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緣飄起兮落寧夏
來源:解放日報 | 王久辛  2024年09月18日08:56

有一種緣細若游絲,你往往看不見它。因為它太細微、太輕飄,以至于它展現(xiàn)在你眼前時,你幾乎覺察不到它的存在。

這種緣并不珍貴,也不稀罕,人人都有,只是人人都不太在意罷了,而是將與之相關的際遇交給了前方無盡的時間。當然,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這不,坐在飛往銀川的航班上,我突然就發(fā)現(xiàn)了那根細若游絲的銀線。它幾乎看不見,卻越扯越長,扯到了遙遠的30多年前……

1986年某月某日《解放軍報》頭版的夾縫里,刊發(fā)了一則短消息《賀蘭山北麓發(fā)現(xiàn)第四紀冰川》。按說,這個消息與我沒有任何關系。那時,我在原蘭州軍區(qū)駐河西走廊的某師當新聞干事,與賀蘭山相距甚遠。但很快,這篇消息稿的作者方榮堂給我打來電話,說有關部門認為第四紀冰川的發(fā)現(xiàn),對賀蘭山乃至整個西北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具有戰(zhàn)略意義,特邀我去采訪,最好能寫一篇報告文學。于是,我踏上了銀川之旅。

方榮堂是部隊新聞干事,他在銀川等候我,帶我去見第四紀冰川的發(fā)現(xiàn)者、部隊工程師王學印。王學印是河南人,務實話少,他直接說:申請一輛吉普車,明天早上六點半出發(fā),過三關口,直接去阿拉善左旗的戈壁沙漠、賀蘭山里轉轉看看吧。咱們邊看邊說,簡單明了。

我說:那太好了!

他又說:那都是不毛之地,不見人影。我們要帶干糧要帶水,至于晚上住哪,得憑運氣了。

方干事說:久辛,要準備好吃苦??!

我應:沒問題。

第二天大早,方干事和王學印在招待所門口等著我,我一出來,就被他倆拉上了吉普車。吉普車先送方干事去銀川火車站,他坐火車回蘭州,然后再送我們進山。在銀川火車站附近的牛肉面館,我們每人吃了碗牛肉面,然后,敬禮告別。剩下來的一個星期,就是我、王學印和司機小李三人在賀蘭山北麓、阿拉善左旗的戈壁沙漠穿行的日日夜夜。遇到的困難、吃過的苦,如今我統(tǒng)統(tǒng)忘了個精光,能想起來的,只有一對對狼眼里藍幽幽的熒光,在我們車前閃耀……

在王學印的指引下,我們的車子按照世界公認的尋找第四紀冰川的遺跡證據一路奔馳。在一個又一個遺跡前,王學印指點給我看,向我耐心講解,漸漸地,一個遙遠的冰川紀,在我的眼前復活了……之后,我寫了報告文學《古冰川》,發(fā)表在1987年第三期《西北軍事文學》,并收入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大西北軍旅風情實錄》中。

機緣的銀絲如夢游般飄灑,那絲,太細了,幾乎看不見。但是,我知道,寧夏已經進入了我的命運,像賀蘭山一樣屹立在我的眼前……

我第二次因公到銀川,是1993年夏天,為一部反映部隊生活的紀錄片寫解說詞。這次創(chuàng)作值得一提的是,按我撰寫的腳本拍攝的紀錄片不僅受到表揚,還向全軍推廣了。

我第三次因公到銀川,是為寧夏寫一個電視片。當時,寧夏集中各路科技精英,設計了河東機場的建設方案,想據此寫一個形象生動的電視片。

那是1995年的夏秋之際,我又與銀川有了一周的緣分。其間,我用盡自己所能想到的平白生動的詞兒,把枯燥乏味的技術報告和設計圖紙,變成了有條理、有形象、鮮活生動的電視片解說詞。據說,我寫的這個電視片報到北京后,為河東機場建設的批準發(fā)揮了作用。

此時此刻,銀川河東機場就在我身邊的舷窗外,一點點展現(xiàn)出它現(xiàn)代化的風采。它已然走過了童年,正值青春靚麗的時候。

我內心深處還真是有點兒小激動,因為我曾經在它還沒有建成之前,或打個比喻,在它還待在閨中等候出閣時,我就為它梳妝打扮,替它宣揚過它的美麗動人啦。

緣分的銀絲又細又長,轉眼之間,就又扯到了眼前……

我快步走出空港,沒想到,寧夏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學東親自跑到機場來接我了。這又是一根機緣的銀絲,扯到了我的眼前。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小我十多歲的學東就張開雙臂沖過來,給了我一個滿懷的擁抱!“怎么親自來了?”“我必須親自來呀!”“哈哈,哈哈!真是久違了??!”

這一眨眼,又得從13年前說起了。2011年9月,應中國作家協(xié)會邀請,我到廬山參加“2011中國廬山國際作家寫作營”。來自中國、印度、拉脫維亞、加拿大、法國等12個國家的26位作家,齊聚廬山。在這次為期10天的采風、創(chuàng)作、研討和交流中,我不僅與老朋友重逢,還結識了新朋友,如青年作家張學東。令人難忘的是,其間我與他共同主持了幾場與外國作家交流創(chuàng)作心得的會議。我倆配合默契,主持行云流水,以至于分別10多年了,依然彼此心心念念,情誼綿長。

此時此刻站在我眼前的學東,幾乎與13年前的他沒有兩樣,依然清清瘦瘦。在去往吳忠市的車上,學東告訴我:他常年堅持打羽毛球,嚴格自律的生活習慣,使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這不,他又創(chuàng)作完成了將近百萬字的長篇小說《西北往事三部曲》……

吳忠人張學東,1972年出生,被評論界譽為寧夏文壇“新三棵樹”之一,已發(fā)表300多萬字的作品。對于重文尊師的吳忠市來說,張學東就是當地娃娃努力學習的好榜樣。2023年,文學吳忠(利通區(qū))創(chuàng)意中心成立,其中專設有“塞上文化名家張學東文學工作室”。學東說:“孩子們愿意學習寫作,我就來跟孩子們講講自己的寫作體會?!?/p>

這次我參加的“文化名家眼中的吳忠”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就在文學吳忠(利通區(qū))創(chuàng)意中心啟動。創(chuàng)意中心建得很有品位,內有會議室、展覽室、寫作間、掛滿作家字畫的臥室,院中還有湖,湖心還有亭,青草葳蕤,早陽斜入,滿院的青春氣息。

出了創(chuàng)意中心,我就聞到了一股濃濃的棗花香。漫步在白寺灘民俗文化村,我被道路兩旁的棗花香吸引。一朵朵小黃花,如米粒大,吐露出甜馨的香氣。聞聞這香就知道,當金秋時節(jié)迎來大豐收,一定會有大紅的棗兒堆成山。

還沒容我感慨一番,一拐彎兒,又看到了葡萄園。葡萄架上已掛滿了翠綠的黃豆大小的葡萄,一串串,一排排,倒吊在架下,晶晶瑩瑩,一望無際,令我大感震撼。據說,當地每年都會把豐收的優(yōu)質葡萄,銷售到不遠的青銅峽“西鴿酒莊”釀葡萄酒。同行的村委會主任介紹說:我們村家家戶戶種葡萄,僅此,每年每家每戶的平均收入是30萬元。原來,在吳忠,莊戶人家光種葡萄,就可以衣食無憂。那生活自然是悠然自得、其樂融融啦!

說到生活,最能見證吳忠人幸福指數的,恐怕要數早茶文化了。“逛在寧夏,吃在吳忠。”著名評論家王干近年寫了一本《人間食單》,專門介紹他品嘗過的佳肴美饌,影響超過了他寫了幾十年的文學評論。我這次能與他同來吳忠同吃早茶,幸甚至哉。

那天,是當地宣傳部部長高建博與作協(xié)主席馬娟,把我和王干引領到一家名為“國強手抓”的早茶店,品嘗吳忠的早茶。招牌主食——八寶茶、熱牛肉、手抓肉、羊雜碎、拉面,面點——馓子、油香、捆饃、蒸餃、小籠包等等,一應俱全??雌饋?,似乎并不特殊。而吃到嘴里的味道,與廣州、蘇州、蘭州的美食,絕對不一樣,卻一樣好吃。王干的吃相很是優(yōu)雅,但當一碗羊雜碎上來時,當地人介紹說:“吃這個,要就著大蒜吃才過癮。”說著,就給我倆一人遞來一頭大蒜。我是西安生人,習慣這樣吃,而王干是江蘇人,他拿著剝好的蒜瓣,大眼瞪著我,似乎在問我:就這樣吃?我說:“你吃吧,試試看!”他試著吃一口羊雜碎,咬一嘴蒜瓣,這一試,竟然試出了感覺,“嗯嗯嗯”地連說“味道正宗,味道正宗”。好像他吃了一輩子,突然吃到陌生的羊雜碎,竟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豈能不心滿意足?

據介紹,吳忠的早茶占全市餐飲銷售額40%,吸納就業(yè)人員一萬多。2021年以來,吳忠舉辦了三屆早茶文化節(jié)。早茶店也由2021年的570家增至2023年的787家,早茶業(yè)年營業(yè)額由10億多元增至15億元。在我看來,吳忠的早茶,是把西北的酸辣與小麥、雜糧、各種菜蔬的原味兒推到了極致。關于文明程度,我始終有一個很“自我”的想法:吃的文明,是有煙火氣的文明,最能體現(xiàn)文明在人世間存在。當然,這個吃的文明,指的不是吃相、不是就餐者的態(tài)度,而是食物本身的健康、可口、有味道、有特色,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的食物不同,又都深受人的喜愛??梢哉f,越是受到人們的喜愛,這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這既是物質文明,也是精神文明,是兩種文明的真實融會。對吳忠的早茶,我以為可以如是觀。不知然否?

吳忠的今天,是寧夏的一個縮影;吳忠的早茶,則可以說是西北地區(qū)人民生活邁向新時代的一道亮麗風景。

我從賀蘭山北麓的第四紀冰川上走來,見證了寧夏軍民多年來扎扎實實艱苦奮斗的步履,見證了當地環(huán)境與人的巨大變化,尤其是見證了當地生活品質質的飛躍……不容易?。∥蚁嘈?,這片土地養(yǎng)育出來的作家張學東,對此一定比我更有體會;我相信,他的大筆之下,一定會有更生動形象的書寫。當然,我也萬分榮幸,能一次次踏上寧夏的土地,感受這里的變化與美好;能認識吳忠作家張學東和他的同事們,體驗與他們之間文學的、情感的交流……

緣飄起兮落寧夏,令我今生常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