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漫筆
我在二十年前,曾游覽過幾回香山。雖然有香山紅葉的美譽,但每每到了秋天,想著人潮涌動,也就沒有再去過。后來讀了史料,才知道碧云寺就在香山腳下,古剎極幽而建筑富麗,而我前去,卻從未到過。又讀周作人的文章,一百多年前,周氏曾在碧云寺暫居養(yǎng)病半年之久,且在此作了文章《山中雜信》六篇和《西山小品》兩篇。這就令我有了去碧云寺看看的念頭,但得到的消息,卻是閉門修繕的通告。這回又得知開放,且趕上假期,便坐地鐵西郊線前去。地鐵西郊線從海淀巴溝出發(fā),一路經(jīng)頤和園、茶棚、萬安、植物園,最后到香山,十分方便。西郊線幾乎不走地下,而是奔馳在山郊野外,可一路欣賞風景。出車站,到一棵松路,向西北方向,往香山北門而去,一般游客在此多是到西南方向的香山東門,碧云寺往往錯過。香山北門與碧云寺入口正對,此回則是先游后者,一則是從未去過,二則若先爬香山,下山后難免疲累,游興便是全無了。入碧云寺,即過一橋,橋下有流水,四周山樹綠蔭,頗有古意?!堕L安可游記》說:“出香山,策馬東行,轉(zhuǎn)而西北,即碧云寺。寺門有石獅二,雕鏤絕工。鐘樓西石刻蛟形,泉從口涌,泠泠瀉溝中,出寺而納于澗?!睌?shù)百年過去,古人記載的石獅、鐘樓、石刻以及山澗溪流,舊貌猶存。
我讀周作人的《山中雜信》,碧云寺僧人不少,香客與游人紛擾。周氏租住在寺中的般若堂,但此回尋覓一番,終未能見。當時碧云寺的部分僧舍對外出租,魯迅為二弟租住了其中三間,作為養(yǎng)病之地。雖地處風景勝地,但周作人對于游覽西山似乎并不感興趣,租住半年時間,僅出游一次,也無記述。在碧云寺,養(yǎng)病之余,他讀書看報,偶寫文章。讀其文章可知,碧云寺雖曾宏麗,亦對游客開放,但當時已頹敗,衛(wèi)生尤為糟糕。文章寫到的塔院,乃是碧云寺的代表性建筑金剛寶座塔,有臺階可以攀登而上,如今不對外開放。提到的另一個地方為水泉院,在塔院的東側(cè),也是最有意境的一處,很有些江南園林的味道。《珂雪齋集》有記:“碧云剎后有泉從石罅出,有聲,石壁色甚古,亭曰聽水佳處。泉繞亭而出,流于小池,種白蓮百本。塘前種竹嫩綠有致,竹旁有銀杏二株,陰蔭一畝。其左一洞若夏屋,泉復繞之而出,達于廊下。引于殿前為池,界以石梁,朱魚潑剌,水脈隱見。至寺門迸入于溪?!爆F(xiàn)在看來,水泉院風貌猶在,只有少許變化,諸如聽水佳處亭現(xiàn)無存,改為一座甚小的龍王廟,建于假山之上,未見雅致,且與古寺意境不合;左一的洞穴尚在,洞前建假山,山上設一六角小亭,名為“照碧”。
碧云寺的泉水,可謂一景,諸如山門前的深澗水溪,入門后的龍首噴泉,殿前的水池游魚,水泉院的假山流水,真是各具妙趣。而我最感興趣的是,以上所有這些水流,都是相通相連的。泉水從水泉院流出,經(jīng)寺院小渠緩緩流動,進入殿前的池沼,然后再由龍首石刻噴出,最后進入山門前的深澗小溪。寺中有泉水,可謂得自然之助,不但景致清雅,而且也不會有下山挑水的難事了。對于碧云寺的泉水,《長安客話》有記:“歷數(shù)百階,登佛殿,殿前甃石為池,深丈許,水引自寺后石罅,噴薄入小渠,人以卓錫名之。寺僧導之過齋廚,繞長廊出殿兩廡,左右折復匯于殿前石池,金鯽千頭,上當臨視焉。”《余文敏集》也有記:“碧云寺泉從山西壁螭首口中吐出,去渠尺許,微有飛沫。時雨初過,淙淙若琴筑。下注于渠,渠繞亭后,折而東南,又折而北。渠廣尺余,越數(shù)步設一牐。亭前有沼可一畝,渠水注之,亦由螭口出。迄東南注垣下,過香積廚,又西南注殿前沼?!薄堕L安可游記》則載:“左緣曲徑,有卓錫泉,環(huán)庭際(見圖四)鳴,中為廣亭,右壁綴以文石,境之最幽者?!敝茏魅嗽凇渡街须s信》中也寫道:“我的行蹤,近來已經(jīng)推廣到東邊的‘水泉’。這地方確是還好,我于每天清早,沒有游客的時候,去徜徉一會,賞鑒那山水之美。”
周氏于1921年6月入住碧云寺,將近四年后,這里曾發(fā)生一件舉世矚目的事情。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由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送至碧云寺,在此停靈四年。待南京中山陵完工,才從此處啟程,運至前門火車站,然后再一路南行,輾轉(zhuǎn)至民國首都南京,安葬于紫金山南麓。孫中山先生的遺物則被放入金剛寶座,取名“孫總理衣冠冢”,作為祭拜之地??上Т嘶夭荒艿撬?,也不能走近祭奠。
查《舊都文物略》,對此地有所介紹:“寺之勝處,在金剛寶座塔,塔仿印度式,白石為基,凡三層,上列石龕,頂建七塔,塔凡十級,建筑雕刻極其精妙?,F(xiàn)為孫總理衣冠冢?!绷核汲稍凇吨袊ㄖ贰分袑Υ怂袑iT介紹,其中寫道:“碧云寺塔在北平西山碧云寺。寺建于元,明代重修,塔則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所建也。塔為金剛寶座式,形制與北平真覺寺明塔相似,但因地據(jù)山坡,且建于重層石臺之上,故氣魄較為雄壯?!睂τ诖怂?,梁思成認為所用石料為西山漢白玉石,雕工至為精巧。在1949年編制的《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中,他將此塔列目,且標注為重要保護對象。梁思成曾專程到碧云寺考察,繪有此塔的立面圖和平面圖,可以直觀地了解其造型藝術(shù),也算對未能近距離欣賞此塔的人的一個彌補。
碧云寺以古塔聞名,以泉流不息倍顯靈秀,又以孫中山先生衣冠冢而為世人敬重。此外,碧云寺還有一處勝跡,為羅漢堂,有508尊木雕羅漢像分列其中,蔚為壯觀,堪稱大型群像雕塑之瑰寶。我到過杭州靈隱寺兩次,深被寺中的五百羅漢所震懾;后來又去戒臺寺,也有五百羅漢;這次到碧云寺,再見五百羅漢,深感古人想象力之豐富,雕塑藝術(shù)之精湛。上次訪靈隱寺,同行者告知,可心中默念一個數(shù)字,然后按照此數(shù)字依次去尋找,找到的羅漢將是自己的面目。當時聽后,一笑了之。這次在碧云寺的五百羅漢堂,見到堂前有介紹,乃是隨意在一位羅漢前停留,然后按照自己的虛歲依次往后數(shù),數(shù)到的羅漢,便是自己的面目。于是按照導覽,找到了一位羅漢,再按照那個規(guī)則,數(shù)到了一位名為聲響應尊者的羅漢。這位尊者頭顱頗高,手持一卷,乃系弘揚佛法之尊者。據(jù)說佛陀說法音聲有如空谷回音,綿延盤旋,經(jīng)久不息,可振聾發(fā)聵,使聽者豁然頓悟。這個解釋,讓我想到了讀書立說之事,確有頓悟之感。后來想想,五百位羅漢,乃是五百種人間面目,也是五百種人生業(yè)績,能找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其實也是不難的。此雖可看作是一種游戲,但背后其實更是人們的一種樸素心愿。
周作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但他對佛教文化亦甚感興趣,在碧云寺期間,多有購佛教典籍和讀佛經(jīng)的記載。周氏對于佛經(jīng)更多是文學上的興趣,1937年春天,他擬在北京大學開設一門《佛典文學》課程,后因戰(zhàn)事突起而未能開設。對于佛教的教化作用,周氏其實并不以為然,《山中雜信》記述寺院遺跡的筆墨甚少,而對于其間的見聞敘述頗詳,且常能從中讀出一個現(xiàn)代啟蒙者的冷眼。碧云寺在清代頗受帝王重視,乾隆的御制碑詩很多。對于這些帝王詩,周作人說他感覺都不大高明,甚至有幾首讀后,很為敗興。不過,我讀其中的幾篇詩文,覺得有些詞句尚可,例如御制碑文中的開篇幾句:“西山佛寺累百,惟碧云寺以宏麗著稱,而境亦殊勝。巖壑高下,臺殿因依,竹樹參差,泉流經(jīng)絡。學人瀟灑安禪,殆無有逾于此也?!痹偃纭队票淘扑聲云鹪姟?,其中的“山中曉起聽蟬鳴,遙對峰岑霽色清”二句,讀來頗有幾分禪意。當然我的古詩文修養(yǎng)和周氏不能比,我的這些體會怕難免被方家笑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