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入職鳳凰十年記:從報社記者到圖書編輯
來源:文藝報 | 強 薇  2024年09月25日09:50

今年是我到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的第十個年頭。光陰荏苒,回憶自己從事編輯工作的點滴,有收獲,有遺憾,有成長,有不足。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編輯,起步較晚,也因為有了不同職業(yè)的經(jīng)歷,更加堅定了從事出版行業(yè)的志向。每每回想起得以進入鳳凰的機緣,都覺得慶幸、感恩。

在入職鳳凰前,我一直在媒體從事新聞報道工作。雖然研究生畢業(yè)時也曾想過向鳳凰投送簡歷,但因為沒有專業(yè)對口的崗位只能作罷。記得畢業(yè)數(shù)年后,還是在記者同行的微信朋友圈看到鳳凰的招聘啟事,其中江蘇人民出版社招收國際關系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對學歷和工作經(jīng)驗的要求,我也正相符。不禁喜出望外,毫不猶豫地投了簡歷,順利通過筆試、面試,就這樣“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地進了出版行業(yè)。

雖然新聞和出版都屬于傳媒大類,有不少共通之處,但從記者轉(zhuǎn)變?yōu)榫庉?,仍覺得從工作方法到工作節(jié)奏都需要重新摸索,從頭學習。在通訊社和報社時,總覺得人被時間追趕著,每天忙于尋找新聞線索、采訪、寫稿、發(fā)稿,生怕趕得晚了,新聞就成了舊聞。到了出版社后,以為圖書的出版周期相對來說要長了不少,工作似乎可以慢下來一點,輕松一點。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出版工作的壓力和挑戰(zhàn)。首先,圖書的文字體量較新聞報道要大得多,編輯工作對文字表達的準確性要求更高。其次,編輯手上往往不只一本圖書在編,每當幾部書稿的出版時間撞到了一起,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加班加點也是常態(tài)。更重要的是,因為出版所涉的知識更加專業(yè)和深入,編輯工作需要耐得住性子,不論是編輯技能還是知識素養(yǎng)都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沉淀,才能靜水流深。

進社后,得益于江蘇人民出版社“以老帶新”的制度,我跟著出版社首席編輯、資深編審唐愛萍老師學習編輯業(yè)務。入社一個多月時,社里抽調(diào)力量集中出版“‘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研究叢書”和“邁上新臺階 建設新江蘇”研究叢書。唐老師帶著我參與到這兩套叢書的編輯工作中。時間緊,任務重,從拿到書稿到付印出版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也正是在跟著老師加班加點編校書稿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距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作為一名編輯,對黨的理論和相關政策文件的知識儲備不夠,對書中政治觀點的表述往往不知該如何把握。二是在編校技能方面的欠缺。雖然每天很努力地對書稿逐字逐句進行修改,甚至改得整篇書稿滿是痕跡,但改出來的“硬傷”不多,還因為改得太慢耽誤了編校工作的進展。幸得唐老師耐心教導,不僅對我看過的書稿重新審讀編校,總結(jié)指出上一校中的疏漏和問題,更著重分析編校錯誤的根由,真正是“傳道受業(yè)解惑”。我一直記得唐老師將編輯改稿形容為是在給書稿作“微創(chuàng)手術”,一方面要精準校正書稿中的差錯,另一方面應最大程度保留書稿本身的特色,不要輕易改變作者的原意,特別是不能改是成非。

就這樣,在跟著唐老師和編輯室其他資深編輯編校一本本圖書的過程中,我逐漸掌握了編校的基本技能和知識,更在跟著出版社領導和唐老師拜訪作者、策劃組稿、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接觸到了更為廣博的出版世界,開始有了編輯需要積極策劃選題、積累作者資源的意識。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的徐??偩庉嬆菚r正是江蘇人民出版社的社長。徐總?cè)紊玳L時除了大力倡導“以老帶新”機制外,還特別強調(diào)要“以項目培養(yǎng)新人”,讓新入社不久的編輯早早地就參與到重大出版項目中來,使我們在實戰(zhàn)中得到很大的鍛煉和迅速的成長,并通過這些重大出版項目結(jié)識了不少名家,為后面的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016年,社里派我去廈門參加中國國際經(jīng)濟法學會年會。出發(fā)前,徐海社長就說要多結(jié)識參會的法學名家,特別是我國首位WTO上訴機構(gòu)大法官張月姣也將參加這次會議,機會難得,要設法向她約稿。在這次會議上,張月姣老師作了她自日內(nèi)瓦歸國后的首場演講,在場聽眾無不被其在國際經(jīng)濟法領域的杰出貢獻和拳拳愛國之心所鼓舞。在我社作者、中國國際經(jīng)濟法學會榮譽會長、廈門大學陳安教授的引薦下,我得以拜會張老師,表達了希望出版其個人傳記的愿望。張老師為人極為友善,并不介意我只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編輯,很是愉快地應允下來。2019年,張老師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段业娜松罚簭堅骆蠓ü僮詡鳌芬步?jīng)過三年多的寫作、整理和反復打磨后在我社出版。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中,張月姣老師一面參與國內(nèi)外各種學術交流與講演,籌辦了清華大學國際爭端解決研究院,一面擔任世界銀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仲裁員,辦理了20年未決大案,一面還承擔著最高人民法院專家委員等各項社會事務,并完成了《我的人生路》和另外一部判例集的寫作,工作強度之大、行程之密、效率之高可以想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張老師都是利用節(jié)假日、周末和早上4點到8點的時間進行寫作,每每收到她的郵件都是在深夜或者凌晨,而此時的張老師早已過了古稀之年。寒來暑往,書稿由最初的幾萬字充實到十萬字、十五萬字,數(shù)易其稿、反復打磨后,最終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已是一部二十余萬字的厚重作品?!段业娜松贰凡粌H是一本自傳,更是一部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史、改革開放史。它既是一部勵志傳奇,更濃縮了中國法律人在推動對外開放法制建設中所做的不懈努力。張老師常說“Make it happen”,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勇往直前。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她的精神時時感染著我、鼓勵著我,這段經(jīng)歷也成為使我受益終身的精神財富。

除了張月姣大法官,我還有幸編輯出版了王蒙、洪銀興、楊牧之、章劍華、朱邦造、倪世雄、賀云翱、朱冬生等眾多學術名家、文化大家的著作。因為身處鳳凰這樣世界一流的出版平臺,因為從事編輯工作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我非常幸運能和許多年少讀書時就仰慕已久的作者近距離接觸,不僅得以深入了解他們的學術、文化和思想脈絡,更在日常接觸中真切感受到他們的處世風范和人格魅力。于工作、于人生都受了極大的益處,做人、做事都有了更多更好的榜樣。

徐??偩庉嬙凇冻霭娴恼疵妗芬粫性岢鼍庉嫷牧鶄€等次。對標對表,我想自己在從事出版工作的第十個年頭,勉強做到了三等、四等編輯,正在向著努力成為二等編輯努力。在技術日新月異、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當下,成為一名稱職甚至優(yōu)秀的編輯,自己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從事著肩負傳承人類文明重要使命的出版工作,我們有責任將老一輩出版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好、傳承好,更有責任跟隨著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腳步,積極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在新時代的出版變革中努力留下自己的印跡,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江蘇人民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