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帶著《詩經(jīng)》看秋收
來源:文匯報 | 何頻  2024年10月31日08:23

光陰似箭不假。六一那天,我們在花園口黃河大橋北面原陽地界的劉庵村才看的麥收,轉(zhuǎn)眼國慶節(jié),大河兩岸正遍地秋收。

機器收麥,機器耕地;機器收玉米,機器磨碎玉米秸稈將秸稈還田;機器收花生,機器脫花生果,機器粉碎花生秧用作飼料;機器獲稻,機器播種……茫茫大平原一望無際,一統(tǒng)天下滿眼是機器縱橫奔馳作業(yè)。遠觀機器收割,四下狼煙動地;近看機器耕地,濕潤的土花似浪花翻卷。壯闊浩大的秋收攜著果實和新糧的芬芳,機器翻騰開土地腹部冒出泥土的氣息——大地與人的交融若漢畫石刻里伏羲女媧糾纏,這時臻于完美統(tǒng)一!

是呀!論色彩斑斕,秋收比夏收豐富多彩。秋天多色調(diào),加上立體的秋收,地上地下果實累累,秋的波浪浪打浪美景無邊。日益加速的城市化縱然使田野遠離市人遠離社區(qū),但每到農(nóng)忙和三秋大忙時節(jié),仿佛是一種“魔怔”,我必定要在這時候不顧一切往田野深處跑,似野馬脫韁一般。這幾年吧——

2021年國慶過后,我隨李佩甫大兄和清平一道去郟縣和平頂山看秋收。這一帶是十五國風起頭的地方,《周南·汝墳》說“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我們和當?shù)赜讶斯仓]“三蘇墳”,踏訪臨灃寨,在伏牛山與汝水交織的地方看天色看樹色看土地顏色看日落日出,懷古觀今,聽佩甫大兄說此地當年。寒露重陽過了,偶有雁陣北上,可天氣靜穩(wěn)不寒涼。談及農(nóng)時和種麥,老縣長說,氣候暖化持續(xù),我們也在跟進變化?!昂斗N高山,霜降種平原?!薄扒锓址N麥正應時”,人老幾輩子的老皇歷改了。

2022年10月9日,又和馮杰、馬達等人同行,過河去衛(wèi)輝市為馮杰的新書《鯉魚拐彎》首發(fā)助威。這里是衛(wèi)風和邶風歌詠之地,背依南太行之大拐彎,面朝簸箕狀的黃淮海大平原,京廣鐵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國道107和南水北調(diào)中線大渠緊貼著穿境而過。談過文學話家常,我問地方官風俗與種麥時間,他說這些年推遲靠后了,一般都在10月半之后。麥無二旺,早了不行呀。

2023年國慶小長假過后去周口黃泛區(qū),這是陳風之地。寒露別說種麥了,一世界辣椒紅高粱此時還沒有收獲,種麥或在10月底?;搓桚埡叄苫ㄖx了而桂花盛開,大小環(huán)道臨著村鎮(zhèn),農(nóng)家收獲的金色玉米就地鋪著連綿不斷頭,還有人挑著晾曬新割的大豆棵。

這個寒露(2024),秋霾夾著細雨,我和磊超小友北向而走得更遠一些。豫北北中原,從衛(wèi)風、邶風遠至鄘風地界。滑縣和延津的大田玉米收過了,家家戶戶在忙花生——門前曬著花生,大田里機器還在出花生,和滿地插花是溜花生的女人;也不斷有人往收購點賣花生。料不到此地種花生比玉米多得多,此刻多是忙花生的人。

滑縣老城即道口古鎮(zhèn),衛(wèi)河橋頭新立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運河地理標志。距此不遠的南北苗固二村,三五里長街人煙十分稠密,與常見的空殼農(nóng)村不一樣。村外有黃沙岡黃土丘陵,楊樹紫穗槐刺槐紅柳,樹林蔭蔽了黃河故道舊白馬津,乃有名的瓠子堤所在。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從泰山封禪歸來,特地來此監(jiān)督并指揮黃河決口復堤,隨臣司馬遷也參與了。距此不太遠的李固渡,系范成大使金北上經(jīng)過之地,現(xiàn)在是滑縣王莊鎮(zhèn)的西申寨村,與延津縣毗鄰交界。黃河危害遠遁,刻下這一帶大村大聚落,群眾生產(chǎn)生活條件翻天覆地大變化。大小院落,曬花生曬芝麻。玉米收獲早,玉米棒有用編織袋一袋一袋壘起來似城垛,有用木柵欄或蘆葦籬笆圍著玉米穗成舟船模樣,人們待價而沽。別的地方,很難看到人民公社時期的打谷場了,這里還有,高大的花生垛子似舊年的稻谷和麥秸垛,看著就使人想起月夜捉迷藏的情景,且散發(fā)好聞的秧草及花生果的香氣。花生垛比老房子還高許多。身臨其境,我自然要問問今年的收成——

一畝地收獲600至800斤花生不等。一斤花生2.5至2.8元左右。一畝地少的也有1500元左右收入。

一畝地收獲玉米多則1500斤,少的1200斤。今年不興玉米,收購價一斤0.9元,不到一元。不如種花生。人們看好花生種植已不是一年了,但絕對沒有料到玉米價格今年大跌如此。種地人厚道心也寬,談話間并不因一季的糧價起伏論成敗,從其堅毅的臉色上看,明年玉米和花生兼種的思路不會輕易動搖。何況,土地流轉(zhuǎn)使種糧大戶為其負擔了大部分風險。

往土地深處繼續(xù)走,發(fā)現(xiàn)大面積種蒜的,紅土似的農(nóng)藥拌了蒜種大蒜瓣,一畝地要300來斤蒜種。這廂老兩口一前一后在施肥,復合肥多少錢一袋,我沒好意思再問,怕貌似急脾氣的老婦人吵我。

我說過,《詩經(jīng)》注譯諸本,我熟讀的是華鋒領銜的《詩經(jīng)詮譯》,下面的引文還按這一本說吧——

《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p>

一望無際莊稼地,備好良種與農(nóng)具。各項事務準備齊,新磨犁兒好鋒利。松土來到向陽地,播下百谷在田里。

甘草居:刀耕火種之后,農(nóng)具從上古三代的耒耜,進步到漢代的耬犁,這一步延續(xù)千年,直到新中國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機械化?,F(xiàn)在各式各樣的農(nóng)用機器——收割機、播種機、脫粒機、脫果機,等等,五花八門,一應俱全。當?shù)厝碎g或也使用改造過的舊農(nóng)具,例如用鐵皮焊制的播種兼施肥用的多用耬機,還靠人力拉動。甚至也有舊式的木耬,于農(nóng)家小塊地運用簡單。

豫北北中原秋收秋種正忙,大地呈現(xiàn)的仿佛是一場農(nóng)機與農(nóng)具的混合博覽會。

“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p>

田中沒有生莠草,搏殺螟蟲與蝗蟲,蟊賊之類全滅掉,勿使害蟲食禾苗。祈求土地顯神靈,捉住蟲子用火燒。

甘草居:農(nóng)作物與病蟲害是天然矛盾。從1970年代開始的種子公司,小麥玉米種子供應都經(jīng)過了防蟲處理,麥種是胭脂紅色。青菜和菠菜芫荽,現(xiàn)在用小包裝種子,系青灰色大顆粒。大蒜、韭菜和芹菜,也一律需要防蟲。燒荒施肥與除蟲的古法不再,現(xiàn)在防止空氣污染,每到收獲季節(jié),對焚燒秸稈嚴防死守。路上張掛標語,村口是戴著紅袖章的人在把守,要求把火種留下。治蟲全靠農(nóng)藥——下種時用藥,生長過程中也不斷用藥。不用藥,種子都不出苗。

“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p>

那邊禾青未收割,這里有些被遺漏。谷捆遺落在那里,此處也有谷穗撒,拾穗寡婦她得利。

甘草居:從《詩經(jīng)》到《圣經(jīng)》,農(nóng)婦及老弱拾取遺留的麥穗稻穗天經(jīng)地義。目前性質(zhì)變了,幾乎是城鄉(xiāng)婦女結伴而來,歡快進行著類似挖野菜一樣的游戲和游樂。

《小雅·甫田》:“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nóng)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p>

周王莊稼堆場上,如同屋頂與橋梁。周王糧囤連成片,如同山脊與高岡。需要千倉把糧藏,需要萬箱來載裝。黍稷稻粱都豐收,農(nóng)夫個個喜洋洋。報祭神靈求福康,周王萬歲永無疆。

甘草居:哎呀!這天然渾成的浪漫主義的詩句,頗有幾分像當年大躍進的民歌——“稻堆堆得圓又圓,社員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湊上太陽吸袋煙?!眳s也是刻下豫北農(nóng)村秋收與倉儲的紀實。

還有《豳風·七月》,《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和《小雅·大田》,《周頌·載芟》《周頌·良耜》……同一片田野和土地,農(nóng)村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延續(xù)和更新著《詩經(jīng)》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