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與古文修養(yǎng)
來源:新民晚報 | 林少華  2024年06月18日08:20

近年來中小學語文課本大幅增加了文言文即古文所占比例,加上國學熱和文化自信的需要,古文在國人心中開始變得沉甸甸有分量了。是的,如果說母語是外語的天花板,古漢語則是現(xiàn)代漢語的天花板。

那么怎樣才能摸到這塊天花板呢?今天想以余光中為例和大家思考一下。眾所周知,余光中不僅是文學家,而且是教育家。作為教育家的余光中特別看重古文學習,他深知古文修養(yǎng)關乎今文水準。比如他自己的那首《鄉(xiāng)愁》?!多l(xiāng)愁》的成功,不僅由于主題好,而且由于文字好。簡短、洗練、工致,只有十五行,八十八個字。然而言短意長,細膩綿柔,一唱三嘆,峰回路轉(zhuǎn)。淺白如話,卻感人肺腑,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既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又有音樂的節(jié)奏感。在現(xiàn)代詩中,我好像還沒發(fā)現(xiàn)有哪一首比這首更好。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時間的對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數(shù)詞的對應;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形容詞的對應。更不用說,四段的行數(shù)相等、字數(shù)相等,儼然微型儀仗隊。而這些,無不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

據(jù)余光中回憶,他的父母和二舅父很早就教他讀古文了。如《春夜宴桃李園序》《陋室銘》《吊古戰(zhàn)場文》《與韓荊州書》,以及《滕王閣序》《赤壁賦》《秋聲賦》等。而余光中自己則更喜歡看舊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甚至《封神榜》《東周列國志》《七俠五義》《包公案》《平山冷燕》等也讓他樂此不疲?!暗吹米钊肷褚沧钭屑毜模恰度龂萘x》,連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霧垂江賦》也讀了好幾遍”。余光中認為讀中國的舊小說,至少有兩大好處:

一是可以認識舊社會的民情風土、市井江湖,為儒道釋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腳;另一則是在文言與白話之間搭一橋梁,俾在兩岸自由來往。當代學者慨嘆學子中文程度日低,開出來的藥方常是“多讀古書”。其實目前學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肓,勉強吞咽幾丸《孟子》或《史記》,實在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根底太弱,虛不受補。倒是舊小說融貫文白,不但語言生動,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詞匯豐富;用白話寫的,有口語的流暢,無西化之夾生,可謂舊社會白話文的“原湯正味”。用文言文寫的,如《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之類,亦屬淺近文言,便于白話過渡。加以故事引人入勝,這些小說最能使青年讀者潛化于無形。耽讀之余,不知不覺把中文摸熟弄通。雖不足從事什么聲韻訓詁,至少可以做到文從字順,達意通情。

引文雖長,但彈無虛發(fā),句句都是大實話,都是經(jīng)驗之談,照單全收可也。余光中還說他那一代中學生,非但沒有電視,電影也難得看到,甚至廣播也不普及?!伴L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內(nèi),常與諸葛亮、秦叔寶為伍,其樂何輸今日的磁碟、錄影帶、卡拉OK?而更幸運的,是在‘且聽下回分解’之余,我們那一代的小‘看官’們竟把中文讀遍了。”

至于詩詞,余光中說大體是無師自通?!爱斎黄鸪醪皇钦嫱ǎ皇歉行陨嫌X得美,覺得親切而已。遇到典故多而背景曲折的作品,就感到隔了一層,紛繁的附注也不暇細讀。不過熱愛卻是真的,從初中起就喜歡唐詩,到了高中更兼好五代與宋之詞,歷大學時代而不衰?!?/p>

自不待言,余光中是當代獨樹一幟成就斐然的文學大家,自稱擁有寫作的“四度空間”——新詩、散文、批評、翻譯。有人說他用紫色筆寫詩,用金色筆寫散文,用黑色筆寫評論,用紅色筆編輯文學作品,用藍色筆做翻譯,“五色筆各擅勝場,繽紛璀璨”(黃維梁《壯麗:余光中論》)。而其共通的特點——在我看來——是其文字的工致典雅而又激情澎湃,卓然自成一家。所以如此,前面說了,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這在根本上,用余光中的話說,“便是對中文的敬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