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高手是這樣看書、寫書的 ——讀閻晶明《同懷——魯迅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
來源:文匯報 | 王錫榮  2024年09月25日09:25

 翻開閻晶明的《同懷——魯迅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讀了第一章,我就知道,這是高手!因為他的擷取資料功夫、主題提煉功夫,以及表達能力,都極出色。對一些大家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的疑難問題,在他筆下就脈絡(luò)清晰、要言不煩,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比如說魯迅與陳獨秀是不是有過直接接觸的問題,魯迅自己說自己在陳獨秀邀去參加《新青年》編輯會議商討編輯方針的會上見到過陳獨秀,也由此認識了李大釗,但有人根據(jù)周作人的說法,認為魯迅的說法是“小說”,因為他們是“客師”,不參加編輯會議的,而且魯迅也沒有在日記里記載,因此認為魯迅和陳獨秀沒有見過面。對這樣難以定讞的問題,閻晶明在簡要列述最直接、最能說明問題的不同觀點后,表示:“魯迅和陳獨秀都沒有單獨到對方住處訪問過,但他們在會議或者活動的場合見面應是情理之中的事”,理由是“因為魯迅顯然對陳獨秀的性格還有文章之外的判斷。這種判斷讓魯迅覺得,自己和陳獨秀不大可能成為密切往來的知己,相互之間也并不主動熱情,但在精神上是有諸多共鳴的”。既表達了自己的獨立判斷,也顧及了各方意見。坐實見面沒有實證,否認見面也證據(jù)不足,這樣的分寸就剛好。無論學術(shù)界還是大眾讀者,都可以接受,也庶幾近于實情。

再讀下去,發(fā)現(xiàn)書中所談到的問題,全都是我所感興趣,并且也或多或少做過一些探究的問題,比如陳賡與魯迅見面問題,魯迅與毛澤東、周恩來、方志敏等的關(guān)系問題等,我都算下過一些功夫查考稽核的,很多問題我也沒有、也不敢下結(jié)論,而閻晶明的寫法,不僅刪繁就簡,直面核心焦點,而且提升了站位,讓讀者從一個更高的立點上來看這些問題。比如談魯迅與陳賡見面問題,這事更加撲朔迷離,不但見面時間至今難以確認,而且當年親身陪同人員之間還出現(xiàn)爭議,更加離奇的是還出現(xiàn)了兩次見面的說法。對此,作者沒有陷入爭論的漩渦,也沒有執(zhí)著于某種觀點,而是取馮雪峰和陳賡的意見:見面幾次不是關(guān)鍵,故事的核心是“魯迅對紅軍及其戰(zhàn)斗的關(guān)心、關(guān)注”,“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文學史、革命史上的佳話,故事的主題不因細節(jié)的枝生、歧義的紛呈而改變”,讓讀者更多關(guān)注事情的核心意義。再如談方志敏與魯迅,文章僅七八千字,不僅把一件學術(shù)界爭得不可開交的疑難懸案梳理得了了分明,而且在新的立點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對魯迅與方志敏關(guān)系的淵源、魯迅對此事的思考,以及魯迅這樣做的意義有如是的感悟:“毋庸置疑的是,魯迅以他獨特的方式,參與到在中國革命史上非常重要、意義極為特殊的事件中了……將方志敏文稿接收下來,轉(zhuǎn)移出去,既是魯迅直接參與革命的一部分,也是將文學的火種傳承下去的一次特殊行動?!倍街久舾矣趯⑦@些東西交給魯迅,也是“出于一種天然的信任”,于是將魯迅和共產(chǎn)黨人的肝膽相照、心靈相通,說得分明可見。

而對于毛澤東與魯迅的關(guān)系,基本事實雖然大家已經(jīng)梳理得差不多了,但各種說法就更多,閻晶明用最簡潔的筆法講述了各種觀點之后,卻并沒有止步于二人生前的關(guān)涉,而把目光延伸到魯迅逝后的40年。同樣是對于史料的鋪排,他更加簡要,但卻也更全面,運用了類乎“白描”的手法,既簡捷又清晰,該點到的都點到了,可謂舉重若輕、游刃有余。

讀這本書,有時候感覺似乎并無新材料,但卻處處有新意。很多材料是以往的討論中大家已經(jīng)提到的,但他又不拘泥于材料,而是肉眼可見地換取一個新角度來反觀它,而這個新角度往往就是更高的立點,讓人讀來更有感觸,更有啟迪。比如對于魯迅與瞿秋白,他認為:“魯迅視瞿秋白為知己,并非只是意氣相投,才情互賞,實在還有共同的事業(yè)可以合作,因而相互依賴,互為支撐?!庇纱擞盅由斓健罢J識魯迅與共產(chǎn)黨人之間的往來關(guān)系,對于更全面地了解魯迅生平,認識魯迅思想,了解魯迅對中國革命的態(tài)度,以及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試圖做出的努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他也不無自得地表示:“這樣的視角,之前的研究,包括魯迅傳記中,所涉及相對較少?!蔽蚁脒@正這顯示了他的“新”和“高”。我覺得這個自我評價是合乎實際的。所以我說這本書是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但這本書的還有個更為難得的特點,就是明白曉暢,輕松易讀。全書拉家常式的聊天筆法,把讀者拉進了一個乘涼聊天的場域,雖然聊的是不乏高大上的話題,其中充滿曲折、吊詭甚至驚悚的情節(jié),但卻線索清晰、清新可讀。讀這樣的書,不但效率奇高,而且并不費勁,極有讀書之樂。很多問題,在我輩“考據(jù)控”筆下繁瑣冗長的爬梳剔抉、要用好幾千字才講得清的事,到了閻晶明這里,三下五除二,幾百字就講清楚了,也是達到了一種化境。所以我說,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既專業(yè)而又通俗。

最后,重點來了。閻晶明說,他寫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看了我的《魯迅生平疑案》和其它一些相關(guān)書籍,觸發(fā)了他的興趣,然后寫了這本書。然而在我看來,他卻是把相關(guān)話題的探討推上了一個新高度。我的書,常是局限于史實本身,津津于一些細節(jié)問題的糾葛,他卻跳出史料看史料,跳出是非看是非,從已有的龐雜瑣細材料中抽取精華,在不丟失原材料精髓、不隔斷歷史脈絡(luò)的同時,簡要列述史實,重在闡發(fā)新意,讓讀者既能快速了解事情概貌,又能有所感悟,比單純稽考史實的寫作又進了一個層級。

這就是高手。全面觀照已有成果,而不限于既有資料,善于提煉,長于出新。高手就是這樣看書、寫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