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解洮州味
不知哪位哲人說過,一個地方的美食,藏著一個地方的秘史。每到一個地方,我喜歡一個人走街串巷,鉆進各式小店尋覓美味,這也是探尋一座城市秘密的過程。很多人在游歷他鄉(xiāng)時會因為一道美食而與一座城市結緣,從而念念不忘,去而復還。這是美好的味覺體驗已經(jīng)從舌尖轉存到腦海中了,不僅僅是食欲的誘惑了。
因掛職幫扶,我從北京來到甘南的一座高原小城臨潭工作了兩年。我的生活圈主要在縣城,也就是城關鎮(zhèn),當?shù)厝私兴芭f城”,據(jù)說南北朝時期就已筑城,從如今街巷的分布依稀可見故城形跡。縣城主干道叫西大街,高矮不同的建筑沿街分布,擠在一起,其中有很多古樸的便民生活小店。很多城市高速發(fā)展,遺失了這樣的傳統(tǒng)厚重。我很慶幸,臨潭的城市味道還在。
我時常在這條一公里多長的西大街上,從南走到北,又從北走到南。有時候是飯后散步,買點生活用品。有時候是想看看有什么特色小吃,以及這煙火氣背后的風土人情。這條街不長,但建筑形勢豐富,其中有我很熟悉的“馬頭墻”,這是徽派建筑的典型風格,緣何出現(xiàn)在遙遠的高原呢?它恰恰揭示了臨潭關于江淮移民的一段獨特的歷史。明洪武年間,彼時的臨潭還叫洮州,因軍事防御需要,從江淮一帶遷移來大批軍士及家眷,久而久之,多民族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隴上江淮文化。其中各民族飲食習慣也隨之交融,逐漸發(fā)展成今天各民族都喜愛的一些洮州味道。
我第一次獨自尋覓美食,是在西大街北口的一排平房里,門頭電子屏上滾動播放三個字:釀皮子。直截了當,沒有店名,頗有風格。房前擺了一堆門板,這種老式的拼板門我只在一些古鎮(zhèn)見過。釀皮子是西北名吃,它是將面粉中的蛋白質浸泡過濾,將剩下的淀粉攪成糊狀,放入籠屜中蒸制成一張面皮。而過濾出來的蛋白質,則會蒸制成布滿氣孔的“面筋”。這真是一種智慧的創(chuàng)造。這是個夫妻小店,只見店主大娘揮起菜刀,在已經(jīng)略微塌陷的案板上咔咔剁幾下,一整張面皮變?yōu)闂l狀,攪拌加料后,抓一把面筋撒在其上,釀皮子就給端上桌了,還不忘細心地遞上一把筷子。利落,質樸,這是我對洮州餐飲人的第一印象。如今釀皮子已經(jīng)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也證明了釀皮子在當?shù)匾殉蔀榧页=?jīng)典美食,成為地方史的一部分。后來我時常忍不住去感受那一口清爽冰涼,才六元錢。有時路過也要看上一眼,但并不會刻意走進去。我終沒有遇上過店主人開張和打烊,但是可以想象,這一塊塊門板,拼拼卸卸已是數(shù)載春秋了。
麻辣燙是我從小到大都一直喜歡的吃食。似乎各地都有,遠到臨潭依然很盛行,這里也叫它“燙菜”,聽著更加簡約淳樸。在西大街南段,一個門臉很小的“食味坊”吸引了我,店名用油漆筆刷在一塊木板上。進門后有一組冰柜供客人選菜。小店布局狹長,挑好菜要走到盡頭交給店員下鍋,可水煮可煎炸。我一般水煮,但要撒滿辣椒,再放一點醋。這里沒有我們山西人愛吃的陳醋,只有本地的麩醋,酸度不夠,但也香甜。我走進小店一半為吃,一半為體驗。結賬時我禁不住和店員攀談起來,得知這個店開了有十多年了,兒子當掌柜的,端盤、收賬,幫廚的是婆婆和媳婦。小店不大,收入也不會富庶,但卻是供養(yǎng)一家人的營生,其實也供養(yǎng)著縣城居民的味蕾,很多上班族、家長帶孩子路過匆匆一吃,成為日常。我在這樣的小店吃飯非常舒適放松,有時會邊吃邊和家人打視頻聊天,人們也有說有笑,諞著閑話。我漸漸發(fā)現(xiàn),松弛感,是這個小城飯店的特質,令人喜歡的理由。
牛肉面是西北名吃,臨潭人也鐘愛牛肉面,縣城就有好幾家。一個酒后的清晨,我被本地朋友的電話轟炸吵醒,喊著去吃面,說吃了會一整天有精神。一進店里,人頭攢動,熱火朝天,取餐口后面身著統(tǒng)一服裝的年輕人在備餐,訓練有素。朋友很急促地招呼著催問:要“二細”還是?!牛肉面從細到粗,總共分“毛細、細滴、三細、二細、二柱子、韭葉、薄寬、寬滴、大寬”九個種類,對應的是“溫柔、熱情、開朗、穩(wěn)重、豪放……”等幾種“性格”,一般人都喜歡吃最“穩(wěn)重”的“二細”。吃時把面條高高挑起,落下,稍涼后一股腦“劃拉”下肚,很有一些西北漢子雄壯粗糲的豪氣。而提神作用何來?我想一是碳水帶來的能量,二是作為早餐吹響一天的號角。據(jù)說蘭州人不愛把它叫為牛肉拉面,會固執(zhí)地稱之為牛肉面,部分人還鐘愛它為“牛大”,這人和面之間隱藏了多么親切的情思。
另一個很提神的早餐就是牛雜湯。還是在西大街上,在我工作的統(tǒng)辦樓斜對面,有幢二層磚木構造的小樓,有些年頭了,粗粗的梁柱裸露在外,都有些傾斜了。這家牛雜店依然沒有店名,只掛牌道:牛雜割。清晨,小店玻璃門罩滿蒸汽,進去后一種肉香味撲鼻。店主是個不茍言笑但忙個不停的大哥。臨潭的清晨寒氣較重,一碗牛雜下肚,一股熱量升騰通體,迅速補充能量,所以極其受人們歡迎。很多次去州府合作或蘭州出差,清晨要出遠門時,司機師傅都會喊我喝一碗牛雜后再出發(fā)。一次,偶然得知一位詩人朋友,因為常年喝牛雜得了痛風,我便不再敢放肆地去喝了。與此同時,我還得知二十多年前,這里是個小客棧,著名作家鄒靜之受中國作協(xié)選派,來臨潭掛職幫扶時曾住過這里,他帶動了甘南的詩歌創(chuàng)作,至今余音繞梁,有一批詩人作家活躍在文學園地里,臨潭也成長為“文學之鄉(xiāng)”“詩詞之鄉(xiāng)”了。
獨自尋覓美食久了,我逐漸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本地人心目中的經(jīng)典名店,比如“家味道”。它隱藏在西大街中段一個胡同里,有古時酒館兒的特征,棕木色裝修,一個柜臺上方掛著一列寫滿菜名的木牌。與我同行的同事邊問我吃啥,邊如數(shù)家珍地熱情推薦,我饞得口水在口中打轉,一時做不出選擇,緊張地說“都嘗嘗吧!”同事哈哈一笑,有些錯愕:一斤涼拌牛肉、一碗面、一盤花生米……吃完雖然有些撐,但走時意猶未盡,心心念念那些還沒有點到的美食。據(jù)說這是三十年的老店了,正如店名“家味道”,口味純正含蓄,服務溫馨體貼,是臨潭人家鄉(xiāng)味道的代表。城市在變化,只有它始終安靜地守在這條巷子里,等候著尋找家的味道的人。
兩年時間,700多個日夜,縣城的北大街、南大街、東大街以及瓦彩街、二中巷子、后川、城中村的農(nóng)家樂等等,都留下了我與美食的回憶。這個高原小城的餐飲業(yè)除了這些美食,也有外來的川菜館、烤肉館、西餐館、火鍋店,現(xiàn)代化的大飯店,不斷豐富著百姓生活水平,但這些安然存在的傳統(tǒng)小店,彰顯著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
臨潭的鄉(xiāng)村也有很多美食。一日大早,我隨縣委宣傳部到比較偏遠的王旗鎮(zhèn)下鄉(xiāng)調(diào)研,到散會已經(jīng)中午了,饑餓難忍。王旗鎮(zhèn)在洮河邊上,海拔較縣城低,氣候也溫潤,出產(chǎn)洋芋(土豆)。吃午飯時,鎮(zhèn)上同事首先端來滿滿一盤蒸洋芋,皮兒都破了。在本地,爆皮開花說明這個洋芋蒸得成功。吃的時候要蘸上韭菜或者小蔥麻油調(diào)料,或者自行撒鹽,大家笑著說這叫賦予“靈魂”。我之前從來吞咽不下一個完整的蒸土豆,那天竟然吃了好幾個,出乎意料。這對我的美食觀又是一次顛覆。洋芋是鄉(xiāng)村極為普遍的食品,在艱苦的日子里,人們靠它維系生活。如今,人們在農(nóng)家樂吃著“開花的洋芋”,心里也樂開了花。
臨潭處在青藏高原上,藏族特色美食也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每個清晨,縣城周邊的牧民就把新鮮的窩奶子(酸奶)送到縣城的寄賣店,頗受百姓喜歡,很緊俏。同時還有酥油、糌粑??h城海拔2800多米,這些食品對緩解“高原病”有益,各民族朋友都喜愛,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朋友也時常托人捎帶。有一年春節(jié)前,我們?nèi)コ沁叺淖柯遴l(xiāng)日扎村慰問一位80多歲的老黨員,一家人熱情迎客。老黨員坐在炕上,招呼我也坐上去。只見他從一盆青稞炒面中抓起一把,拌著酥油,反復揉捏成糌粑,招呼大家品嘗。糌粑是個面團,吃起來飽腹感很強。歷史上卓洛鄉(xiāng)做生意的洮商很多??梢韵胂螅诟吆那嗖馗咴?,他們?yōu)榱饲笊?,遠赴他鄉(xiāng)貿(mào)易,糌粑既便于攜帶,又頂飽,里面的酥油、青稞在潛移默化中還有保養(yǎng)心肺的功效,成為他們的干糧。真是一個傳奇的食物!如不是身在高原,我很難體會這些高原特色食品的特質??磥硪坏烂朗骋彩请S著環(huán)境、生活應運而生的。千百年下來,美食不僅進入了人們的記憶,還進入了民族融合和地方發(fā)展的長河當中。
除了縣城,縣里還有一處全縣的“掌上明珠”、號稱“甘南之眼”的冶力關,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這是一處以美麗小鎮(zhèn)為中心,由高山、湖泊、森林、草原、峽谷等特殊地質景觀環(huán)繞的“大觀園”。因為旅游開發(fā),鎮(zhèn)區(qū)建設得很好,美食自然也不少。最值得一提的當屬“廟溝、池溝農(nóng)家樂一條街”,這是冶力關風景區(qū)的一個亮點,店名均為詞牌名:永遇樂、鳳凰臺、宴西園、滿庭芳……小巷里也有豆豆、鴻福、關街老院等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農(nóng)家樂。因為在縣里參與文旅工作,我經(jīng)常極力向外推廣這條文旅融合的美食街,同時它也是一條展現(xiàn)冶力關群眾創(chuàng)業(yè)精神、帶動群眾致富的美麗鄉(xiāng)村街。與縣城小店的傳統(tǒng)氣質不同,這里的店主無不有著激情和勇氣,他們還要懂得營銷、市場之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堃暉、秦嫚、宇鵬幾個年輕人,他們選擇留在家門口,在高原上、大山中奮斗著,我能感到他們的勤懇,也能感到他們總有一股新氣息。如果回歸主題,讓我總結冶力關美食,臘排、炒雞、冷水虹鱒魚等“鎮(zhèn)關三絕”,窩龍頭、鹿角菜、柳花菜、蕨菜等冶力關“野菜四寶”,都滋味悠長,值得一品。冶力關背枕高山、森林、草原,特色美食大多就地取材,是物盡其用,也是物超所值,帶動了不少群眾致富,只要勤勞吃苦,綠水青山就能變?yōu)榻鹕姐y山。
正餐之外,還有一款佐餐的茶飲極有特點,叫“刮蓋碗子”。在臨潭,每到一家餐廳落座,熱情的主人必會端上一碗蓋碗茶,也叫八寶茶,里面有茶葉、紅棗、桂圓、枸杞、果脯、冰糖等,成份尋常,但喝法不尋常:屋外寒風呼嘯,屋內(nèi)親朋好友圍坐,諞著閑話,飲者捏著蓋子不斷滑刮,不緊不慢地清理著漂浮的茶葉。然后單手持碗,趁滾燙時喝上一口,再慢慢喝盡,續(xù)杯,再刮,蓋子刮得輕輕喧響。天近黃昏,茶喝飽了,人和茶共同揉進了時光里,刮出一種人生的況味。我剛到臨潭時,看當?shù)厝丝偸禽p易做到掌控這套器具,而自己兩手卻顫顫巍巍,后來入鄉(xiāng)隨俗,硬是學會了“刮蓋碗子”,可以自如地和大家一起喝茶,心里美美的。臨潭地處唐蕃古道沿線,“茶馬互市”繁盛,明朝達到頂峰,設有官方機構洮州茶馬司??梢詴诚耄萑孙嫴枰呀?jīng)延續(xù)千年。西北雖不產(chǎn)茶,但西北各民族朋友摯愛著“刮蓋碗子”。這蓋碗茶,是千百年民族交融而產(chǎn)生的好味道。
臨潭還有一種露天的聚餐形式叫“浪山”,一群人在草原上扎帳篷、起篝火、烤肉、煮肉、揪面片。有時再喝一點青稞酒,形式也非常獨特,端著盤子,上面放三只酒杯,你敬我,我敬你,歡歌笑語,翩翩起舞。這是黃河上游少數(shù)民族朋友常見的節(jié)日慶祝和團聚方式,歷史悠久,是歡樂融合的寫照。當?shù)赜小叭豁斿仭钡恼f法,來形容各民族團結一家親,據(jù)說就來源于用三塊大石頭支著大鍋“浪山”的傳統(tǒng)。經(jīng)歷一次“浪山”,你就會永遠難忘,因為它不僅僅是美食的記憶,更是一種在天地之間縱情的生命體驗。此外還有麥子飯、甜醅子、麥索、扁食,以及天津掛職大夫徐大姐給大家做的煎餅果子,過完年,各地“掛友”們從各自家鄉(xiāng)帶來的特產(chǎn),雖然不是本地美食,但從天南海北匯聚在這高原小城,又蘊藏了一種這些“洮州來客”并肩奮斗、同甘共苦的味道。
如今離開臨潭一年多了,北京冬意漸濃,我又想起在窗外皚雪茫茫中,人們熱熱乎乎地喝牛雜湯、麥子飯、吃火鍋的場景。我很懷念臨潭那座高原小城,懷念那里的朋友,也很懷念洮州味道,它不僅連接著人們的味蕾,也連接著人和人的心,連接著這片土地上的山川草木,文化源流,連接著我和這塊高寒大地割舍不掉的時光記憶。
記憶中的洮州味道中有泥土、芳草、溫情、不屈、夢想,成為我生命的滋養(yǎng)。每一個品味過洮州味道的來客,每一個和我共度洮州時光的朋友,都可以理解個中的獨特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