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李清照的“女性情愁”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規(guī)模使用的表意文字,因此中國人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字密碼”,詞作為更為婉轉曲折、表意更加幽微者更是如此。創(chuàng)造出這類文字密碼的作者自然也是神秘的,他們將情緒與故事隱匿在文辭之中,后來者總為其著迷,又試圖靠近與解讀。提起詞,繞不開宋人中填詞“亦稱冠絕”(楊慎《詞品》)的李清照。因其驚才絕艷,因其巾幗不讓須眉,李清照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符號,吸引著學者與文學愛好者,尤其是女性對她本身及其作品進行解讀。
劉淑麗教授新著《別寄情愁天地間:解讀李清照》便是她對李清照本人及其詞作的解讀。全書收錄了作者26篇關于李清照詞的鑒賞文章,并配有兩篇導讀。本書導讀與其他書不同處在于,它們對李清照詞的作法與自我意識的覺醒進行了詳盡的闡釋,以學術的視角從詞與人兩個維度對這位女詞人進行了側寫,是值得一再詳讀之作。通過導讀,讀者已然能夠在心中對李清照及其詞有了理性上的認知,了解其詞超越前人、別具一格的緣由,以及她自我意識的覺醒。
正如作者在導讀中所提,“在李清照出現(xiàn)以前,文學不屬于女子”,以往男女作者的作品只是將女性作為某種對己有利的東西的招牌,“從而造成了女性文學的迷失”。因此,書中收錄的26篇鑒賞文字,并不按照傳統(tǒng)的鑒賞方法對李清照詞進行解讀,而是以女性的視角與細膩的散文筆觸,結合了詞人生活的時代與歷史的發(fā)展,帶領讀者更多從感性上品味佳作、走近詞人,以全新的面貌書寫對李清照詞的鑒賞與解讀,這也是本書的幾大亮點。
堅持從女性視角帶動問題意識細讀,是本書進行詞作鑒賞的主要路徑。作為女性,李清照的詞寫的是天然的女性的情態(tài)、女性的情愁,全然沒有男性文人筆下的艷情化與工具化色彩,因此展現(xiàn)出獨特的女性自我意識。而本書作者也以女性之身,在解讀詞作時,堅持著一貫的細讀法,又從女性的視角解讀優(yōu)秀女性詞人的作品。正因如此,本書的解讀很注重“情”,這是一種感性的解讀,正如書名抓住“情愁”二字一般。因為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作者解讀出許多與傳統(tǒng)鑒賞不同的閃光處,如《聲聲慢》的感人與獨特不僅在于老生常談的疊字,更是“飽蘸著生命之血的老年婦人孤獨的泣訴”;《念奴嬌》之“寵柳嬌花”不僅用詞奇特,更是表露出女性對春的似妒似嫉、似嗔似怨;《菩薩蠻》中脫離建功立業(yè)等政治行為與羈旅行役等仕途聯(lián)系的女性的自然鄉(xiāng)愁。詞中隱藏的轉瞬即逝的情緒被作者體悟、點明,因此我們得以窺見易安詞中女性的心事、女性的愛戀、女性的閨情、女性的思鄉(xiāng)與愁悶,以及女性的風神。
這種女性視角的解讀,是在作者“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追問下進行的,作者的追問經(jīng)常是連續(xù)的,頗有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氣勢,其問題意識貫穿了鑒賞的始末。而正因作者的不斷追問,才有了對時代的理解與考證及對文學史的聯(lián)系。物質(zhì)文化對詞人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讀此書時總看見“為什么”“是什么”的發(fā)問,也正是這些問題,讓我們了解到詞人生活的時代的物質(zhì)文化。在書中,你能夠了解到李清照詞中出現(xiàn)的器物和習俗究竟是什么,又對詞人及宋人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如知曉何為“遺犀”“重門”“瑞腦”“金猊”“團茶”,了解到宋人愛梅、喜簪花的習俗,窺得宋人清明寒食蕩秋千、重陽新酒、吃菊糕和元宵試燈等節(jié)俗風貌。作者通過考證,將詞作產(chǎn)生時代的物質(zhì)文化呈現(xiàn)到讀者眼前,令讀者仿佛身臨宋代社會。也正由于考證,作者對詞作的本事與創(chuàng)作時間總是嚴謹?shù)?,有著不盲從于前人觀點的新見,如對元人《瑯環(huán)記》所載《一剪梅》本事為送別的辯駁、對《鷓鴣天》中的凄苦心情非“婕妤之嘆”而是思念故國的闡述。正因不斷地追問、考證,作者的鑒賞做到了不盲從,在堅持感性解讀的同時又不乏理性的思維。
將詞放在彼時環(huán)境下解讀固然能夠有更加深厚的理解,但若想進一步了解作品與詞人的地位,則需要聯(lián)系整個文學史。這顯然也是作者堅持的觀點之一,許多發(fā)問都引出唐宋詩詞甚至遠溯《詩經(jīng)》的淵源。李清照自言“學詩謾有驚人句”,而作者在解讀她時也將其所學詩詞的脈絡理清,如《浣溪沙》借鑒了溫庭筠表達閨怨的筆法,通過寫景來抒情、《小重山》起句借用薛昭蘊《小重山》首句、《蝶戀花》中化用了晏殊、歐陽修詞的意境。當然,作者對于李清照如何為人所學同樣給予重視,書中對辛棄疾、姜夔等人《永遇樂》調(diào)在押韻方面效仿李清照的闡述即為顯例。
自然,李清照也說過詞還需“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作為研究者,作者對李清照詞在詞調(diào)聲律上的特點同樣重視。在許多篇目中,作者都從詞的體式、聲律特點及易安的創(chuàng)新進行解讀,這是更加專業(yè)化的解讀,也讓讀者更能領會到詞的聲律之美,如《浣溪沙》結句的含蓄蘊藉是為精華。更重要的是,作者還注重將聲律格調(diào)與情感表達分析相聯(lián)系,詞不再是今天看到的單純的文本,仿佛回到了李清照時代配樂的曲子。如《菩薩蠻》詞牌先仄后平的押韻給人從容平靜之感,《武陵春》押尤韻,其韻腳發(fā)音舒緩,迂回表達了詞人心跡,《聲聲慢》押韻短截有力而較為微弱,體現(xiàn)了老年婦人的虛弱與悲切。這是更加專業(yè)化的解讀,是僅從文字上無法體會到的一面,將詞與樂視為一體進行鑒賞,更讓人了解到李清照的感情,驚嘆于她的才華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