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一個人的“萬尼亞舅舅” 
來源:北京日報 | 曹雪盟  2024年07月03日08:12

作為享譽世界的劇作家,契訶夫的作品總在被不斷改編,以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面貌呈現(xiàn)在一代代觀眾面前。

布圖索夫版的《海鷗》充滿極為強烈的情緒表達和大量豐富的肢體運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紅色火炬劇院出品的手語版《三姐妹》,將手語和各種音響相結(jié)合,讓聲音成為舞臺上的另一個“主角”;2021年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上演的狄亞哥·羅德里格茲導演的《櫻桃園》將軌道搬上舞臺,并加入現(xiàn)場音樂元素……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創(chuàng)作者總能找到與這位偉大的戲劇家產(chǎn)生連接的方式,就如大江健三郎所言:“契訶夫的時代并沒有過去?!?/p>

《萬尼亞》劇照

《萬尼亞舅舅》:多個版本 多重意蘊

今年開始,通過戲劇影像放映的方式,又一部根據(jù)契訶夫劇作改編的作品與國內(nèi)觀眾見面。這部由英國導演山姆·耶茨執(zhí)導的《萬尼亞》改編自“四幕鄉(xiāng)村生活即景劇”《萬尼亞舅舅》,其獨特之處在于全劇僅有安德魯·斯科特一名演員,一人分飾劇中所有角色。

與契訶夫的其他作品一樣,《萬尼亞舅舅》同樣擁有眾多改編版本。例如由里馬斯·圖米納斯執(zhí)導的瓦赫坦戈夫劇院版《萬尼亞舅舅》,被絕大多數(shù)觀眾視為經(jīng)典之作。舞臺上沒有秋千、茶炊、柳條椅等道具,而是建起一面巨大而寬闊的木質(zhì)門廊,后景有一座獅子雕像,上方一輪昏黃的月亮高懸。舞臺和表演呈現(xiàn)出一種克制的莊嚴感,呼啦圈、鏵式犁、不斷敲打的釘子、做好又損壞的板凳、巨大的酒缸等道具成為解構(gòu)人物心理、外化內(nèi)在情感的方式。全劇結(jié)尾,圖米納斯對索尼婭獨白進行了刪減,讓“我相信”的感嘆成為最后一句臺詞,希望的吶喊背后,現(xiàn)實的荒誕和命運的壓迫感撲面而來。

2020年,英國倫敦西區(qū)復排錄制的《萬尼亞舅舅》由出演過《美國隊長》《控方證人》等劇的托比·瓊斯,以及因《霍比特人》《南方與北方》走紅的理查德·阿米蒂奇領銜主演,獲得包括最佳話劇男演員、最佳導演在內(nèi)的四項奧利弗獎提名。這一版本的舞臺布置突出俄國莊園的風貌,復古的道具、暗色系的服飾、冷色調(diào)的燈光等共同營造出油畫般的質(zhì)感。最特別的則是,由于時值疫情期間,整場錄制沒有觀眾,機位選擇更為自由,演員對著鏡頭做出內(nèi)心獨白,鏡頭也會照向空無觀眾的劇場。透過鏡頭,經(jīng)典與時代的連接感格外醒目,劇中寂靜、荒蕪的基調(diào)和無盡的停滯與消磨,引人深思。

除此之外,在國內(nèi)的搬演改編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版本用大量的停頓和靜默放大空曠而孤寂的情緒,舞臺上帶有強烈抽象意味的一把把白色椅子讓人印象深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出的《萬尼亞舅舅》則擁有兼具極其寫實和極其寫意的舞美風格,懸掛在半空中的一架架秋千和巨大的繩結(jié)成為全劇最鮮明的意象。

安德魯·斯科特:精準地成為每一個人物

與此前的種種改編相比,獨角戲《萬尼亞》的難度非同一般。長達兩小時的演出中,安德魯·斯科特不僅要在不同性別間自如轉(zhuǎn)換,還要處理數(shù)量眾多且復雜的角色,必須快速精準地成為每一個人物,又不斷從中抽離。要讓觀眾快速了解每一個人物,而又順滑流暢地延續(xù)情節(jié)進展,可以說極其考驗演員的表現(xiàn)力和掌控力。

獨角戲向來對演員有著極高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相較于文本本身,這樣的作品更依賴“人保戲”。去年年初通過戲劇影像放映引進的舞臺劇《初步舉證》,不僅以出色的劇本和結(jié)構(gòu)探討了性別、權(quán)力、法律等問題,更讓人們領略了朱迪·科默極富張力、充滿能量的精湛演技。倫敦西區(qū)上演的劇場版《倫敦生活》里,分飾多個角色的菲比·沃勒-布里奇同樣氣場全開,分寸尺度精準拿捏,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安德魯·斯科特無疑同樣是演技派。在英劇《神探夏洛克》中,他以陰陽怪氣的腔調(diào)、收放自如的姿態(tài),詮釋了一個“相當恐怖可又迷人得要命”的反派莫里亞蒂。到了劇版《倫敦生活》中,他則成了溫柔體貼、會不時蹦出關于愛情金句的迷人神父。電影《都是陌生人》里,他是那個帶著孤獨底色尋求他人認同、渴望與自我和解的編劇亞當。最近上線的劇集《雷普利》里,他又是那個憂郁復雜、冷漠危險的詐騙犯和行兇者,將一段令人脊背發(fā)涼的心理異化過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獨角戲《萬尼亞》中,為了實現(xiàn)以一名演員塑造多個角色,編劇給每個人物賦予了鮮明的辨識度,抽煙的是奶媽、玩網(wǎng)球的是醫(yī)生、戴墨鏡的是萬尼亞舅舅、拿手帕的是索尼婭、擺弄項鏈的是海倫娜(契訶夫原著中名為葉蓮娜)……安德魯·斯科特也為每個角色設計了不同的聲線、神態(tài)、動作,在兩個角色對話,或是不同角色上下場的切換中實現(xiàn)身份的轉(zhuǎn)變。

“一”即是“多”:強化悲劇的普遍性

《萬尼亞》的改編不只體現(xiàn)在采用獨角戲這一形式上。編劇將故事背景從沙俄移至當代愛爾蘭的一個土豆農(nóng)場,原劇中的教授變成了電影編劇,奶媽在一旁吐槽,舅舅不停抱怨,都為這部劇和劇中的人物增添了些許喜劇色彩,呈現(xiàn)一出相對輕巧的“萬尼亞舅舅”。但與此同時,“一挑多”的形式也必然難以顧及每個角色的復雜面向,強調(diào)和取舍之間不免打薄了深度和多樣性,輕盈的質(zhì)感也減弱了原著沉郁黯淡、苦悶麻木的氛圍。

如同安德魯·斯科特在采訪中曾提到的,將自己投射到所有角色的過程,使他逐漸意識到這些角色之間的相似之處。契訶夫《萬尼亞舅舅》中的所有人物,內(nèi)心都充滿苦悶,但生活循環(huán)往復,痛苦無從解答,勞累和重荷不曾止息,疲乏和困頓是日常的底色。由一人飾演全部角色的《萬尼亞》,恰恰強化了這種悲劇的普遍性。安德魯·斯科特對道具的使用和對肢體的掌控非常精準,開關門、推拉酒杯、手的撫摸等都由兩人間的呼應,轉(zhuǎn)變?yōu)橐粋€人的自我拉扯和掙扎不休。靈巧自如的轉(zhuǎn)換間,展露的情緒也有了多重含義。索尼婭的苦澀也流淌在伊萬醉酒后的眼淚中,海倫娜和醫(yī)生的對手戲里,男女兩人的情愫與壓抑都盛滿在安德魯·斯科特那自帶憂郁、破碎氣質(zhì)的一雙眼眸之中。

與其說萬尼亞的槍沒能打中姐夫,不如說與庸常生活的交手注定落于下風。兩次槍響之后,他清唱起“如果你離去”,一束清冷的光照在他身上,留給眾人一個寂寥的側(cè)影。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那樣的憂傷而心碎。

當所有的角色在一個人身上穿梭,仿佛所有的一切不過是自導自演的一場大戲,是一個人的春秋大夢和喃喃自語,種種難平的欲望與凄然的絕望都凝聚成自說自話的顧影自憐。而這集于一身的纏斗拉扯,也同時展現(xiàn)出一種自我認知與覺醒的奮力嘗試。盡管結(jié)尾處那帶著“希望”的獨白,仍不過是一種無奈的自洽與安慰。

索尼婭的話音落下,萬尼亞起身,關燈,走下舞臺。只余寂滅的黑暗,籠罩著無解的悲愴。

(作者為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