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李商隱的七夕詩
來源:文匯報 | 顧鈞  2024年08月26日09:04

始于漢朝的七夕,是流行于中國及周邊諸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牛郎織女的故事膾炙人口,成為中國歷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題材。晚唐詩人李商隱寫過多首相關(guān)作品,其中有一首題為《壬申七夕》: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fēng)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前六句寫織女與牛郎相會的情景:她駕上香車,滿懷憧憬;情人相會時,月桂為他們傳送嫩香,白榆為他們投影翳蔽,良辰美景中牛郎耳聞織女環(huán)珮的鳴響,目睹她如花的容貌。

末兩句突然從天上轉(zhuǎn)向人間,“成都過卜肆”用的是漢代嚴君平的典故,西晉張華《博物志》載,有人八月浮海到了一處地方,“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焙髞磉@人到了成都特地拜訪嚴氏,被告知到訪的乃是天河。嚴君平實有其人,《高士傳》稱他“知天文、認星象、善占卜、通玄學(xué)”,可見是位博學(xué)多才的高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形象日益高大,在民間傳說中從人變成無所不通的半仙,于是有了“識靈槎”的奇跡。這樣超凡的能力為牛郎織女所“妒”,因為他們不想讓人間知道天上的幽會。

該詩存在一處文字問題,第二句以清人何焯為代表的注家認為應(yīng)該改為“心心待晚霞”——牛郎織女想要避人耳目,“人約黃昏后”顯然更為合適。

《壬申七夕》尾聯(lián)突然聯(lián)系嚴君平,則出人意外,翻出了新意。就這一技法來說,李商隱的另外一首《七夕偶題》有過之無不及: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

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

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前六句寫牛郎織女的相會和千家萬戶慶祝七夕,情緒頗為歡快。后兩句由天上的“靈匹”和周邊的四鄰?fù)蝗晦D(zhuǎn)向自己的貧窮——和王氏已結(jié)婚有年,但仕途蹭蹬、收入很少,情緒也隨之低沉下來。和上首一樣,尾聯(lián)用典,阮咸乃“竹林七賢”之一,為人曠達不拘禮節(jié)、好酒而貧。據(jù)《晉書·阮咸傳》記載,七夕當天,阮氏各家按當時風(fēng)俗都把華貴的衣物拿出來晾曬,唯獨阮咸在庭院里掛了一條寒酸的犢鼻裈。犢鼻裈是干臟活時用的圍裙,一種很不值錢的東西。別人問他何以如此,答曰:“未能免俗,聊復(fù)爾耳?!?/p>

李商隱寫七夕最有名的還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保ā恶R嵬二首》其二)這一聯(lián)。“此日”指唐玄宗奔蜀途中宿于馬嵬坡的那一天,也就是楊貴妃被縊死的日子?!爱敃r七夕”則指天寶十載(751)七月初七,是夕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長生殿密約世代為夫婦,以為可以永世相守,嗤笑天上牽??椗荒曛荒芫蹠惶?。但隨著“漁陽鼙鼓動地來”,他們不僅山盟海誓化為泡影,連同在人間都不可能了。李商隱“此日”“當時”的對舉極具張力,遂成千古名句。

楊貴妃之死是政治歷史悲劇,但畢竟是前朝舊事。對李商隱來說,更有切膚之痛的是王氏夫人于大中五年(851)離世,兩年后他寫了一首《七夕》: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月七日晚上,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wù)之后都各自歸巢了。詩人不由聯(lián)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牛女相會一年一次,實在太少,但比起天人永隔的“無期別”來卻要好上千萬倍。

李商隱早年曾學(xué)道、學(xué)仙,后來在詩中也寫過不少這方面的內(nèi)容,但他從來沒有忘記現(xiàn)實世界,他的七夕詩很能說明這一點:無論天上的情形多么如夢如幻、美麗動人,最終他的筆觸總還是回到自己、回到人間。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