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朗:也是旱香瓜
黃永玉為《羊舍的夜晚》所作的木刻插圖
汪曾祺《羊舍一夕》手稿
汪曾祺生前身后出版的幾百種作品集中,這本小書算是比較獨特的。書中只收錄了老頭兒兩篇作品的手稿和三篇小說的匯校本。手稿一篇是1961年11月25日寫成的《羊舍一夕》,另一篇是1980年1月24日改完的《寂寞和溫暖》第三稿。沒啥看頭。也還有點看頭。
沒啥看頭,是說內(nèi)容太單薄。隨便翻翻,個把鐘頭也就翻到頭了。再想看點別的,沒了。有點看頭,是說除了讀文章,還能從手稿中悟出點道道,值得花點功夫。
老頭兒作品的手稿,留存不多,毛筆寫的手稿,更是少之又少。而《羊舍一夕》,就是這少之又少中的一篇,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篇。此次《羊舍一夕》手稿能夠出版,要感謝陳曉維先生從拍賣會上拍得此物,并愿意公之于世。
這篇小說是汪曾祺在張家口沙嶺子寫成的。這是1949年之后他寫的第一篇小說,也算是標志性作品。當年汪曾祺去沙嶺子,可不是什么體驗生活,是正兒八經(jīng)的勞動改造,必須定時定點完成各種農(nóng)活,還要時不時提交思想改造匯報,里里外外累得很。像扛麻袋、刨凍糞之類的臟活累活,他都干過。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這個汪曾祺居然還要寫小說,還要用毛筆。真是不可救藥。
爸爸1958年下放勞動時,我剛上小學。我還記得,他在來信里常說的一件事就是要東西,要稿紙,要毛筆。毛筆還指定要一種雞狼毫,說是適合寫小字。當時市場供應緊張,雞狼毫只有大文具店才偶爾有售。于是逢到星期天,媽媽便都會帶著我們幾個跑到西單把角兒的文華文具店轉(zhuǎn)轉(zhuǎn),遇到雞狼毫,趕緊買幾支,上郵局寄走。當時我們住在宣武門附近,去趟西單,走路十幾分鐘就到了,不算事。由此觀之,汪曾祺能用毛筆寫成《羊舍一夕》,本人也“與有榮焉”,雖然只是買過幾次雞狼毫。
《羊舍一夕》寫成的時間,正是“三年困難”時期,汪曾祺的身份又是摘帽右派,剛剛結(jié)束勞動改造。然而小說卻充盈著樂觀向上的氣氛,看不到悲觀頹喪的情緒。這是他當時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嗎?應該是。從手稿中能夠看出,他寫作時十分放松,用筆很少猶豫,大段涂抹反復修改的地方也不多。這說明他在動筆時,對小說的基調(diào)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把握,并不是臨時抱佛腳,走到哪兒算哪兒。看一篇文學作品的手稿,比起看鉛印書籍,會給人更豐富的感受,因為筆跡中蘊含了更多的作者信息。
老頭兒寫過一篇散文《隨遇而安》,詳細回憶了當年下放勞動的生活??跉庖餐ζ胶?。他居然說當過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不然他的一生就更平淡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和《羊舍一夕》對照看看。這些作品折射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張,即“美化生活”。用他的原話,就是“人間送小溫”。美化生活不是倒轉(zhuǎn)乾坤,指鹿為馬,不是滿嘴跑火車,而是在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狀態(tài)中發(fā)掘美好的東西,將其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同時輕輕說一聲:“活著多好啊?!崩项^兒作品至今有不少人喜歡,與他的“人間送小溫”有很大關系。
這本書收錄的《寂寞和溫暖》第三稿手稿,應該算是“買一送一”,白饒的。當時商量出版《羊舍一夕》的手稿,征求我們的意見。這是人家拍下的物件,我們當然不能有什么意見。只是覺得單出一篇《羊舍一夕》有點單薄,正好手頭有一篇《寂寞和溫暖》的手稿,便拿了出來,增加點分量。說來也巧,這篇小說也是寫老頭兒在張家口那段生活的,盡管文章中主角改了名字,換了性別,但不少事情都是他經(jīng)歷的。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盡管是買一送一,這篇手稿也還有些值得說說的地方?!都拍蜏嘏返谌?,從來沒有發(fā)表過?,F(xiàn)在讀者能夠看到的《寂寞和溫暖》,已經(jīng)是第六稿了。一篇小說寫了六遍,這在汪曾祺幾十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僅有的一次。若是將這篇手稿和最終發(fā)表的成品放在一起翻翻,多少能看出汪曾祺家庭地位之低下與文學主張之固執(zhí)。這篇小說是家里人建議老頭兒寫的。當時反右題材十分熱門,有過這一際遇的作家,不少人將自己的經(jīng)歷敷衍成篇,見諸刊物,甚得好評。于是我們攛掇老頭兒也寫上一篇,套用時下的流行用語,就是“蹭蹭熱點”。他倒是沒有拒絕。可是小說寫好后大家一看,完全不是那個調(diào)調(diào)。人家打成右派后都是天崩地陷死去活來,他倒好,基本是波瀾不驚,最多增添了幾分寂寞,還有不少好心人給予關照。這哪行?必須改。一遍不行再來一遍。就這樣,老頭兒皺著眉頭把這篇小說重寫了六遍,結(jié)果還是那個溫情脈脈的調(diào)子,始終不會“賣慘”,或是不屑。就連題目也從“寂寞”變成了“寂寞和溫暖”。改來改去,最后弄得大家都很疲倦,只好由他去,溫暖就溫暖吧。
《寂寞和溫暖》的六稿,都是從頭到尾重新寫過的,因此中間的幾篇手稿才能留下來。我以前覺得這些改稿的基調(diào)沒有變,文字改動好像也不多。但是負責整理、匯校文本的李建新先生卻說并非如此。他原來想將第三稿和發(fā)表的第六稿中的文字差異做些校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改動甚多,弄不來??磥硗粼鞅M管在文學主張上十分固執(zhí),絕不趨時,但是對于文字的表達,還是力求精準,不吝修正的。若有人愿意將這部手稿與最后的刊發(fā)稿做一番比較,也許能看出老頭兒寫作時遣詞用句的深層考慮。順便說一句,建新對老頭兒文章的不同版本多有研究,還發(fā)現(xiàn)過不少疏漏錯訛,堪稱專家。由他負責這本書的匯校事宜,讓人放心。
這本書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經(jīng)黃永玉先生同意,將他當年為汪曾祺出版的一本少兒讀物《羊舍的夜晚》所作的木刻插圖收入書中。這在老頭兒作品集中也是不多見的。這些年好像只有《羊舍的夜晚》羊皮書出版時,曾將黃先生的這些木刻作品照原樣收入其中。那本羊皮書是純粹的收藏品,價格不菲,一般人很難見到。
《羊舍的夜晚》的書名原本就是“羊舍一夕”,收入了汪曾祺所寫的與張家口有關的三篇文章。編輯覺得“一夕”一詞小孩子可能不太懂,才改成了現(xiàn)在的名字。其中的插圖是老頭兒建議找黃永玉刻的。前些年到黃叔叔家閑聊,他還回憶說,老頭兒在張家口下放勞動時還寫信要他買毛筆和顏料,他都照辦了。這個汪曾祺倒是不見外,要知道黃永玉當年日子過得也是緊巴巴的,經(jīng)常要在晚上刻木刻掙點外快度日。一幅木刻的稿費只有五元錢。這是他親口說的。
黃叔叔如今也不在了。他的木刻和汪曾祺的手稿眼下出現(xiàn)在同一本書中,也算是兩人幾十年情誼的一個見證吧。
老頭兒在《豆腐》一文引用過一句歇后語:旱香瓜——另一個味兒,以此形容松花蛋拌豆腐的獨特風格。這句話用來描述這本書的特色,也挺合適。時下,不少人閱讀老頭兒作品到了相當高的段位,那種大路貨的選本和雞湯式的書名已經(jīng)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希望看到不一樣的“硬貨”,品嘗更豐富的滋味。對于這類讀者來說,翻翻這本手稿集會是不錯的選擇。除了閱讀文章內(nèi)容,還可了解一下汪曾祺盛年時的書法,揣摩揣摩該人運筆行文時的心態(tài),順便做些文本對比、寫作背景研究,感受可能會更加多樣,更堪回味。
不知讀者是否認可。
2024年12月1日
(《羊舍一夕:汪曾祺手稿兩種(影印本)》,金城出版社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