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山花》2024年第12期 | 張揚:春水謠
來源:《山花》2024年第12期 | 張揚  2024年12月30日09:33

張揚,安徽樅陽人,現(xiàn)居合肥,筆名羊咬魚,中國作協(xié)會員,安徽文學(xué)藝術(shù)院第七屆簽約作家,魯迅文學(xué)院第四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xué)員,出版散文集《紙書》《抱琴》等數(shù)部。

過了冬至,白日漸長,村莊、坡地、河流變得亮堂了,如抹了透明的油彩。入春后,雨水淅淅瀝瀝,屋檐下滴滴答答,天地間籠起煙云。河塘蓄了新水,一群鵝鴨浮于水面,嘎嘎叫喚著,也有的將頭扎入水中,待伸出透氣時,忽地撐開翅膀,撲閃幾下,晶亮亮的水珠隨之飛濺而出。田畦菜地里,冒出簇簇嫩綠的鵝腸草、小雞草,也長著車前子、馬齒莧、薺菜。草葉間潮潤潤的,從中滲出銀鏈般的細水。它們匯成涓涓細流,順著長長的溝渠潺潺而淌,進入陳堰河后,并不停歇,而是奔向了更為廣大的白蕩湖以及浩浩蕩蕩的長江。于是,在春天里,鄉(xiāng)野交響著不息的水聲,泠泠淙淙,嘩嘩啦啦,天然成曲。

初春,匆匆回鄉(xiāng)。風(fēng)仍然清冷,從人的脖頸上滑過,讓人不由得縮了縮身子。一腳踩在地上,腳底傳來綿軟感。往南往北,朝東朝西,四下寂然。曾經(jīng)人來人往,此刻陽光與風(fēng)似是而非,田間地頭也無頑童拔草、追蝶。鼻端繚繞著縷縷花香與絲絲土腥氣,心底涌動著難以言明的情緒。

舊屋前,一池清水溫潤如玉,散發(fā)著明亮的光澤。春風(fēng)送回了一只只嬌小的燕子。高飛時,它快如閃電,天幕好似被劃開,瞬間又合上。

“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燕子裹著一股新風(fēng),俯沖入門,在堂心繞飛幾圈,便停在屋梁上歇息?!把嘧右獊碜龈C了!”大人、小孩的臉上都露出歡笑。一朵春泥銜在它的嘴上,繽紛春意從天上落到尋常人家。

燕子銜來的春泥,藏著葉脈花魂,也融有草灰蟲身。緊貼大地的春泥,以柔軟之身滋養(yǎng)萬物?;ㄩ_花謝,葉榮葉枯,回環(huán)反復(fù)中又是一年,新草破土了,蟲聲嘈嘈雜雜。

燕子到家筑巢,向來被鄉(xiāng)人視為吉兆。人們將燕子看作家庭的一員,稱之為家燕。燕子頻繁銜泥飛入,瓦屋下的一家人說話都不敢高聲大氣?!白鑫葑龅酶哂指?,不要斧頭不要刀”,鄉(xiāng)間流傳的這則謎語,便以燕子做窩為謎底。差不多一個月時間,燕子才將窩做成。又過半個月左右,一窩小燕子從窩中伸頭,嗷嗷待哺。屋里,整天嘰嘰喳喳。

天氣轉(zhuǎn)冷前,家燕成群飛去,留下梁上的空巢。燕子與麻雀都寄人屋下,麻雀是鉆縫做窩,燕子則是光明正大,有所選擇地筑巢。從土坯屋到磚瓦房,再到鋼筋混凝土筑成的樓群,人的居所翻新不停,燕子處變而未亂。城中高樓摩天,也有燕子飛入做窩。

燕子食得人間煙火,又保持著與人的距離。高高飛行是它的常態(tài),連覓食也在空中完成,只除停下來尋找水源,或者在夜間入眠。皖西山中,有條名叫燕子河的大峽谷,連續(xù)幾年春天,我與友人進出其間,原以為可以遇見群燕,一直未能如愿。有一年,在云南建水燕子洞,觀看當(dāng)?shù)厝嗽谒氖赘叩亩错斞菔静裳喔C,心里緊張,手心都出了把汗。每年三月,那里會舉行迎燕儀式,百萬只大白腰雨燕御風(fēng)而行,呼啦啦返鄉(xiāng),觀者無不動容。

“那些玄鳥或者青鳥,它們在有和無的那條界限上盤旋,一年一度,去而復(fù)返,它們棲息在最高處,在那些城樓錯綜復(fù)雜的斗拱中筑巢,它們?nèi)缂椘崎_藍天,掙脫沉重的有,向空無而去。這些鳥,直到1870年才獲得來自人類的命名,它們叫北京雨燕。”在某個文學(xué)之夜的現(xiàn)場,《北京雨燕以及行者》的作者以一種朗誦的腔調(diào)講述北京雨燕。隔著屏幕聆聽,我的心神為之一凜。作者形容某一類人心事浩茫,如北京雨燕一樣,以天空與大地為尺度,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一生的根性和天命。

北京雨燕、建水的大白腰雨燕皆因時往返,對飛翔于故里上空的燕子,我無從知道它旅行的軌跡。飛來飛去的燕群中,究竟哪只是舊燕,哪只才是新燕?人生若飛燕也好,去了又回;人生難如飛燕,離開故土,便無法再見舊時月色。年屆八旬的賀知章返鄉(xiāng),遇到的兒童與他互相不識,唯有一湖春波依然。千年前如是,千年后如是,再過千余年,依然如此嗎?

蘇軾途經(jīng)鎮(zhèn)江金山寺,思鄉(xiāng)情切,借由對奇幻夜景的描寫,曲筆吐露歸隱不得的心聲。他鄉(xiāng)也是故鄉(xiāng),歐陽修選定任職過的潁州作為終老之地,赴任亳州途中請求暫居潁州兩月左右。桐城人張英因老邁而致仕,執(zhí)意回到故里,隱居龍眠山雙溪之畔,過起粗茶淡飯的清簡生活。故園之情,塵世中的人實難超脫。有人說,過度向往逃離的人,遲早只能逃到夢里去。一群少年心心念念要離開塵土沾腳的鄉(xiāng)村,去往市聲喧囂的城里。到外地讀書、打工,結(jié)婚、生子,負重而行,每個人都形同揮舞著柴刀,砍伐著山道上叢生的荊棘與雜木。年老了,他們當(dāng)中誰會選擇歸鄉(xiāng),直至如落葉一樣化作春泥?

老屋門前屋后,曾經(jīng)雜花生樹。桃樹、女貞、椿樹、槐樹、柿樹、樟樹、泡桐樹默默生長,金銀花、雞冠花、美人蕉因時綻放。

一株桃樹開了花,明燦燦的,如著了紅妝的少女;成片桃樹若開了花,便艷若紅云。桃樹及樹的周邊均增了喜氣與亮色,它們無形而有形,讓人愉悅。所謂心花怒放,不過如此。

人在少年時,春種一棵樹,宛如寫下一行詩。少年種樹萌動的是歡喜心。種樹之舉,見出純真少年氣,少年氣也是赤子氣。少時種桃樹,不單單歡喜,也滿懷好奇、期待。桃樹三四年后花開有果,少年從此年年望春風(fēng),每一季的春風(fēng)里,日日看桃樹,如對至親。

桃樹易栽易活。那年早春,年少的我走在起伏的山崗坡地上,見到一株野生的桃樹苗,雀躍不已,輕手輕腳地拿鏟刀將它連根帶土挖出,放在提籃里,到家后,在門前找了空隙地,挖一個小而不規(guī)則的土坑,將桃樹苗放入,培土、澆水,心中充滿神圣感、期待感,早早晚晚看它護它,若是泥土稍顯干硬,便拿水瓢舀水澆濕。桃樹逐漸長高、分枝,幾年后開始長出花苞,繼而冒著料峭春寒,爭得幾絲春色,待掛果累累,摘了桃子,分送給左鄰右舍。那時村里人多樹多,整日雞鳴狗吠。

桃子是尋常果物,因了它,鄰里之間蕩漾著歡快的情緒。桃樹多凝有琥珀色桃油,易招蟲噬,讓人又愛又恨。后來才知,那就是頗有營養(yǎng)價值的桃膠。桃膠薏米羹,是當(dāng)下的一款養(yǎng)生食品。桃膠也就是桃油,還有個好聽名字,名曰桃花淚。最先將桃油稱為桃花淚的人,應(yīng)有一顆又歡喜又憂郁的詩心。前幾年,路過專門出售手串的店鋪,看到玻璃柜中擺放的桃木手串,想起少時移栽桃樹的經(jīng)歷,就挑了一件桃木手串。隨身數(shù)年,幾經(jīng)摩挲,桃木手串也生出了包漿。

桃樹旁的一灣溪水,在春夜里漲滿了。風(fēng)雨潛入夜,桃花落了一地。次日一早起來,少年癡癡望向沾了春泥的桃花瓣,心上落了重重的嘆息。無可奈何,無可奈何。桃花隨水而流,是動中有靜的畫面,清麗而惹人傷感。若是水里有鱖魚,鱖魚或許會破水而出,與漂浮的一片片桃花嬉戲??上匆娺^鱖魚在江面追逐桃花的景象,也未遇到鱖魚現(xiàn)身于故里的河塘溝渠。

暮春之際,張志和得知顏真卿就任湖州刺史,欣欣然駕舟前往,與顏唱和時,即興寫下了《漁歌子》一詞。去歲到皖南,路經(jīng)祁門城郊,有人手指一片空地和矗立的建筑,說張志和就是在此處歸隱。頭頂藍天白日,眼前俱是新景,哪里還有詩人遺跡啊。至于徽州名菜臭鱖魚,我在皖南吃過幾次,這道盤中魚若撒上新鮮的桃花瓣,可謂清奇出塵。

三姑桃花可能至今未吃過鱖魚。她從小就喜歡桃花,嫁出村子后,回到娘家,還要為門前的桃花剪枝、培土。桃花有姊妹四人,都取了花朵的名字。少時的我跟在她后面喊:“桃花!桃花!”桃花并未責(zé)怪我的不懂事,只是回頭笑了笑。她排行老三,找了婆家后,我就按大人的要求改口了,稱呼她三姑。幾個姑姑和堂姐們,在一次次響起的鞭炮聲中出嫁了。村中少了人丁,又添了外來戶。少不更事的我,又歡喜又難過。

多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三姑桃花的電話。言語間,她顯得焦急無比。不久,她抱著孩子,與丈夫一起坐車來了,找上我的家門。那是我買的一處二手房,廳室都不大,桃花和她丈夫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局促不安。他們要去看的醫(yī)生,我已托人提前咨詢了。說了會話,他們就抱著孩子趕往醫(yī)院。很快,他們就知道了醫(yī)院會診的結(jié)果。夫妻倆仍不死心,說還想去外地求醫(yī)。之后,他們沒再找我。又過了些年,我從一個親戚處聽聞了不幸的消息,那個腦部有疾的孩子夭折了,也不知桃花夫婦是否新生了一胎。

人至中年,偶爾回鄉(xiāng),長輩與同輩中的親人舊友不乏兩鬢染霜者,甚至有的早已化為一抔塵土。這些年,我回老家的次數(shù)愈發(fā)少了,心里生出怯意,怕見鄉(xiāng)村舊物,也感觸故人遠離、零落。少時栽下的桃樹,若是存活到現(xiàn)在,樹齡也有三十余年了。一度起意,想在舊址上新栽一棵桃樹,念及無人照料它,便又打消了念頭。

天氣乍暖還寒。田畈中,油菜花燦若金葉簪子,像要爭得頭籌。紅花草也不示弱,綿延如云霞。紅花草也叫紫云英,這名字高雅而虛空。其嫩莖采下清炒可食,鄉(xiāng)間多將它作肥料或豬食。長有紅花草的田里,積了雨水,便會蠕動著粒粒田螺,甚至潛藏著鯽魚、泥鰍,人赤腳走入其中,微妙而不可言。紅云水汽氤氳,耳旁蜜蜂嗡嗡,腳底癢絲絲麻酥酥,整個人被暖烘烘的氣息包裹著,那是鄉(xiāng)間勃發(fā)的地氣。

在中國語文中,一株株柳樹接通著綿延的古風(fēng)詩韻。從遙遠的天山腳下,到濕潤的長江兩岸,柳樹處處可見。

陳堰河邊,年年柳色青青。村中的男孩女童貪玩,哪怕天色已晚,仍在河畔草地嬉鬧?;毩?,兩小無猜,他們并不懂得詩文濡染的柳樹多么古樸、倔強,也不大明白春風(fēng)裁剪出的滿樹詩意,只是迎著和暖的春風(fēng),折下爆青的柳枝,將柳枝盤成一個個圓圈套在頭上。陽光下,整個春天如在人的頭頂上晃動。從少年到老年,他們要是一直這樣就好了,在每一個春天都身著春服,沐浴于河流,臨風(fēng)于高臺,歡歡喜喜“詠而歸”。

大人們操心的,更多是農(nóng)事。春光如烤山芋,透著一股清香。叔爹搬出涂過桐油的犁、耙、耖。陳堰河旁,有叔爹家的一塊田,早早就被他馭牛駕犁翻開了。我跟在叔爹身后,一蹦一跳,拎著的一只提桶晃晃蕩蕩。叔爹洗凈了手,從陳堰河畔的柳樹上折了一束新枝,放入汲了春水的提桶里。提桶被他擱到扁平的木耙上,柳枝的新綠慢慢染遍一爿水田。水牛拉著木耙緩緩前行,叔爹兩腳分開站在木耙上,不時揮動鞭子,作勢落下去,鞭子貼近牛身時卻頓住了,又高高揚起,這樣反復(fù)多次,嘴里發(fā)出時高時低的喝聲:“去、去!”其內(nèi)容很是單一,人也顯得漫不經(jīng)心,水牛聽得懂似的,不敢躺倒耍賴。這一天勞作時,叔爹聽到田畈中孩子的尖叫聲,趕緊喝停了水牛,循聲望去,原來是鄰家孩子在大呼小叫。他在田間玩耍時,腿上竟無聲無息地趴了一只大螞蟥。叔爹快步走過去,用手使勁地拍他的腿,連拍數(shù)下,吸了血的螞蟥才掉到地上,他就拿嘴里叼著的煙頭燙了一下,螞蟥疼得蜷縮了,那孩子邊抹淚邊笑出了聲。陳堰河一帶,不僅潛藏著勺子般大小的螞蟥,還出沒著兔子、水蜘蛛、水蛇、黃鼠狼、老鼠。老鼠打洞,偷食糧食,讓叔爹大為惱火。他將幾個老鼠夾子放在田埂四周,幾天過去了,都不見捕獲。

經(jīng)由叔爹反復(fù)耕耘,水田平整得如一塊鏡面,折射出銀白色的亮光,藍天白云落在水田中,仿佛大地呼應(yīng)了天空,天空濃縮于一片水田。白鷺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弧線,仙子一般落下來。它的一只腳釘在水田中,另一只腳收攏著。田埂上,滿身漆黑的八哥啄食著草籽,時不時左看右看。

那年冬日,接到親戚報信,便與母親一起回鄉(xiāng)奔喪。叔爹八十八歲離世,是族中的一位長壽者。此后,再無人像他那樣馭牛耙田。在這個祖祖輩輩以農(nóng)耕為業(yè)的村莊,出現(xiàn)的最大變化,不是房屋的翻新,而是耙田機代替了老邁的水牛與銹跡斑斑的木耙。回鄉(xiāng)期間,我下意識地走到叔爹耕作過的那片水田,站在田埂上久久難以回神。寒風(fēng)帶著尖厲之氣,從身旁呼嘯而過。那一刻,整個人如同穿過了時空通道,沉醉在多年前的明媚春天,眼見的是一人一耙一田,一束柳枝舞起一縷清風(fēng)。

一塊塊水田被平整后,只待人們育苗、插秧了。農(nóng)歷三月三前后,鄉(xiāng)間的人照例起早,家家將浸泡發(fā)芽的稻種撒向了水田。田畈中傳來說笑聲,間或有咳嗽聲、叫喊聲,還有人哼唱了起來,大概可以歸為民歌的一種。

被淘汰或剩余的芽稻經(jīng)晾曬、碾碎,拿篩子篩去稻糠,留下米粉,和以清水,揉成面團,再用手拽成一個個疙瘩,再拍扁,拿勺子搲一點餡料放在上面,摶起來,輕壓成扁圓狀,這便是故里的芽稻粑,是米粑中的一種。米粑也叫米粉粑。做米粑,常用糯米與秈米摻和在一起,磨成粉即可做成。粑,屬于治愈系的家常食物,纏繞著一份鄉(xiāng)愁。

“三月三,做米粑”,是鄉(xiāng)間延續(xù)了多年的習(xí)俗。米粑可以有餡,也可做成無餡的。芽稻粑素的有咸菜餡、芝麻餡,也有純瘦肉餡的,但多是葷素搭配的復(fù)合型,類似將千張絲、菜葉與煉成油渣的豬肉皮混成一體,剁成的碎料。

做芽稻粑的那天,母親總是起個大早。土灶上香氣郁郁,灶下火星跳躍,燒鍋的人臉龐映得紅亮亮的,如醉酒一般。她一邊摶著米粉,一邊拿著勺子裹入餡料,芽稻粑一個個隨之成形。之后將它們鋪在竹篾盤中,待澆了一層油的鐵鍋滾熱了,再將芽稻粑挨個貼在鍋中,從鍋底往上,一圈一圈地貼,直到接近鍋沿處。灶下燒的是木柴,近乎文火,鍋中“滋滋”冒著油煙,粑的香氣溢出了廚房。母親用鍋鏟子給芽稻粑翻身,直到兩面都烤出金黃色,軟硬適中,就可以出鍋了。饞貓如我,便迫不及待拿筷子夾起一個芽稻粑,咬一口,“噓、噓”地吹著氣,一股清甜味道由舌尖鉆到心尖。那時各家農(nóng)活繁重,勞力早上吃了米粑,外出干活就會經(jīng)餓一些。

我的母親年已七旬,偶爾她會和一團買自超市的米粉,就著液化氣灶做粑。吃穿用度非往日可比,她卻想念舊屋的廚房,那間簡陋的廚房曾為她所掌管。物資匱乏的年代,不只是她,村中的家庭主婦都竭盡所能,給家中老小做點可口的食物。居于城中多年,母親時常感嘆自己的手藝不頂用了,不明白做怎樣的菜才合年輕人的胃口。

暖烘烘的中午,村子里安然無聲。一株柿子樹沉寂著,兩棵相鄰的榆樹沉寂著,一排楓楊樹沉寂著,一片竹林沉寂著。樹底下,零散地臥著幾只土雞。它們大概吃飽了,這會正打著盹。

燕子高翔于天,雞僅生養(yǎng)于地面,并且,與犬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構(gòu)成鄉(xiāng)村中特有的生活景象。譬如雞飛狗叫、雞犬不寧、雞零狗碎,類似成語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不安的氛圍、一些雜亂無序的狀態(tài)。由冬及春,狗常沒來由地朝著天空狂叫,每一聲都顯得空洞無物。這時老母雞顧不上應(yīng)和犬吠,它已經(jīng)抱窩了。

夜間,屋里燈火昏黃,大人、小孩守在老母雞抱窩的稻籮旁,一聲不吭。從老母雞剛抱窩時計起,歷經(jīng)二十余天,種蛋終于被孵出了新的生命。小雞全部孵出后,稻籮換成了竹編的雞罩,雞罩鋪有干稻草、舊棉絮,四周還用破襖子圍蓋,以免它們感染春寒。小雞吃食以稻米為主,輔以切碎的菜葉。起初,它們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屋內(nèi),過些時日,便可隨老母雞外出覓食、歷練,渴了便就著水凼喝水,碰到霸氣的大白鵝便快速避讓,遇見自娛自樂的群鴨、到處轉(zhuǎn)悠的黑狗就要鎮(zhèn)定些。各家的雞都是散養(yǎng)的,偶有一家的雞吃了另一家菜地里的菜葉豆苗,難免會引起菜地主人的不快。彼此通了氣,也就不傷和氣了。

當(dāng)初用以孵化的種蛋,一部分來自農(nóng)家平時的積蓄,也有買自鄰家和農(nóng)貿(mào)市場的。這決定了老母雞與小雞之間關(guān)系復(fù)雜,有些有親緣,有些無瓜無葛。小雞翅膀未硬時,就離開了老母雞。這種分離悄無聲息,讓人渾然無覺。小雞與老母雞仍然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同一個雞寨里,卻已平起平坐了,彼此似曾相識,又顯出陌生,甚至為一點食物而爭搶。

養(yǎng)雞最怕雞瘟。以往,對待染了雞瘟的雞,家家戶戶覺得棄之可惜,做菜一時又吃不完,十分犯難。若是無病無災(zāi),日日見長而又出挑的小公雞,將會面臨一次生死劫。農(nóng)歷七月半,按傳統(tǒng)風(fēng)俗,鄉(xiāng)間人家會準備三葷三素,葷菜得有雞、魚和豬肉,全用白碗盛裝,謂之做碗。用以祭祀的雞,便是長了七個月左右的筍雞,它的毛色才見黃澤,雞冠初成。宰殺筍雞時,大人嘴里念念有詞:“小雞小雞你別怪,你是陽間一碗菜。”眼看筍雞被宰,少年怏怏不樂,直到吃上香嫩的雞塊,之前的難受情緒就消失得一干二凈了。離開故里后,我已不吃雞肉多年,與雞為伴的鄉(xiāng)居生活,倒在腦中時有閃現(xiàn)。

河流是鄉(xiāng)村的一首長詩。組成長詩意象的,包括或聚或散的魚群、瘋長的水草以及依傍河岸的垂柳、烏桕、楓楊、栗樹、榆樹、棠梨。一團小烏魚聚攏在青翠的菖蒲叢中,水蛇妖里妖氣地扭著長腰游至河對岸,陳堰河的春天,隱現(xiàn)著幽靜、詭秘的氣氛。

陳堰河是白蕩湖的一根毛細血管。很多年前,長江發(fā)大水,白蕩湖白茫茫一片,陳堰河的水排泄不了,還被江水倒灌。少年日日驚懼,比大人還擔(dān)心房屋遭殃。好在大水慢慢退卻了,只是余下一片狼藉。而后水利大修,陳堰河少了洪澇,甚至有湖魚、江魚溯流而來。

風(fēng)平浪靜的日子,陳堰河里魚蝦成群。有的魚性子急,有的慢吞吞,有的孤傲不群。鄉(xiāng)人與陳堰河相鄰,熟悉了水性,也摸透了魚的習(xí)性。逢遇旱季,沿岸村民都要從陳堰河抽水,用以灌溉禾苗。河水一旦變淺,人們便下河逮魚,場面喧鬧如集市。會摸魚的人,憑的是經(jīng)驗、手感。鳊魚、白鰷脫離了水,很快就會翻白眼;潑頭、鯉魚一貫勁大,即使在泥水中也是橫沖直撞;烏魚會冷不丁地咬人;鮰魚一味地往深洞里躲藏;鯽魚常成群結(jié)隊,一遇響動便各顧各散開了,在渾水中亂竄一氣,甚至鉆到人的腳底或褲襠里。以此場景印證自投羅網(wǎng)、渾水摸魚的說法,再貼切不過了。

夜里下了雨,春水漫過田缺、溝渠,流入村頭村尾村中的池塘,四個池塘的水又匯到陳堰河。魚群喜雨,天還未亮,一陣陣刺啦啦的響聲從村頭的水塘傳來,那是鯽魚、白鰷、青鳉搶著上水、吃腥呢。人被勾了魂,從床上蹦起來,急急穿上衣服,拿著漁具便到了水塘邊。水塘連著一條溝渠,人們將漁具堵在通往水塘的溝渠一端,顧不得春寒,脫下濕漉漉的膠靴,赤腳在溝渠里攪動著,將上水的魚趕往漁具里,一次往往能逮七八條鯽魚,有時甚至能拎滿滿一魚簍回家。兩指長的鯽魚脊背、腹部泛著青色,大一點的鯽魚三四兩重,被鄉(xiāng)人稱為大腳板或大腳板鯽魚。

鯽魚繁殖力超強,下籽時呆呆若傻。人常說,不吃四月魚,不打三月鳥。三四月的鯽魚,懷了一肚子魚籽。鄉(xiāng)間有“冬鯽夏鯉”之說,其實春鯽也好吃。鯽魚與鯉魚均是發(fā)物,易生熱上火的人不宜多食。鯽魚可燒可燜可烤,均不及做湯味鮮。用野生鯽魚做湯,佐以黃酒姜蒜,加上土辣椒,配些春韭,做成紅湯,其味鮮美,特別下飯。

鯽魚喜春雨,韭菜也喜春雨。春食韭菜為香,南齊賢士周颙隱于鐘山,文惠公子問他蔬食何味最勝,周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卑ゐI的杜甫得到友人款待,感動之下,亦提筆寫出“夜雨剪春韭”的佳句。

逮魚食鮮,屬于鄉(xiāng)村家常,大人小孩都樂在其中。離開故土多年,舊事舊味伴隨著童謠,仍在自己的夢里糾纏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