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秀容散記
來源:天津日報 | 王松  2024年09月05日11:17

忻州古稱“秀容”,在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長城,西隔黃河與陜西和內蒙古相望,東臨太行山。所謂“秀容”,如果只從字面理解,秀麗的容顏,像是形容一個少女。有句話,文如其人,其實地名也如是,尤其古時,我想,一個地方被稱作“秀容”,自然是有它講究之處的。

這次來忻州才感覺到,果然如此。

忻州還有一個別稱,“忻”之外,還叫“欣”,歡欣的欣、欣喜的欣、欣欣向榮的欣。從字面看,也很吉祥。所以,來這樣一個吉祥之地,心情自然也不言而喻。

想起《汾水長流》

到了忻州的寧武縣,一心想的是尋訪汾水源頭。

這之前,先去萬年冰洞看了一下。據說這個冰洞很神奇,在寧武縣城西50公里處的春景洼村境內,海拔2300米。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洞穴專家考察,認為是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已有三百萬年。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哪怕是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洞穴里也仍是冰的世界,須穿上厚厚的棉衣才能下去。專家曾為這個85米深的洞穴建了數值模型,發(fā)現(xiàn)它能如此,在于洞口的獨特構造,冬天的冷風可以進入,而夏天的熱風卻進不去。專家推斷,如果將洞口封閉,這個三百萬年形成的冰穴,只需40年就會完全融化。

而更為神奇的是,就在這個冰洞不遠處,還有一座“火山”。當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火山,而是深埋于地下的煤層,因多種因素造成的歷時千年的一種自燃現(xiàn)象。但即使如此,這樣近在咫尺的冰火兩重天,也堪稱奇景。站在寒氣凜冽的冰穴洞口,就可以看到附近山上繚繞的青煙。

這次來寧武,終于有幸見到了汾河。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在山西境內同樣有著重要地位。它流經忻州、太原、呂梁、晉中和臨汾等地。但這次才知道,它的源頭,竟然就在忻州寧武縣的東寨鎮(zhèn)。

我第一次知道汾河,還是讀初中的時候。那時書很少,尤其長篇小說,看也不敢明著看,愛看小說的同學誰有了什么書,大家只在私底下偷偷地傳看。當時有一本叫《汾水長流》的長篇小說,具體情節(jié)已記不清了,好像說的是上世紀50年代初,搞農業(yè)社時因為遇到天災而發(fā)生的一些故事,后來還拍成了電影,也叫《汾水長流》,是個黑白片。所以,我對這部小說的印象很深。直到后來,自己也寫了小說,才知道,原來這部小說的作者胡正先生,是“山藥蛋派”很重要的代表作家,也就從那時起,我才知道了有一條叫汾水的河流,在山西。

我們這次來到汾河源頭很幸運,趕上下雨。雨中的汾河源頭就更有味道了。這里有一片清澈的水塘,而且有個奇特的名字,在石壁上刻著四個大字“汾源靈沼”,旁邊還有一個龍頭雕像,從龍口中噴出一股清泉,據說終年流淌不絕。走在雨中,聽著身邊從山上流下的汾水嘩嘩作響,忽然像是“穿越”回當年,正捧著那本已經沒有了書皮、且已卷了角兒的《汾水長流》,津津有味地讀著……

這時,我想,這次來到這里,也算是致敬胡正先生吧。

揪心揪肝的“二人臺”

忻州的河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站在黃河岸邊遠眺,左手是陜西省府谷縣的大汕渡,右手是內蒙古準格爾旗的大口渡。據當地人說,每到清晨,這里的雄雞叫一聲,晉陜蒙三個省份的人都能聽到。正因如此,這里也有著豐厚的文化土壤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我來這里之前,已知道“二人臺”這種地方小戲。由于一般是一丑一旦兩個人表演,早在民間,也叫“雙玩意兒”,但后來早已不再這樣叫了。此前,我一直認為,這只是流行于內蒙古地區(qū)的一種地方劇種,這次來到河曲后才知道,原來這“二人臺”是起源于河曲,生長于內蒙古,再后來才在晉北、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和河北張家口一帶流傳開來。

這次在河曲,見到一個叫王掌良的人。

初見,就是一個膚色黝黑,年歲稍長,很平易,且有些謙和的中年人。他身材不高,也不壯,據介紹是河曲民歌“二人臺”藝術團的團長。聽他自己一說,竟然已經72歲,看眼神、看精神,真的不像。我迅速看了一下他的個人介紹,才知道,他竟然是著名的“二人臺”表演藝術家,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二人臺”藝術團的國家一級演員,山西省民歌協(xié)會的名譽主席,榆林市陜北“二人臺”研究會名譽主席,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他先為我們介紹了河曲“二人臺”藝術團的發(fā)展現(xiàn)狀,然后很自豪地說,現(xiàn)在,地方領導不僅重視,也很支持,要求一定要把這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發(fā)揚光大。接著,在大家的要求下,他唱了一段正宗的河曲“二人臺”。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二人臺”。

雖沒有伴奏,但他一張嘴,一下就把人帶進了他獨特腔調的那種情境中。這時,我才明白了,為什么這個劇種起源于這里,而一個如此的地方小戲,又為什么能在黃河兩岸流傳開來。這是一種情愫,一種悲喜,更是一種被黃河浸泡和淘洗出的性情。

告別王掌良,我看著車窗外在峽谷中流淌的黃河,耳邊仍在響著他那揪心揪肝的“二人臺”……

西口古渡望西口

西口古渡在河曲縣城的西端。站在黃河邊朝對岸望去,右邊是大口渡,左邊是大汕渡。據稱,這個西口古渡再早叫水西門渡口,歷史可追溯到漢代,所以才稱為“古渡”。古渡的跟前有一片小廣場,仍然保留著一座禹王廟、一個古戲臺和一個當年的牌樓。當地人介紹說,當年,走西口的人們來到這里,再回頭朝家鄉(xiāng)的方向望最后一眼,然后,就邁出了他們無可奈何又義無反顧的第一步??梢韵胂?,已經上千年了,在這個渡口,曾經演繹了多少凄美又悲愴的故事。這時,我又想起了王掌良的“二人臺”……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這里都要舉行盛大的“西口河燈會”。屆時,會有一系列隆重的儀式,禹王廟的古戲臺還要唱三天戲,所以不僅吸引了兩岸三省的民眾,也有很多慕名趕來的外地游客。放河燈最早源于盂蘭盆會的“照冥荷花燈”,有超度亡靈的意味。當年這里地瘠民貧,且災禍不斷,正如當地流傳的一句俚語: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但有多少走西口的男人,從此一去不復返。更有黃河上被稱為“河路漢”的船工,常年在變幻莫測的黃河上謀生,死難者無數。據明萬歷年的《河曲縣志》記載:“明弘治十三年,知縣李邦彥率眾祭奠大禹,放河燈?!倍谌藗兊男睦?,其實祭奠的更是他們那些再也不能回來的親人。

很遺憾,這次來西口古渡,只差幾天,沒能趕上這個燈會。但這次來,我還知道了一件事,當年從這里走出去的人們,不僅拉開了近代河套地區(qū)農墾開發(fā)的序幕,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輝煌的晉商傳奇。當地人介紹說,這里當年也是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東來西去,南來北往,從廣場上的戲臺和那座牌樓,就可以想象出當年的景象。

舊志載,在這里還曾發(fā)生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漢桓帝時,有大賈資金行至此死,津長埋之。其子尋父至此,津長悉以金還之。帝聞之曰,君子也,遂名“君子津”。

可見,這西口古渡的人有情有義有君子之風,也是有歷史的。晚上吃飯時,作家葛水平還為大家唱了一曲《走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