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張學昕:短篇小說的“異秉”和“氣理”
來源:《長城》 | 張學昕  2024年10月17日08:53

我在談及小說寫作的時候,常以作家敘事的“感覺結(jié)構(gòu)”的概念來思考、分析作家處理現(xiàn)實生活的敘事策略和方法。我覺得,面對歷史、現(xiàn)實世界和生活自身的存在結(jié)構(gòu),作家一定都會有他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辨析和判斷,以及基于此建立起來的自己的小說敘事結(jié)構(gòu),表達、呈現(xiàn)出他對于世界的理解。而這種“感覺結(jié)構(gòu)”,實際上就是作家自己的藝術(shù)追求在整合生活世界并做出整體性判斷時,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xiàn)、貫穿、滲透、流溢出來的氣息“云團”。而這個“云團”蘊藉著作家的“氣理”和“異秉”,當然,這也是“這一位”作家區(qū)別于其他作家的重要藝術(shù)特征和文本風格、標志。

那么,短篇小說,同樣是通過想象和虛構(gòu)建立、完成作家理想的敘事文體,它的文體需要作家的敘事更加精微、縝密,要求“于無聲處聽驚雷”的修辭力量,它也要求作家必須實現(xiàn)“個性化”的書寫,需要作家的敘述風格,具有屬于自己的“異秉”或某種獨特的“氣韻”“氣理”,來重建、重構(gòu)我們所面對的業(yè)已熟悉的日常生活形態(tài),來描摹我們所看到、所理解的人間煙火。有的作家和評論家,還將這種敘述和文字的風格、韻致、格調(diào)、氛圍稱為“小說的味道”。其實,這些“異秉”或“氣韻”“氣理”“味道”,并不容易被閱讀者所察覺,它需要閱讀者在感受、體悟文本時,與文字或與作家產(chǎn)生心靈的對撞,即我們常說的心理的、精神上的共鳴。就是說,作家和文本的個性、情感,都深深地蘊藉在文字的“氣理”之中,別有一番滋味。而作家的“異秉”,實際上就是富于個性化的文化素養(yǎng)在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也就是作家文本的某種“別致”。我曾這樣評價短篇小說大師汪曾祺:“迄今,也沒有什么人敢輕易給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進行‘定位’,肆意將其歸到某一類當中去,只能小心翼翼地面對它。對于汪曾祺來說,其寫作的‘異秉’在哪里呢?早有人想發(fā)掘汪曾祺創(chuàng)作與他生長的故鄉(xiāng)——江蘇高郵的某種聯(lián)系。這個有著很深的古文化淵源的地方,歷史上頗有些‘王氣’的所在,雖說‘王氣’絲毫也沒有鑄就汪曾祺的‘王氣’‘霸氣’,相反,平和至極的汪老,倒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沾了這個古文化中心區(qū)域的地勢和性靈之緣,‘地氣’則使得他對歷史和生活的感悟,獲得了一種獨到的文化方位和敘述視點。一個人的寫作,一旦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精神‘方位’和敘述視點,才有可能形成與眾不同的氣勢、氣脈、氣象。而且,他對文字的輕與重,把握也極其到位,仿佛渾然天成,敘述里總有一個目光,起起伏伏,不時地射出神性的色澤?!北M管,在汪曾祺的小說里面,我們一時還看不到那么明顯的哲人的影子,但是,汪曾祺對生活、存在世界的體味都非常自然地浮現(xiàn)出來,難以掩抑。敘述的單純性,涵義的適量,像是有一股天籟之聲,在文字里蕩漾、回響。它無需用文字刻意地給生活打開一個缺口,使生活的運轉(zhuǎn)在手工的刻意操作之下,而是讓現(xiàn)實世界本身,就凸顯出那種裸露且極少能被遮蔽的樣態(tài)。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可謂形態(tài)飄逸、率性、自然,但卻扎實牢靠,不折不扣,文字簡潔,清晰、凝練,有著不同尋常的藝術(shù)感覺和功力。在這里,我們所說的生活的結(jié)構(gòu),已然自然地衍化成敘述的“感覺結(jié)構(gòu)”,其中,仿佛有一位秉持、攜帶“異秉”的老者,面對俗世生活,有調(diào)侃、戲謔、溫婉,也有嚴格的批判,同時,敘述中也蘊藉神采的飛揚,使作品具備令人尊敬的藝術(shù)品質(zhì)。那種“氣理”,在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里,則構(gòu)成能夠支撐其個性化敘述之“異秉”的重要因素。

或許,很多時候,大時代和社會的面貌,在敘事里偶爾會顯得模糊,需要作家悉心地去辨認,但人性、人心的力量,確實始終堅實地存在。生活、生命的存在形態(tài),消長枯榮,具有超然于政治、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定律,其中蕩漾著恒久、持續(xù)的話語氣息,必然會呈現(xiàn)出活生生的激情和活力。惟有這樣的敘述文本,才能夠讓我們拿起來放不下,既令人沉浸其中,又常讓我們對生活世界感到無限欣慰,并在恍然間有所感悟。也許,敘述真正是樸實到了極處,才會境界全出,閑話閑說,大道至簡,大雅小雅,從容道來,即便是俗世的云影水光,都會帶著神韻。可以說,阿來的短篇小說文本,其品質(zhì)就富有一種浩瀚的“天籟之氣”,富有神韻。一方面,是他小說寫作內(nèi)在氣質(zhì)和氣韻上的“樸拙”,另一方面,是短篇小說本身天然的結(jié)構(gòu)謹嚴的要求,使得阿來力求自己的短篇小說具備完整、和諧、平衡的文本形態(tài)。而這些,在阿來這里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統(tǒng)一起來?;诙唐≌f藝術(shù)自身對敘事技術(shù)層面上近乎苛刻的要求,阿來的敘述,竟能產(chǎn)生出樸素、率性的結(jié)構(gòu)和散淡、本然的風貌,可以說阿來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空前的淡定和自由??梢钥隙?,阿來在他的短篇小說中,真正地獲得了自如和舒展、樸拙,這一點,完全是因為阿來小說的“拙”是“大拙”,這個“拙”不是感覺、感受的遲鈍,視野的局限,思路和寫作語言的僵硬刻板,而是一種小說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和氣勢的大巧若拙。更是屬于阿來的“異秉”和“氣理”“氣韻”。我曾這樣概括阿來的小說美學形態(tài):“詩意埋藏在細節(jié)里,歷史的細節(jié)、經(jīng)驗的細節(jié)、寫作和表達的細節(jié),自由地出入于阿來敘述中的虛構(gòu)和非虛構(gòu)的領域之中,在單純、樸拙與和諧之中表達深邃的意蘊。這種‘拙’里還隱藏著作家的靈性?!?/p>

我也特別喜愛林斤瀾的短篇小說。若干年前,我曾這樣分析他的短篇小說文本:“從一定角度講,文學文本的含蓄、形象和符號性質(zhì),使得它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即它可以‘藏污納垢’,具有‘混沌感’,虛中有實,具象中含著抽象,靈魂附體,以實寫虛,體無證有。許多作家聲稱,自己寫作的作品其實就是在寫自己,雖然我們會覺得未必盡然,但作家的世界觀、美學觀包括精氣神,定然是難免滲透其間的。但我認為,林斤瀾卻難在此列。也許,我們會感慨,許多杰出作家的作品,有細節(jié),有細部,也非常接地氣,生活化‘原生態(tài)’,而林斤瀾走的則是別一路徑。他的小說情境、細節(jié)和人物,也許都沒有貼切的‘原型’,人物和細節(jié),都是他‘編織’虛構(gòu)的。這一點,也是符合短篇小說文體的簡潔、精致和勻稱品質(zhì)的。但晦澀、玄奧、若隱若現(xiàn)的隱喻,也不同程度地會構(gòu)成敘事上的滯澀和羈絆?!蔽蚁耄@也正是林斤瀾寫作值得褒揚的“異秉”吧。

像莫言、賈平凹、蘇童、遲子建、阿城等作家的短篇小說,都有自己滿滿的“氣韻”和“氣理”,以及敘述的“異秉”。正是因為他們的寫作及其文本,都有自己的“異秉”,都有各自的敘事的“氣理”,短篇小說也才得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和品質(zhì)。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作家寫作發(fā)生與社會主義文學生產(chǎn)關(guān)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2ZD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