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聚焦火熱生活 書寫時代新篇”中國作家網(wǎng)駐站內(nèi)刊優(yōu)秀作品聯(lián)展 走進月亮山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趙炳庭  2024年10月04日10:39

1

到月亮山,眼睛看到的,絕對超過想象。

退休之前,因整天忙于教學工作,對身邊的青山綠水往往熟視無睹。然而,當退休之后,光陰的腳步也放慢了,更有大把的時間讓我走進自然了,美好的大自然給了我一種全新的體驗和驚喜。

除了情感之外,人對大自然的審美感受,應是賞心悅目的那種味道,月亮山便是。對于月亮山,我有一種久違的激動和親近感。查閱歷史資料,《(民國)西吉縣志》有這樣的記載:“七里寶山,又名月亮山,在縣城北七十華里,山之南有清泉焉,名曰寶河。其中似有金屬礦物質,水清則現(xiàn),濁則隱。每當日中,水猶發(fā)光,如月亮隱現(xiàn)其中,故水稱寶河,山名月亮?!?/p>

從地圖上看,月亮山位于西吉縣城西北,西吉和海源兩縣交界處的白城鄉(xiāng)東北部。月亮山屬屈吳山余脈,東南接六盤山余脈-----西峰嶺,西北與西華山接壤,呈西北-----東南走勢。月亮山,因其形狀似孤月而得名,其西麓有寶河溝,故又名“七里寶山”。

適逢仲夏季節(jié),我們一行5人驅車從縣城出發(fā),途徑新營、白城鄉(xiāng)直到月亮山。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緩緩地行駛,道路兩側的樹木濃密且高大,墨綠的樹冠像巨傘一樣臂挽著臂,手拉著手,向著藍天白云攀升。一幢幢白墻紅瓦的新建民居,忽隱忽現(xiàn)掩映在綠樹之間。我們不禁駐車回望,不遠處,一畦畦的麥田和即將成熟的莊稼,與金黃色的陽光纏綿交融,如詩如畫;深淺不一的嫩綠蒼翠由近至遠,一陣陣含著草木芳香的微風吹來,讓人心曠神怡;豐盈多彩的田疇,菜園和花圃連成一片,這種優(yōu)美的人居環(huán)境,是田園風情與現(xiàn)代化有機融合下的輕松與愜意。

40公里的車程,不經(jīng)意間在景色如畫的村莊美景里掠過。瞬間,山勢隆起很高,車子氣喘吁吁地爬行在陡峭彎曲的山路上,不一會兒,就到了海拔2633米的月亮山主峰。

整個月亮山諸峰被裹挾在一種淡淡的、潮潮的霧氣之中,空氣異常濕潤。這種濕潤感給人帶來的舒適、愜意,不僅來自空氣,還有月亮山草本植物所帶來的精氣。俯瞰山體,翠綠欲滴,窄窄的山脊好似魚兒游走在綠海中。環(huán)顧四周,大片大片的小草夾雜著各種花卉,小草葳蕤而嫩綠,花兒開得熱烈而奔放,它們繁衍蔓延,嚴嚴實實地覆蓋在山脊上。從山頂、山腰到山下村莊四周,再到村內(nèi)的房前屋后,滿臉都是樹影婆娑,綠肥紅瘦的迷人景致,那種綠的層次感和豐富感,直逼人的淚點。

同行的朋友說,月亮山的森林是翡翠;也有人說,月亮山的森林是綠肺。有的拿起相機在拍照,我獨自一人置身綠海之中,傾聽著松濤的聲音,深深地呼吸著彌漫著花草芳香的空氣,頓時有一種洗心潤肺的感覺。忽然想起一句話:月亮山就是綠水青山,月亮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里海拔適中,日照充足,植被茂盛,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遠遠高于其他地方,特別適合各種植物生長。

大自然如同一位丹青妙手,用如椽畫筆以水墨筆法,在天地間的巨幅宣紙上描繪著一幅幅精美的山林畫卷。月亮山的綠:綠,深綠,翠綠,墨綠,綠得令人心醉。蔚藍的天空,映襯著朵朵潔白的云;綿延起伏的山坡上,是海一樣的綠云。這些綠色的天然氧吧,為人們涵養(yǎng)著子孫萬代的水源。

每到周末或暑假,紛紛來西吉休閑、度假、旅游的周邊及外地人絡繹不絕,車輛排成長龍;月亮山景區(qū)游人如織、人頭攢動。他們或駐足月亮山欣賞美景,或去中國最美休閑村龍王壩住窯洞,觀賞原生態(tài)的自然風光;或去閩寧特色街區(qū)品嘗“西吉好吃頭”,赴一場味覺盛宴;繁忙的工作使他們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焦慮的心便被潤澤化開。是什么吸引了遠遠近近的人們接踵而來?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花園般的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一位在大都市工作的朋友說,城市里的空氣實在太糟糕,看不見綠色,聽不到鳥鳴,一到西吉喝的是火石寨“礦泉水”,吃的是“西吉好吃頭”,呼吸的是新鮮空氣,感受的是田園風光。

同行的小梁畢業(yè)于西北農(nóng)林學院,是林業(yè)口的專職技術員,耐心細致地向我們科普山上主要的動植物種類。他說:“月亮山生長著喬、灌木樹種40科、67屬,共137種。有無芒雀麥草、垂穗披鹼草、鵝冠草、芨芨草、硬質早熟禾、沙大旺、檸條、黃花野苜蓿等稀有或瀕臨絕種的優(yōu)質牧草;還生長著許多珍貴的藥材,如升麻、甘草、白芍、秦艽、小柴胡、黃苓、黃芪、車前子、蒼耳子、仙鶴草、茵陳、益母草、蒲公英、艾葉、麻黃、地丁、薄荷等近百種,除此之外,還有挺拔的云杉、油松、白榆、楊樹、刺槐、沙棘、臭椿等喬、灌木100多種。野豬、山兔、狍子、狐貍、麋鹿、錦雞、鵪鶉等野生動物越來越多。

一路上,我們的腳步慢了下來,走走停停,漫步在綠海之中。雖說驕陽似火,天氣有些炎熱,當走進綠蔭覆蓋的幽深叢林中,頓覺涼爽愜意、心曠神怡。從小梁繪聲繪色、如數(shù)家珍地講述中,袒露出他內(nèi)心一種難以言表的沖動和自豪,而自己也有一種久違的激動和親近感。在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面臨巨大壓力的形勢下,家鄉(xiāng)人的生態(tài)智慧給了我們足夠的啟發(fā)。

隨著全民生態(tài)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干旱少雨的西吉,擁有這樣生機盎然的一片綠洲,是多么珍貴。月亮山的綠色奇跡,是西吉人民群眾一代接一代努力的結果。

近20年間,西吉縣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以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為己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推進,將月亮山建設成主要的水源涵養(yǎng)區(qū)。2013年,西吉縣投資1.2億元在“月亮山”林場和掃竹嶺林場管護區(qū)完成造林7萬畝,栽植云杉、樺樹、丁香等各類苗木670多萬株;2020年春秋兩季投資1.04億元,在“月亮山”林場、新營鄉(xiāng)、火石寨鄉(xiāng)完成造林3.12萬畝;2021年,西吉縣繼續(xù)加大“月亮山”水源涵養(yǎng)林建設力度,投資1.2億元在“月亮山”林場、新營鄉(xiāng)、火石寨鄉(xiāng)、白崖鄉(xiāng)的22個行政村完成造林3.4萬畝,栽植云杉、油松、丁香、紅梅杏等各類苗木306萬株;2023年啟動黃河流域六盤山生態(tài)功能區(qū)(寧夏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含32個子項目36個子工程,保護修復面積達到1.34萬公頃,約投資8.78億元。目前,生態(tài)修復面積達到1466公頃,森林涵養(yǎng)水源總量達到了109萬噸,森林保土能力增加了4.9億噸,新增造林地1466.7公頃,成林后可釋放氧氣2962.7噸。

這一組數(shù)字的背后,灑滿了西吉人的智慧和汗水,凝結著西吉人的堅守和情懷。

幾十年來的不懈奮斗,不僅種出了一片植被豐茂、生機盎然的綠洲,更種出了一種知難而進、“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精神。

月亮山的美美在生態(tài)、美在原始、美在淳樸;月亮山已經(jīng)不是一個地理的存在,而是幾代西吉人理想和汗水、心血的結晶,更是一個不朽的綠色傳奇。

2

曾幾何時,月亮山也是草木葳蕤,野獸出沒之地,由于當時人們生態(tài)保護意識不強,管護不到位,過度放牧、亂砍亂伐、開荒毀林、大片植被漸成荒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更為惡化。天是黃的,山是禿的,水是渾的,每年春季刮大風,人們都變得灰頭土臉。種草種樹,談何容易?民謠曰:“春天種,秋天拔,冬天倒了罐罐茶”。

1972年聯(lián)合國糧食計劃署官員來西吉考察林草建設項目時說:“這是一個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曾經(jīng)綠意盎然的山體肌膚變得傷痕累累,開膛破肚的土地失去了生機,這是大山經(jīng)歷生命陣痛后留下的累累傷痕。

歷史留給了人們許多沉重的思考,也留給了人們正本清源的機會。竭澤而漁,只會給人類帶來痛苦和災難,最后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大自然所生成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體的偉大藝術品,而人類更有理由來保護和愛惜它們。不要以為種樹那么容易,不就是挖個坑,種棵苗嗎?其實,種活一棵樹不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簡單。坑要挖深,苗要扶直,土要踩實,水要澆透,根深才能葉茂,土實才能枝壯。外來移栽的苗木水土不服,且抗性太弱,要想在當?shù)胤N植成功,必須自己育苗,就是那些適應當?shù)赝临|和環(huán)境生長的苗木,又要多少技術人員的攻關;從育苗到挖坑、松土、施肥、扶直、踩實、澆水等一系列工序,要付出多少艱辛!

愛因斯坦曾說,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心靈里灌注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恒的愛。野生動物、植物和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作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人類,對我們所生存的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更應加以呵護。

樹不僅是生態(tài)的概念,也是文化歷史的標識。這是我想起左宗棠,他督辦新疆軍務在經(jīng)過許多地方時,廣植樹木。當時常有盜伐樹木事件發(fā)生,他發(fā)出嚴令:毀壞林木者,斬!可見左公愛樹心切,其生態(tài)保護意識之強烈。據(jù)記載,在左公倡導督促下,光是從陜甘交界的長武縣境起到甘肅會寧的300公里之間,種活的樹就達26萬多株,自涇州(今涇川)至玉門連綿兩千余里。自古河西種樹最為難事,可是涇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連綿數(shù)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后來有個文人楊昌浚曾在一棵柳樹上刻下一首詩:“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去年應朋友之約,我有幸在隆德縣城見到了一種被人們稱為"左公柳"的樹。這些樹樹齡已過百年,跨越三個世紀,其樹高在9—15米之間,胸徑在1.2—1.6米之間。據(jù)《隆德縣志》記載,左宗棠入甘西上,在隆德境內(nèi)沿途植樹長達45公里,分布在312國道兩側。雖歷盡滄桑,但棵棵根深葉茂,濃蔭遮地。

在大力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中,隆德縣城道路拓寬,老舊改造拆遷,城市長高了,長俊了,道路兩側的“左公柳”仍保護完好,樹木花草長勢葳蕤,景色迷人??梢娐〉氯税褬?,當作命根子對待。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西吉縣縣委、政府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著力實行生態(tài)立縣戰(zhàn)略,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理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政策,實施月亮山水源涵養(yǎng)生態(tài)修復工程。經(jīng)過多年的艱苦拼搏與奮戰(zhàn),一個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人民更開心的美麗西吉,已經(jīng)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3

站在山巔,除了享受自然之美,還可感受到人造風景之美。山風在耳邊呼嘯掠過,樹木在風中搖曳,一排排風力發(fā)電機組依然矗立月亮山諸峰之中,乳白色的風機就像根根擎天長柱,巨大的機械葉輪,在風力的作用下徐徐旋轉著,將風的動能轉化為電能,再通過電網(wǎng)把源源不斷的電力輸送到千家萬戶。

風,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精靈。它有過“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柔和與閑適,有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暖意與生機,有過“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想象與超然,也有過“落日橫汀草,飛沙欲遍山”的狂放與不羈。

人類對于風的利用自古有之。在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上,人們早在幾千年前的商朝就開始利用風力帆船運送貨物,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經(jīng)利用風力來磨面、舂米、提水、灌溉等,隨著法拉第發(fā)現(xiàn)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開啟了電器時代的到來,而風車也逐漸開始被大規(guī)模地運用到發(fā)電中。至今,人類對風能的利用仍在持續(xù),風能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風還在,但風變了。在華電建設者的魔法之下,風,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色彩。在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背景下,風力發(fā)電相比傳統(tǒng)的火力發(fā)電,它減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更是一種無污染、環(huán)保的可再生能源。當藍天、白云、風電共同出現(xiàn)在陽光下,便將這種和諧與溫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種天然風景與人造風景的相互交融,讓人心中多了份寧靜與閑適。

每當我站在月亮山風機“巨人”前,我不禁陷入深深地沉思:風力發(fā)電之旅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我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看到了綠色發(fā)展的美好未來,看到了一代代華電人篳路藍縷,在崇山峻嶺間,無畏烈日驕陽,與高山為伍、與荒涼為伴,千里追風,只為守護萬家燈火!

4

早在20世紀60年代,全國開展“農(nóng)業(yè)學大寨”運動,大寨一度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地標。大寨,地處太行山腹地的一個小山村,依虎頭山而建。這里自然條件惡劣,地無三尺平,年年災情多。大寨人戰(zhàn)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成了層層梯田,從此,改變了大寨人靠天吃飯的狀況。

在大寨精神的感召下,從60年代開始,西吉人也用雙手在大自然中“打磨”和精心“雕刻”耕作的梯田,它猶如“天梯,層層階階,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盤桓彎曲,從山腳下到山頂端,從這山連到那山,這些梯田的修筑,不僅實現(xiàn)了蓄水防旱功能,還發(fā)揮了調節(jié)氣候的作用。

如今行走在西吉的山山嶺嶺,猶如置身于一幅波瀾壯闊的綠色圖畫中。縱目遠眺,浩瀚如海的山巒更顯得雄渾、壯闊、遼遠。一覽層層疊疊的壯美梯田延伸至視線的盡頭,從山腳盤繞山頂,蜿蜒如春螺、披嵐如云塔。這些黃綠駁雜的山塬景色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各有不同:春天像一汪汪清澈透明的碧玉,夏天似一波波澎湃起伏的綠浪,秋天如一幅幅金色的水彩畫。這種美,不僅美于景觀,更在于生態(tài)智慧的內(nèi)涵;這種美,不僅美在收獲,更在于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2023年7月,西吉縣舉辦了“拍最美梯田·看山鄉(xiāng)巨變·促鄉(xiāng)村振興”的全國攝影大賽,全國各地25支攝影團隊、1273名攝影藝術家慕名走進西吉,走進山青水綠的最美鄉(xiāng)村,走進絢麗多彩的最美梯田,用攝影家的深情和藝術才華、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西吉梯田的獨特魅力和風采。殊不知,在這些成績的背后,無不凝結著西吉人民用自己的生態(tài)智慧和實干精神,為我們繪就了一幅新的千里江山圖。

站在這片熱土上,放眼望去,畦畦綠色的玉米,一望無垠;塊塊金黃色的麥田,透出成熟的味兒;零星的幾塊油菜花田點綴其中,那絢麗的黃與撩人的綠,誰都會把自己融入這天地之情。從中我也進一步深刻領悟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樸素而深邃的理念。

西吉梯田作為經(jīng)典的農(nóng)耕文化和典范,是一種真正的大地“指紋”藝術,無不浸透著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

(首發(fā)于中國作家網(wǎng)駐站內(nèi)刊《葫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