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誰在水下?——從小說里的注釋讀起
來源:文藝報 | 賀嘉鈺  2024年05月26日21:34

讀小說時閃過一個念頭,如果2069年這本《水下之人》還在書架,我就取出來,重讀一遍,先讀其中注釋。因為這本書里的注釋和許多用來做解釋說明的注釋不太一樣,這些注釋內置著認知與情感的時差,是作者有意為之的小小建設。它們像建筑外立面的雕飾,不影響不決定空間構造,但直接傳遞出設計者的細筆和趣味。

呂曉宇《水下之人》里,帶標號的注釋一共147個。它們筑起一個“未來”探看“此刻”的通道。通道那邊是2069年至2075年,是小說內部正在行進的時間。小說里幾乎所有注釋都在暗示時間,是未來世界、未來人類對我們此刻的打量與再秩序化。因而,《水下之人》這本小說讀來有種奇妙的錯位與親密之感。讀小說里的生活是在看遠方,接著,小說又帶我們去了更遠的時間和地方。

而與此同時,作者在一種平直、不帶情緒、也幾乎鮮有立場的注釋空間里,向未來解釋此刻的歷史和生活。這一切,都由一本“手記”開啟。

2069年,“我”在牛津圣安東尼學院做訪問學者,在地下藏書閣偶遇一本“手記”,它屬于“L”,一個出生于1990年代來自中國武漢的留學生,一個讓“我”有著“莫名的熟悉感”的遙遠他者。手記里細密記錄著一場盛大、混亂、頹靡又蓬勃的青春,自2014年秋天至2015年初夏,來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國際學生們,創(chuàng)造并懸停在一個小小“烏托邦”中,他們自然結成一個生命經驗的共同體,聊天爭論、看電影搞創(chuàng)作、一起早餐、一起落到水里,一起在春日騎行、淋雨、找住處,在萬籟俱靜里抬頭看見無與倫比的夜空。

他們在各自的青年時代,從世界的四面八方,向彼此,向一個點匯集?!白≡谝黄稹睂⒋蠹医壎ㄔ诔跏荚O置里。小說第一幕發(fā)生在“共產廚房”里,“廚房”變成一個小劇場,在這個些許混亂失序促狹的小空間里,友人帶著各自身份背景與脾氣一個個進場??梢哉f,小說里的手記部分確是由留學生活片段組成,公寓、廚房、酒館、咖啡廳、公共教室、賽艇觀眾席……21世紀初青年人的當代生活與其氣息在彌漫,它有一種混合著金色與灰色的質地。那些交集時刻,他們小星球般各自運行,但一瞬映照里,為彼此后來人生預留下漫長的日常、激烈與溫情記憶。這不足一年光陰的生活交集,將成為他們往后生命“泉眼”般的存在。他們中有人說,“我們不都活在20多歲的遺產里嗎”?

半個多世紀后,一場尋找“L”的研究式行旅圍繞“胖壺作家俱樂部”成員展開,“我”找到、拜訪、訪談那些手記里的友人。仿佛昨晚剛從“玫瑰花冠”歡飲而歸,在各自房間門口道別,一夜大風吹徹,清早“我”叩響屋門,站在面前的已是經歷過大戰(zhàn),各自蹚過命運艱難的人們。在友人記憶的相互補全里,在手記細碎記錄和“我”的想象推敲里,“L”逐漸清晰,“L”身在的小環(huán)境他欲往的大世界,以及一群來自世界的青年“處在樂觀的聒噪中”的個體與時代氣息,也逐漸清晰。但這樣的“清晰”只能在時間之后被識別。

每一枚馬賽克都確鑿,它們創(chuàng)造的圖景卻要在距離之外被看見。《水下之人》寫下潮起之時與潮落之后,省略了中間洶涌。是的,世界大戰(zhàn)作為小說的絕對前提,被不斷提起,又被不斷繞過。大戰(zhàn)更改著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當“我”與亞歷山大、愛德華、娜塔莎、費、蘇珊、馬可一一見面,他們言說之時,像是從水里探出頭與世界交換空氣的時刻。當大戰(zhàn)作為命運無差別落在一代人身上,“L”只是其中一個。

故事自“L”手記始,這個不曾現(xiàn)身的我們的“同代人”,在時代社會戰(zhàn)爭的風暴眼里消失,又在日記、友人記憶與一次次被莫名好奇驅使的求證里,被一雙來自未來的眼睛盯住。尋找、研究、為他“畫像”,這項充滿情緒與情感的“研究”意圖以準確事實復原一段被戰(zhàn)爭覆蓋的具體人生??匆娨粋€消失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小說的全部目的?用遠方寫此處,用未來寫此刻,這是讀小說時分明的感受。呂曉宇好像用一種有時差的目光,透過未來生活與具體的人,來重新看見、認識、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身處的此時此刻。

但《水下之人》顯然是紛復的。它以日常細節(jié)、對國際政治的審思、對未來生活細敏的想象,敞開了“無限的灰”。以“留白”寫出一群人的生命軌跡,這一切,對于消失者“L”,是一次不帶編號的漫長注釋。

注釋好像是小說里鮮有故事發(fā)生的地方??稍凇端轮恕分?,呂曉宇為小說本體構造了一個精微的,帶著旁觀的情緒與洞見的平行建筑。每一個帶標號的具體注釋,是火柴頭與紅磷在一瞬摩擦發(fā)出的短暫火光,它們照亮一些此刻之物、概念和情緒——收音機,唱片,自行車,二戰(zhàn),申根區(qū),桌上足球……在一個目可所及的未來,它們都將成遺跡。而關于這個世界與歷史的許多消息,在50余年漸進的更新里,也已經獲得新的名字和位置。這些細節(jié)讓小說很像一次關于“昨日的世界”的講述。

虛構或預見戰(zhàn)爭需要勇氣,虛構人的死亡也是。盡管大戰(zhàn)的信息被鎖在敘事暗箱里,但注釋或許曾有透露。在一些關于名人的注解里,多位卒年定格在“2048”。那是可以被看見的人們,他們消失于同一年或許并非偶然,但更多沒有被歷史留下名字的人們,或許已無聲消逝在水下。因而在《水下之人》里,“戰(zhàn)爭”是時代與時代之間的連線,也是理解人類命運的一條輔助線。

人類對遙遠未來常常擁有足夠想象力,但想象近處的未來,卻是困難的。因為它需要準確的想象,需要一種相對準確的、對此時此刻的辨識。也因此,在我看來,《水下之人》不是幻想小說。它并不為呈現(xiàn)一個未來世界圖景,而力圖經由“準確”接近未來。小說從始至終展開的日常與情感、認知和觀念,都是在此處此刻此身的具體延長線上,小說里構造的未來一切,是漫長人類經驗循序的累積。

大概是我放大了“注釋”這件小事。也許呂曉宇寫小說時,并無意專門建造這個注釋的小世界,他只是這樣自然地做了。但如此細筆映出一個寫作者對小說作為“文體”的思考、見解和創(chuàng)造力。是的,從小說第一頁的“事先說明”起,作者就在打開小說的可能秩序。或許對他而言,在故事、在每個句子里實現(xiàn)表達與創(chuàng)造還不足夠,他有總體意識。這個“總體”包含語言、故事與塑起這一切的形式,他寫下一部具有形式之美的小說。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助理研究員,青年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