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源寺想念幾個人
莫名想去北京法源寺,一連好幾天,天天琢磨這事兒。早晨推開窗戶,見天氣陰沉有霧霾,就想,吃過飯去法源寺吧。心里一起念,就放不下??戳艘谎廴諝v,今天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只是個普通的日子。對,普通人每天過的那種日子。
多年前,李敖回北京,很是熱鬧了幾天。請注意,在這里我用的是李敖“回”北京,而不是李敖“來”北京。何謂“回”和“來”,我不多解釋了,回是回家的意思,來則是看客、游客,本質(zhì)不同。李敖是名作家,嘴巴不饒人。他的成名作品很多,其中就有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后來還改編了同名話劇。李敖寫北京法源寺,真實(shí)的背景是戊戌變法,主要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李敖從小生活在北京,但他并沒有去過法源寺。法源寺在小說里只是個意象,是個借代,假如不用法源寺,小說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去法源寺的路上,看著霧霾中的人流、車流以及遠(yuǎn)處高高低低的建筑,我想,這都是我今天去法源寺的一部分。人們看待事物,常把去某一個地方看作一條直線,終端的那個地方才是所期待的目標(biāo),這無疑是對生活狹窄的想象。我注意到,很多孩子上學(xué)時,喜歡走最近最直接的路線;而放學(xué),則想辦法要繞著拐著走。前者是時間有限,后者則時間不計。
當(dāng)然,法源寺不光與李敖有關(guān),還與唐太宗、武則天、雍正有關(guān)。法源寺始建于公元645年。那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東征高麗,本想兩三個月就可凱旋,結(jié)果打了七八個月,損兵折將十萬未果。無奈,退兵回到幽州(今北京)。在幽州時,李世民感懷犧牲的將士,決定在此建一座寺廟。孰料寺廟一建幾十年,直到武則天登基后才建成,敕名為憫忠寺。到了清朝,憫忠寺因地震倒塌,連高可“去天一握”的觀音閣都沒有保住,只得請求皇家撥款重建,雍正將憫忠寺改名為法源寺。
法源寺的修建本是充滿忠義之氣的。建寺之初是為了緬懷那些為國犧牲的將士。此后的歷史上,它果然又承載了許多悲壯之事。明朝末年,名將袁崇煥遭奸人陷害,被崇禎皇帝處以凌遲。很多百姓聚集在菜市口,目睹袁崇煥這個“賣國賊”被千刀萬剮,無不拍手稱快,有人甚至當(dāng)場取了袁崇煥的血肉吞進(jìn)肚子,以表達(dá)憤怒。作家石英在上世紀(jì)80年代曾感慨此事,寫了散文《袁崇煥無韻歌》,讓人讀后唏噓不已。其實(shí),魯迅的小說《藥》也講述過,革命者夏瑜死后,他的血被一個叫作華老栓的商人蘸上饅頭,給他生病的兒子華小栓吃。其諷刺的意義在于,革命者不知為誰流的血,而吃血的人也不知道吃了誰的血。好在世間還有明白人,勇敢的見義者,他們把袁崇煥的碎尸包裹起來停放在法源寺,寺里的僧眾有正義之氣,秘密為袁大將軍進(jìn)行了往生超度。同樣,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害于菜市口,也被正義之士秘密將其尸骨運(yùn)到法源寺。在法源寺七進(jìn)的院落里,我沒有刻意去探尋究竟哪間房子停放過袁崇煥、譚嗣同的棺槨。在我的內(nèi)心,整座法源寺就是袁崇煥和譚嗣同。
照上面的敘述,法源寺好像充斥著某種煞氣。但真正得大智慧的人并不擔(dān)心,也沒那個顧慮。在寺院緊鄰齋堂的一間房屋的窗欞上貼著“一紙說明”:齊白石寓居處。文中說,1917年和1919年,齊白石先后寓居法源寺如意寮、羯磨寮,并在此開始“衰年變法”。我以為,齊白石之所以在法源寺完成藝術(shù)上的得道,一定是在寺院的某個時刻被啟發(fā)而當(dāng)即覺悟的。也許是某個師父的一句禪語,也許是一只小鳥飛過佛堂,甚至是齋堂門口的小師父的打板之聲。我去的這個鐘點(diǎn),是午飯時間,只見一個年輕的師父正在用手中的云板擊打地上的石板。以前聽說過云板上??逃小吧来笫隆彼膫€字,意為民以食為天,吃飯同生死一樣重要。我沒看清師父手中的云板是否刻有那四個字,但我確實(shí)略感肚子有些饑餓的提醒。
到法源寺了,不得不想到林徽因。林徽因的名聲是因了她的出身、才氣和浪漫故事,更因了她的骨氣。許多人一提到林徽因,總會想到她那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好事之人總覺得這首詩是寫給徐志摩的。而據(jù)林徽因自己說,她這首詩是寫給自己孩子的。我認(rèn)為這首詩表達(dá)的情愫最好不要去明確,一旦明確,詩的存在還有多少意義呢?在法源寺大門外的展示窗里,有一張名曰“歲寒三友”的照片。其下簡單介紹了當(dāng)年的盛事:1924年4月,印度著名詩人、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泰戈爾應(yīng)邀訪問中國,這是中印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當(dāng)時,泰戈爾在北京和武漢兩地參觀寺廟,與中國佛教界締結(jié)了特殊的友誼。4月25日,法源寺住持道階法師等人代表“佛化新青年會”誠邀泰戈爾到法源寺賞丁香、介紹印度佛法。4月26日下午,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因的陪同下,抱病到法源寺。在盛開的丁香樹下,三人談笑風(fēng)生。之后,泰戈爾在歡迎會上作了《東西文化之精髓》的演講。只可惜,當(dāng)時沒有錄音,如果有,應(yīng)是非常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時至夜晚,泰戈爾在法源寺的丁香樹下仍然意猶未盡,久久不愿離去,或許是與林徽因、徐志摩、道階法師聊得開心,抑或是被這滿院子的丁香所陶醉。泰翁一時興起,遂賦詩一首:那么多的花朵/那樣的光芒、芳香和歌曲/可是愛又在哪里/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里縱聲大笑/而我則獨(dú)自哀哀哭泣。
有關(guān)“歲寒三友”的往事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一百年。人們至今依然津津樂道,無非是因?yàn)榉ㄔ此掠凭玫臍v史和三位鼎鼎有名的人。假如是幾個平常的香客,或是那些在毗盧殿前打坐聊天的閑人,誰會記住他們呢?正午,我離開法源寺,好像什么也沒帶來,什么也沒帶走。出門時,剛巧碰到一個腿部有殘疾的中年男人,推著輪椅,畫著弧步,艱難前行??梢韵胍?,他的日子該是過得比較艱辛。望著那人的背影,我猜不出他到過幾次法源寺,是否知道林徽因、徐志摩和泰戈爾,我覺得這似乎都不重要,只愿他家里有個老母親,此刻正翻動著鍋里的鏟子,為她的兒子做一頓可口的飯菜。如此,即使他被這世間的人們都忽略也是無所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