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專輯】 《鴨綠江》2024年第10期|商國華:國徽誕生的榮光時刻
第一次到北京的人,大都有一個愿望,那就是早早來到天安門廣場,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體會中國萬眾一心的力量,向飄揚的五星紅旗致以崇高的敬禮。繼而,再移步到金水橋邊,深情地注目毛主席的畫像和莊嚴的國徽,表達對國家的熱愛與忠誠。
這種情感,早已深深融化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并在我們的心中代代相傳。因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天安門上的國徽象征著國家的主權與尊嚴,代表著全民族的大團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力量。
時光似水,從我們國徽的圖案設計算起,已經(jīng)是75個年頭了。時光荏苒,每當人們在天安門前看見莊嚴的國徽,心中都會生起因中國日益強大而產(chǎn)生的自豪感,同時,許多人對國徽有關的歷史產(chǎn)生好奇:
“國徽設計的方案是什么時間提出來的?又是誰設計了國徽的圖案呢?”
“在我們中國的大地上,是哪家工廠承擔了這項光榮的金屬國徽的制造任務呢?”
“在國徽制造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吧?”
2024年6月25日正午剛過,熾熱的光線照在通用技術集團沈陽機床公司的辦公樓上(前身為沈陽第一機器廠)。受《鴨綠江》雜志社之托,我又一次推開了通用技術沈陽機床厚重的辦公樓大門。
在一樓大廳準備乘坐電梯時,我的眼睛卻被大廳里金色與紅色交織的圖板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向大廳里一排排回形圖板走過去。
“國徽!”“國徽!”“還有毛主席手持國徽圖案開懷大笑的照片呢!”“對了,國徽照片旁邊的那幅個人肖像照,不就是制造國徽的領頭人焦百順嗎?”周圍的人們都很興奮。
環(huán)視四周的一塊塊圖板,我看明白了,這是通用技術沈陽機床的廠史展覽啊!
我的目光落在金燦燦的國徽照片上,腦海中涌出了1949年7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則啟事。
那是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7月10日定稿向全國發(fā)出的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這則啟事對國徽的設計提出了三項要求:“中國特征、政權特征、形式須莊嚴富麗?!?/p>
當年那則啟事的原文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的心頭又接連涌出了歷史文檔中記載國徽圖案設計的一樁樁往事。
正是那篇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啟事,激發(fā)了全國各界人士參與設計國徽圖案的滿腔熱情。
這一年8月20日,是征稿啟事截止的日期。在不到40天的時間里,新政治協(xié)商籌備會共收到了國旗設計稿1920件,圖案2992幅;國歌632件,歌詞694首;國徽設計稿112件,圖案900幅。經(jīng)評選委員會專家審定,國旗的設計方案和國歌詞譜都獲得了通過。國徽的圖案雖然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處,因此,國徽設計的稿件沒有一件被采納。
時間已經(jīng)是開國大典之后了,國徽設計又一次提上了日程,誰能擔此重任完成國徽的設計任務呢?全國政協(xié)決定邀請人才薈萃、技術力量雄厚的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同時擔起這副重擔,并由他們分別組織力量進行國徽方案的設計,具體承擔設計任務的是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組和以美術家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
時間緊迫,為了能趕在1950年的國慶節(jié)把新國徽掛在天安門上,兩個設計組的專家、學者,又分別提出了許多構思和設想,并各自對每個設計組報送的圖案進行了反復的推敲研究。他們心懷為國爭光的豪情壯志,展開了設計國徽圖案的競賽。
兩個專家組各自最滿意的設計圖案都拿出來了。當他們的圖案放在一起比較時,在風格上卻顯得迥然不同。如何拿出讓人滿意的國徽圖案呢?設計組聽到了來自上級領導傳達的一條意見:國徽當中一定要有天安門的形象。
顯然,這個意見是正確的。天安門是中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象征,同時,又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運動開始的地方。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發(fā)生在這里,新中國也在這里宣告成立。因此,將天安門作為國徽主體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擁護。
就此,一組新的設計方案又與專家、學者們見面了。
然而,哪家的設計方案能夠獲得一致贊許的掌聲呢?
1950年6月20日晚,全國政協(xié)的國徽設計圖案審查組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最后一次評審了清華大學與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方案。最終,專家、學者們的目光停留在清華大學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上。
三天之后的6月23日,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掌聲陣陣,毛澤東主席主持通過決議,同意了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
這個國徽圖案之所以能被通過,是因為國徽鮮明地表達了我們國家的性質,它標志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勝利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用天安門圖案做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用齒輪和麥稻穗象征工人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用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
近三個月之后的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向全世界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
按照公布的國徽圖案,相關部門及時組織專家和技術力量趕制了一枚木質國徽,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然而,負責國徽制造任務的部門也非常清楚,木質國徽一經(jīng)風吹日曬容易變形開裂,抓緊時間造出金屬國徽來,成為負責國徽監(jiān)制部門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工作。
這么重要而光榮的任務,交給誰合適呢?誰能保證這項任務如期完成呢?
國家相關部門尋找制造金屬國徽的目光。最終瞄向了東北,投向了遼寧,聚焦在了名聲赫赫的沈陽第一機器廠。
毋庸置疑,當年的沈陽第一機器廠沒有辜負全國人民期待的目光,成功地造出了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
然而,今天的許多人想知道的是:當年,已經(jīng)一只眼睛失明,仍然每天與砂箱、模具、爐火打交道的焦百順,又是如何圓滿地完成了國徽制造任務的呢?焦百順和他的團隊完成了金屬國徽的制造任務之后,萌生了一個愿望,那就是想親自看一眼,他們親手制造的國徽掛在天安門上。這個愿望又是哪一年實現(xiàn)的呢?
凝望廠史圖板上焦百順的照片,沈陽機床原宣傳部部長黎先東、副部長楊新偉十多年前給我講過的焦百順與他的團隊制造國徽的故事,又一次打開了我記憶的抽屜。
應該說,焦百順在制造國徽過程中呈現(xiàn)的主要工作畫面,以及從那些畫面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主人翁精神,早已融進了我的記憶之中。當年的沈陽機床是鐵西的一家大工廠,如今的通用技術沈陽機床,依然坐落在鐵西區(qū)的地面上,這可能是《鴨綠江》把采訪的任務交給我這個“老鐵西”的原因吧!
就在我的目光要從焦百順的照片移開時,我心頭的一句話,自己“溜”了出來。
“焦師傅,你如果還活著,今年正好110歲了,盡管廠史展覽上還記載著你制造國徽的簡要事跡,但你們老廠里今天的年輕人還能記得你嗎?”
我的自言自語變成了采訪沈陽機床辦公室副主任胥建和宣傳主管蘇曉暉的見面語。
“焦師傅是我們的光榮。他在制造國徽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工人的工匠精神,一直是我們機床板塊企業(yè)每年新員工入廠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說,焦百順師傅的事跡在以往的日子里,只是沈陽人、遼寧人知曉的話,今天,隨著沈陽機床融入通用技術集團,焦師傅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工人階級的擔當精神,已經(jīng)成為整個通用技術集團乃至全國同行業(yè)傳承的紅色經(jīng)典了?!?/p>
胥建的幾句話,讓我不由得點頭稱許。
“有一個細節(jié),焦百順師傅1956年曾到過天安門專門去看國徽。這個時候,他是沈陽的先進生產(chǎn)者,還是全國機械系統(tǒng)的先進生產(chǎn)者呢,這個故事你知道嗎?”我把又一個采訪的話題,轉向了辦公室的宣傳主管蘇曉暉。
“焦師傅在完成國徽制造任務后,又連創(chuàng)佳績,創(chuàng)造完成了IA62床身的鑄件,又試鑄成功了水平尺鑄件,解決了許多生產(chǎn)上的難題,先后被評為沈陽市和全國機械系統(tǒng)的先進生產(chǎn)者。也正是因為如此,焦師傅實現(xiàn)了去北京天安門親眼看一看他和工友們制造的國徽的愿望。”
“在我十幾年前的采訪記憶中,你們宣傳部曾保存了一些50年代末期你們廠報采寫的焦百順當年制造國徽的故事。那些60多年前的廠報,還能找得到嗎?”
“有關我們制造國徽的一些文字報道,我們都有保存,我會發(fā)給您電子版的?!碧K曉暉的回答讓我驚訝!
真不愧為宣傳工作主管,她給我講的這段故事與她之后發(fā)給我的資料,讓我無論對她本人還是今天的通用技術沈陽機床,都生出了敬佩之心。
就此,焦百順帶領工友們制造金屬國徽前后發(fā)生的故事,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幅幅清晰完整的畫面。由此,我要寫給讀者的文字也從今天的采訪,拉回到1950年8月的時空。
1950年8月23日的沈陽,滿是秋高氣爽清新的空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模型經(jīng)過嚴密包裝,在相關人員的護送下,運抵了沈陽第一機器廠。
沈陽第一機器廠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廠領導會議正在廠會議室召開。
“這可是咱廠歷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啊!”
“國家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咱們,這是多大的光榮啊!全國的工廠多了,只選中了咱機床,說明國家對我們的相信?!?/p>
“北京在看著我們,全國人民也在看著我們。”
“這不但是一項生產(chǎn)任務,也是一個政治任務,這可是咱為工人階級爭光,為沈陽機床爭光的大事!”
“按我們現(xiàn)在的技術條件,從模具制作到最后澆鑄都有很大的難度,盡管這樣,我們也要把高水平的活兒干出來?!?/p>
“什么是高水平的標準?任務書已經(jīng)交代明白了,那就是要保證澆鑄的國徽平整光滑、紋理清晰、凹凸有序。”
“大事,就要選擇能干大事的人,這個活兒交給鑄造車間是一定的了!但鑄造車間誰能把這副擔子挑起來呢?”
廠領導班子會上,大家發(fā)言空前踴躍,自豪中顯示出堅決完成任務的信心。至于人選,大家都不約而同瞄向了同一個人——鑄造車間大型工段的工長焦百順。
“百順,我剛從廠里回來,有一項重要任務需要你帶領工友們完成,廠領導說了,這項任務只能做好,不許做壞。咱們要干的活兒可是咱中國最光榮的任務,制造金屬國徽,這個就是國徽的模型?!辫T造車間的周支書對焦百順說,指著桌子上帶有五角星、天安門城樓、麥稻穗和齒輪的國徽模型。
焦百順端詳國徽模型,又把目光投向周支書。
“國徽是代表咱新中國的標志是吧?”焦百順問。
“對了,國徽是咱們工人階級、農(nóng)民階級做了主人的標志。一句話,國徽就是新中國的象征,明白嗎?”
“國徽!代表的是我們新中國?代表工人、農(nóng)民,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咱廠了?”焦百順驚喜地望著周支書。
“對呀,交給咱們了!焦師傅,正因為這件事重要,廠領導再三研究,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咱們車間,廠領導還說,具體的制造任務要由你來承擔。大家都相信你能帶頭完成任務。焦師傅,說說吧,你有沒有信心完成這個任務?”周支書看著焦百順說。
“支書,交給我了?我能行嗎?”焦百順吃驚地問。
“交給你了!這可是組織上對你最大的信任,你領著大家干。還有,圖紙已經(jīng)按照國徽要求的尺寸設計好了?!敝苤呎f邊打開圖紙,嘴里還念叨著。
焦百順時而翻看著桌子上的國徽圖紙,時而又把目光落在國徽模型上,一時間,百感交集。
此時此刻的焦百順思緒如潮,他想起了1945年在沈陽大東鐵工廠干活兒時的情景。14歲開始學翻砂的焦百順,年年月月在煙霧和灰塵的彌漫中邁著沉重的腳步。1947年的一天晚上,正在干活兒的焦百順被濺出的鐵水燙傷了左眼。鐵工廠的掌柜面對暈倒在地上的焦百順,罵了一句“廢材”就再也不聞不問了。工友們急匆匆把焦百順送到醫(yī)院,大家湊了50元金圓券的押金才看上病。
看病的大夫對焦百順說:“你的眼睛可以治好,但這點兒押金不夠!”無奈之下,拿不出錢的焦百順,只能回到了家里。一個月之后,33歲的焦百順左眼失明了。
解放后,是共產(chǎn)黨、新中國把他從苦海中救了出來,讓他當家做了主人,擔任了車間大型工段的工長。想到這些的焦百順,目光從圖紙上移到了周支書的臉上。
“請黨和人民放心,這么重要的活兒,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保證完成任務?!?/p>
“焦師傅,你放心!我馬上就把各班的大技工都招呼到一起,讓他們都聽你指揮,別的工作先放下,一切為制造國徽的活兒讓路?!敝苤牧伺慕拱夙樀募绨蛘f。
第一機器廠要造金屬國徽的消息傳遍了全廠,焦百順成了全廠上下最受矚目的人。為國家制造國徽的自豪感,感染著廠里的每一個人。一時間,鑄造車間的每個大技工都在周支書的心里過濾了一遍。由周支書點將的大技工,全部都到焦師傅面前報到了。焦百順像一位出征的指揮員戰(zhàn)前點將一樣,把每一個報到的大技工都打量了一番,臉上顯示了從未有過的自信,早已想好的幾句話脫口而出:
“咱們可都是周支書選出的精兵良將,國家把這么重的擔子交給咱們,說明啥?說明咱廠子在全國有名。這么大的沈陽,工廠多了,咱鐵西就有幾百家。為什么我們叫第一機器廠呢?第一,就要干第一重要的活兒。一句話,把活兒干好!為咱廠子增光添彩,為國爭氣。”
然而,困難和問題,擋在了國徽制造團隊前進的路上。
焦百順明白,國徽要求的材質是鋁合金,沒有化鋁罐,達不到鋁合金材質的要求。市場上沒有現(xiàn)成的化鋁罐,不能等,怎么辦?
焦百順一聲令下,帶領工友們奔向了廠里的廢鐵堆,找出能用的金屬邊角料,精心地造出了化鋁罐。
幾天后,自制的小爐子也在燒得通紅的爐膛里,拔起了藍色的火苗。一時間,砂沖子翻滾不停,掌爐的師傅看到溫度升到了最高的火候,向焦百順點了點頭。
焦百順看到鋁水到了火候,馬上組織工人試注了幾箱。
一小時過后,打開沙箱的幾個師傅頓時沒了笑容。
第一批鑄件廢了。
“是不是砂型的質量有問題呢?”焦百順陷入了沉思。
十幾個工友圍著鑄件一句話也沒有。焦百順說:“再倒幾火看看!”
第二批鑄件仍然與要求相差甚遠。
望著接連出現(xiàn)的廢品,工友們一時開始抓耳撓腮了,而此時的焦百順,仔細研究著鑄件上的裂紋。只見他也圍著鑄件轉了一圈又一圈之后,冒出了一句話。
“依我看,是鋁水溫度和配料上的問題!”
焦百順的話,顯然是點撥了工友們認真篩查的思路,重新制作模具、砂型,認真細致地查找問題,成了工友們自覺的行動。
問題終于找到了,原來是廠里的砂型質量不好,影響了鑄件的質量。
焦百順提出了擴大范圍選砂的要求,廠領導全力支持。
一次、十次、幾十次的選砂過后,內蒙古和大連的砂型達到了標準要求,有黏性的細砂與無黏性粗砂的結合,達到了理想的要求。
然而,剛剛要加速前行的步履,又面臨了一個岔路,讓焦百順不得不放慢了前行的速度。
“澆鑄可都是按工藝要求嚴格進行的,為什么澆鑄出的圖案出現(xiàn)了凹陷呢?”
“材料沒問題呀!百分之八的銅,百分之九十二的鋁。當然,銅的熔點和鋁的熔點不一樣,是熔點出了問題,還是火候掌握得不好呢?”焦百順和技術尖子裴慶江、朱鳳儀之間你來我往,互相發(fā)問。
一次次的發(fā)問,帶來了一次次的實驗論證。
“不就是沒有脫氧劑嗎?用木棒攪拌照樣可以達到脫氧的要求。測試鋁水溫度的儀器沒有,那就用肉眼觀察嘛!鋁水在不同熱度下的顏色總會發(fā)生變化的。”焦百順集合大家的謀略之后,開始了又一輪的試驗。
反復的試驗過后,理想的答案終于一點點讓大家露出了笑臉。
問題的癥結暴露出來了,由于鑄體面積增大的原因,銅鋁合一的液體流動的時間,在拉長的情況下變成了固態(tài),為此,冷卻后的液體出現(xiàn)了凹陷的狀態(tài)。
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在焦百順以往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中找到了。
“可以把液體的水口改成雙水口試試!”焦百順對試驗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局部澆水加速液體冷卻的時間考慮,哪地方最后冷卻,就讓它先冷卻,先變硬,這樣問題會解決的?!苯拱夙樚岢隽私鉀Q問題的新措施。
焦百順提出的新措施,讓國徽的制造達到了成功的標準。成功那一刻的場面,永遠進入了歷史的記憶。
已經(jīng)是下半夜兩點了,十幾個工友與焦百順一起蹲在地上看著砂箱,他們等待著焦百順打開砂箱的命令。
“打箱了!”
隨著焦師傅一聲令下,張師傅揭去箱圈,一股熱浪沖出了砂箱,躍上了天棚。焦師傅輕輕拂去國徽鑄件表面的砂子之后,白亮、水滑、清晰的線條出現(xiàn)了,特別是鼓鼓的麥稻穗就像真的一樣。這時候,只聽見焦百順大喊一聲。
“成功了,成功了!”
叫喊聲、歡呼聲,在車間回蕩著。這時候的焦百順脫下身上的布衫,包上國徽鑄件貼在胸口,快步向車間支部辦公室跑去。
跟隨焦百順的腳步走進車間辦公室的工友,笑容滿面地一遍遍地用自己的衣襟擦拭著國徽,邊擦邊議論著:
“這個最大的國徽一定能掛到天安門上的!”“我們在鑄件后面簽上名吧,毛主席還能看見呢!”
周支書的目光不時在國徽鑄件上和工友們的臉上移動著,當他的眼神與焦百順的目光交織到一起時,周支書伸出的大手與焦百順的大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就是憑著這樣的精氣神,焦百順帶領他的團隊,終于制造出了三種規(guī)格的67枚金屬國徽。
1951年4月,焦百順帶領的國徽制造團隊,提前20天完成了金屬國徽的制作任務。
1951年5月1日,在全國人民歡慶國際勞動節(jié)的那天,凝聚著沈陽工人階級的心血和智慧、飽含中國工人階級愛國深情的第一枚金屬國徽,懸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
聽到這一消息的沈陽第一機器廠,變成了沸騰的海洋。那一天,廠里鑼鼓喧天、彩旗飄飄。那一天的焦百順、周支書和鑄造車間的工友們一直把自豪的笑容掛在臉上。那一天,工廠的廣播站反復播放著一條消息——咱廠制造的金屬國徽掛在天安門上了!天安門上的國徽就是咱廠制造的!
自從國徽掛在天安門上的消息,傳到沈陽第一機器廠那天起,焦百順就在心里就種下一個愿望?!拔疫€要好好干工作,爭取當先進,到北京去見毛主席,去看一眼我們親手制造的國徽?!?/p>
1956年的4月,北京的街頭姹紫嫣紅。當選為全國機械工程系統(tǒng)先進生產(chǎn)者的焦百順,受到了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會議結束當天,他就興沖沖來到天安門廣場,走到金水橋邊,望著毛主席的畫像和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徽,一時間百感交集。
“國徽呀,又見到你了,你金黃的麥穗上有多少個麥粒,你那齒輪上有多少個齒牙,我都記得。我還要告訴你,我見到毛主席了,我還和毛主席一起合影了呢!”
2012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坐落在沈陽鐵西區(qū)的中國(沈陽)工業(y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了。
就在這一天,參觀的人群欣喜地看到,一枚金燦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擺放在博物館鐵西館的正廳,人們爭先恐后與國徽拍照。
原來,這枚國徽是博物館邀請曾經(jīng)參與過金屬國徽制造的沈陽第一機器廠的老工人吳嘉祜,指導有關部門按照掛在天安門上那枚金屬國徽的尺寸復制的。
也就是這一天,吳嘉祜回憶起制造金屬國徽歷程時,情不自禁地對參觀的人群說了這樣一段話:
“那時候,我負責制造金屬國徽的第二道工序——精加工拋光。雖然,我們不在一個車間,但我們都看得很清楚,鑄造車間每天都燈火通明啊!為了讓我們的金屬國徽閃閃發(fā)光,焦師傅還帶領我們制作了許多小工具呢!用鋼絲刷打磨毛坯表面,再用小刀把國徽圖案的細節(jié)雕刻出來,然后進行整體拋光。這樣的效果就是8個字——錚明瓦亮、金光閃閃!要知道,為了提前完成國徽的制作任務,我們可真是按焦師傅說的那樣,不分白天黑夜連軸轉,困了就睡在車間,餓了吃個窩頭咬一口咸菜呀!”
七十五年了,天安門上的國徽見證了我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斗歷程,也一定會見證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簡介:商國華,沈陽人,中共黨員。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沈陽市文史館研究員,鐵西區(qū)文聯(lián)名譽主席。1980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詩集《飛虹》《失衡》、長篇報告文學《鋼鐵作證》《國家砝碼》先后獲第四屆、五屆、七屆、十一屆遼寧文學獎;長篇小說《我們走在大路上》獲遼寧“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四屆遼寧曹雪芹長篇小說獎、優(yōu)秀獎。先后被授予“沈陽市勞動模范”“最美沈陽人”“沈陽市優(yōu)秀文藝家”“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遼寧最佳寫書人”和遼寧省總工會宣傳部授予的“遼寧省職工文學藝術家”“遼寧省職工文化專家”稱號。2024年,被中國作家協(xié)會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優(yōu)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