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空白的存在:用獨特的表達來確立一個個人活著
來源:文學報 | 謝志強  2024年10月20日20:20

韓江的兩部長篇小說《白》和《失語者》,是白與黑兩種顏色分明的世界。當然,白隱藏著黑,黑透露出白。1970年出生的韓江,小說注重詩性的意象。

比如,《失語者》第9章,昏暗,起頭一句:你曾在凌晨的昏暗中走過嗎?第11章,直接寫夜,黑的意象貫穿,昏暗的巨石,黑夜的街道,黑色的裝束與失語融為一體(失語是另一種“黑”)。其中有一首詩,“一切變?yōu)樗槠u來,碎片四散,消失無蹤?!表n江的小說,追憶的是失蹤的碎片記憶。所以2023年12月1日讀畢,扉頁里,我記下:碎片化表達。

比如,《白》,2022年9月22日當日讀畢,我在扉頁里記下閱讀印象:關于死,或者關于生……之書,白的意象,穿起和飛過生存的碎片。韓江在第一章里透露了寫《白》的靈感和方法:“當我下決心寫一些關于白的東西時,最先做的就是列出目錄?!彼谐鲆恍﹩卧~,均與白有關。但她有糾結:單詞又有什么意義呢?我看出,一個單詞引出一個場景。小說是時間的藝術,而韓江試圖脫離時間的限制,甚至,剝離時間的印記(順時的大時間)由此獲得了詩性。

喚醒了我童年在塔克拉瑪干邊緣綠洲里的記憶:一只白兔,一條黑狗。一只白兔逃出地窖(不知它恐懼什么),它進入白雪覆蓋的田野。白兔隱入白雪。風抹掉了它的足跡,它像冬麥在雪被下邊。一條黑狗,樣子兇,但不咬人,夜里,黑狗不知尋找什么,那是春夜,好像練毛筆字,一滴墨滴回墨汁碗里。

小說正在明顯地發(fā)生變化。怎么看待生活,如何表達現(xiàn)實——怎么看,怎么寫,每個作家的視覺和方法都不一樣。有的作家,什么素材到手,都能夠戲劇化,有的作家呈現(xiàn)碎片化。戲劇化的故事僅有若干的幾種模式,我在乎的是現(xiàn)實的啟示,碎片化的形態(tài),那么,相應地考驗作家:缺乏戲劇性,即隱了故事,怎么表達。世界小說發(fā)展的狀況不失為一種啟示。近幾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作品,包括2024年獲獎的韓國作家韓江的小說,都隱了戲劇化,顯了碎片化。

長篇小說《白》,是典型的碎片化(或片段化)的表達。不妨以另一種視角看,《白》也可視為系列小小說集。韓江呈現(xiàn)的是一個主人公內心的現(xiàn)實,每一個碎片自身有“光”——生命之微光,“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蔽疑踔亮啵ù蠼∪蓜?chuàng)作談里一個有意味的詞)出19篇片段,作為獨立的小小說來欣賞。

《白》由63個關于自己記憶的片段構成,分為三章。第三章題為“所有的白”。其中有一節(jié),題為“姐姐”。韓江是參觀了華沙抗爭博物館展覽時有了靈感。她把1944年9月民眾起義,希特勒下令毀滅城市和1945年美國空軍拍攝的華沙影片——二戰(zhàn)背景隱去,一座“白”城,她想某個人——那個人就是“我的姐姐”,借由韓江的人生和身體才能挽救她,于是,韓江動筆寫了長篇小說《白》。一種拯救。

然而,《姐姐》里,隱掉了直接的二戰(zhàn)毀滅的背景,呈現(xiàn)出的是日常生活的情景——這是韓江“介入”的一種方式。這正是整部《白》的特點:隱去宏大時代的背景,直抵微小活著的生靈。

韓江啟動了假設:“小時候,我有想過如果有一個姐姐……”假如有,就有了,就像上帝說有光,光就來了。接著,寫了一系列日常中姐姐的存在:母親生病時,“我”做數(shù)學作業(yè)時,“我”的腳底扎了刺時,黑暗中走向姐姐時,這樣,“我”和姐姐就生活在一起了。

其實,這種假設,是空白的存在,空白也是一種存在(精神上的姐姐),此為多種樣貌的“白”之一種。

《姐姐》里,表達方式有獨特性,體現(xiàn)在定語的妙用。定語的中心詞是姐姐。將假設的姐姐放置在中心主導的地位,整篇的敘述句子全都如此,從始到終。比如:“母親生病時,會披著外套去藥店的姐姐”“讓腳底扎了刺的我坐下來的姐姐”“向蹲在黑暗中的我走來的姐姐”。韓江筆下從無到有的姐姐,活在家庭生活實在的細節(jié)之中。竟能從無到有,暗中有光。一個散發(fā)出溫暖光亮的姐姐。定語的執(zhí)著的語式,確立了姐姐的存在。此為生。

而前一節(jié),壽衣寫的是死。“怎么安置那個孩子了?”“我”20歲那年的晚上,問不到50歲的父親。進而,白布包裹,抱到山里埋?!拔摇庇痔釂枺骸白约阂粋€人嗎?”嬰兒服成了壽衣,襁褓成了棺材。韓江的敘述,簡潔、冷峻??梢圆聹y那是“我”孤獨的弟弟。

有與無,生與死,輕與重,悲欣交集。韓江有悲憫,有敬畏。

我想到曾經(jīng)有過的一個妹妹,還是我念小學五年級時。我們的家,一排土坯屋中的一間,與前一排教室并列——農(nóng)場(團)直屬職工子弟學校。下午放學,我和同學到田野的引水渠洗澡,歸來已傍晚,恰巧鄰居一個老太婆從我家里出來,對我說:你有個妹妹,已成形了,可惜,那么好的一個女娃子。我母親躺在床上。我找不到那個妹妹。母親流產(chǎn)。她只是讓我自己去食堂打飯,她不知老太婆已告訴了我有妹妹的消息。母親一字不提。沒點亮馬燈,我借著月光在屋里尋找,仿佛妹妹跟我捉迷藏。第二天早晨,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室和我們的住房之間的垃圾坑里,不知哪來的那么多蒼蠅,還是綠頭蒼蠅。我沖過去,蒼蠅像是爆炸飛濺的碎片。于是顯出一具已經(jīng)發(fā)綠的尸體,嬰兒的尸體,我認定那就是我的妹妹,我用周圍的落葉,蓋住。中午,那里已散發(fā)出我說不出的氣味。這一輩子,再沒聞到過。存在過卻沒有了的妹妹。多年后,父母竟從來沒提起過那個流產(chǎn)的我的妹妹。可是,她一直住在我的心里,我的心里有一座墳墓。

我讀韓江的《白》,壽衣和姐姐那兩節(jié),我像是讀累了一樣,讓書敞著,愣坐良久。我記下,不也證明她存在嗎?也是文學存在的意義。合上雙目,想象封面那一支清晰而潔白的羽毛,輕逸地飄飛。

韓江說過,韓語中的白色有兩個形容詞,類似本義和引申義。她選了后者:“后者凄涼地滲透著生與死,我想寫的是屬于后者的《白》書?!?/p>

我腦海里展現(xiàn)白茫茫的雪地。童年的我,牽著冰橇,去撿煤渣,在食堂剛鏟出爐膛的煤渣里挑出未燒透的煤渣。煤渣落在昨夜積起的厚雪上,發(fā)出“嗞嗞”的響,還冒著霧一般的水汽。我戴著線手套的手,還是烙了燙疤。本是玩的冰橇,承擔了另一種職能,由我牽引著,滿載而歸。一路上,冰橇原來供我坐的平臺,安放了紅柳條的筐子,煤渣從筐縫中漏下,白白的雪上,一溜點點的黑,黑白分明?,F(xiàn)在的我就這樣遙望著童年的我。

韓江的兩部小說,黑之書,白之書,有自傳色彩。那也是一種遙望。韓江的碎片化呈現(xiàn),被貼上“創(chuàng)新”的標簽。其實,那是生活或記憶的主導形態(tài)。而韓江發(fā)現(xiàn)并落實在“怎么看,怎么寫”上了,也是作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xiàn)。

{COUNTER_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