466年辭離齊國,乘船進入濟水,來到宋國的陶丘(即今山東定陶區(qū)),自號“陶朱公”,并在陶丘大搞多種經(jīng)營,經(jīng)商致富,19年間三致千金。雖然當(dāng)?shù)孛癖姸甲鹌錇樨斏瘢伤看味紝⑶Ы鹕⒈M。為什么?“布衣積財,如頭上堆火。”已經(jīng)年老的范蠡更不想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抵擋人心的陰險與貪婪。

范蠡在陶丘一共居住19年。掐指一算,自己已經(jīng)離開越國25年之久,25年后時過境遷,越王勾踐早已作古,就連他的兒子也已經(jīng)離世。此時,越國的執(zhí)政者已是勾踐之孫。范蠡的思鄉(xiāng)念起,想吃故鄉(xiāng)的稻米和鱸魚啦!于是,他便散去浮財,帶夠生活之資,攜家眷回到越國,在桐廬分水河畔的一個小山窩子里隱居下來,并與西施在這里終老余生。后來,人們因為范蠡曾在這里開塘養(yǎng)魚,便把這里命名為蠡湖村。

如今,在浙江桐廬縣分水鎮(zhèn)的蠡湖村,范蠡養(yǎng)魚鱉的“蠡塘”還在;范蠡開荒種水稻的“蠡畈”還在;范蠡排澇灌溉開掘的人工河道“蠡塘河”還在,河上的老石橋“蠡塘橋”還在。蠡湖村對面的山崗上,西施墓也還在,原來的墓碑、石柱、石桌等器物,多年前被一個諸暨人花很少的錢買走。西施墓已經(jīng)被盜墓賊盜過很多次了,卻終不見西施遺骨。至于范蠡,就更不知所終,連個墓、一塊碑都沒有留下來。莫非二人把最后一點存在的物證也“隱”起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