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巴金》:以巨匠人生觀今日時代
巴金,是二十世紀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學上面的成就已經超越了時代,獲得了某種永恒的價值,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溫暖和力量。在紀念巴金誕辰120周年之際,聚焦這位文學巨匠人生故事的人物傳記紀錄片《巴金》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以飽含深情的筆觸表現(xiàn)巴金的真誠與熱情、信仰和理想、掙扎和呼喊,用他一生的思考、探索、追求、奉獻,為觀眾帶來“讓生命開花”的勇氣和希望。
傳記紀錄片一般遵循時間發(fā)展的縱向線索,梳理歷史人物人生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和時間節(jié)點,以展現(xiàn)其生命歷程與情感體驗。紀錄片《巴金》也不例外。作品分為“世紀長歌”“激流火焰”“孤獨巴黎”“正色青春”“風雨早春”“懷念蕭珊”“收獲桑榆”“時代隨想”八集內容。從勇敢走出封建大家庭到毅然投身文學創(chuàng)作,再到助推文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作品用巴金的隨筆、序跋、通信、照片、影像等史料作為敘事基礎,全景式展現(xiàn)巴金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但這部作品沒有落入一般人物傳記紀錄片“從生拍到死”的固有窠臼,在大體遵循時間發(fā)展順序的同時,融入了對巴金的社會關系、人地關系,所處時代背景、歷史情境等內容的表現(xiàn),使作品呈現(xiàn)出既清晰又復雜的敘事結構。
該片主創(chuàng)深信,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由親人、愛人、朋友、同事等構成的社會關系網中。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以,傳記紀錄片在表現(xiàn)人物的生平故事時,應將其放置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當中,展示其情感經歷、家庭環(huán)境、社會交際,呈現(xiàn)人物的更多側面。紀錄片《巴金》采訪了巴金的侄子、四川文聯(lián)名譽主席李致,養(yǎng)子馬紹彌,朋友、著名作家楊苡等,講述了巴金的大哥李堯枚被封建家庭禁錮的悲劇人生,三哥李堯林因時局動蕩與楊苡天南地北、無法團聚而抱憾終身的凄美愛情,妻子蕭珊一邊照顧家里、一邊從事翻譯事業(yè),有條不紊的生活故事等。這些親近之人的經歷和故事成了巴金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寶庫,也成為激發(fā)巴金思索人生道路的力量源泉,編織出一個富有歷史厚度、時代質感的社會生活畫卷,讓觀眾從中解讀出文學史、思想史、生活史等層面的不同意味。
這部傳記紀錄片是對個體與歷史關系的真實寫照。創(chuàng)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去把握巴金的氣質、精神。人物處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個體的經歷既受到歷史變革的影響,又成為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巴金這個生于憂患之世、生命跨度百年的人來說尤為如此。家國動蕩、去國離鄉(xiāng),歷史在巴金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紀錄片中,巴金幾經沉浮,卻始終在思考,思考文學的走向,思考國家的出路,思考人類的未來。正如片中解說詞所說,“巴金實在太過豐富,他的百年人生跨越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身邊那些生命的生離死別,乃至他觀察到的中國與世界”。從歷史語境出發(fā),通過表現(xiàn)巴金身邊的人和事折射巴金所處的時代風貌,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不僅以社會關系網、歷史氛圍凸顯歷史人物形象和性格,豐富其情感層次,也為觀眾提供更為廣闊的觀賞視野,幫助他們在歷史觀照中探究人物行為背后的動機,進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與命運。
紀錄片《巴金》還將人物放置在人地關系中塑造,通過探訪他不同時期在不同地點成長、生活、工作的足跡,剖析他的精神世界。巴金一生輾轉多地,該片每集的講述幾乎都要圍繞一個地點展開。無論是在四川成都的迷茫還是在法國巴黎的孤獨,抑或是在上海的繁忙,不同地域環(huán)境及其文化底蘊,對巴金的思想甚至人生選擇產生一定影響。作品通過還原巴金在這些地方曾經生活過的瞬間,展現(xiàn)人物與地域之間的聯(lián)系。而巴金在當?shù)氐母鞣N努力和貢獻,也反哺著當?shù)氐纳鐣l(fā)展,影響著這個地方其他人的人生軌跡。比如,在巴金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在北京建成。如今,每一個來參觀的游客都會在進門處,與門把手上的巴老手印相“握”,開啟與這位文學巨匠、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心靈對話。
“走近他,再走近他,當我們的視線逐漸從模糊開始清晰,眼前出現(xiàn)的并不是完美。走近他,再走近他,當我們可以觸摸到生命的溫度,才可以真正感受到一個軀殼內蘊藏的偉大靈魂,才知道擁有他是何等的榮耀與幸福?!边@詩一般的語言,道出了觀眾觀看這部紀錄片時的感受。一開始,作品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增加真實感和趣味性。觀眾發(fā)現(xiàn),雖然巴金的人格魅力和藝術風范是一代楷模,但他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有著自己的個性、喜好,也有迷茫、無助、痛苦的時候。隨著創(chuàng)作者對巴金故事的講述不斷走向深入,通過上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會長陳思和、《收獲》雜志社主編程永新、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山口守等研究巴金的專家學者的講述,觀眾逐漸發(fā)現(xiàn)巴金的偉大之處——他耗盡生命、歷經苦難、奮斗追求,用樸素平實的文字表達人間真實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讓人靈魂震撼。從這個角度看,他又是與常人不同的,他總是在痛苦地反思,呈現(xiàn)出超越性。該片拍出了人物的這種復雜性,闡述出文化大師的生成機制。
這部紀錄片在表現(xiàn)巴金的偉大之處時,還著重闡釋了他的世界性。作為作家,他具有世界視野,善于從域外汲取豐富的文學養(yǎng)料。他受克魯泡特金寫的《告少年》啟發(fā),開始思考自己以后要過怎樣的人生;在劇本《夜未央》中,他從為了反抗沙皇統(tǒng)治而不惜舍棄家庭、愛情和生命的青年革命者身上,看到了自己夢想中的英雄。不僅如此,他的貢獻也在世界不同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作家河村昌子看來,巴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自由,所有的人都平等,所有的人都相互愛著。歐洲漢學協(xié)會理事羅捷奧捷夫則指出,巴金的創(chuàng)作里充滿人道主義的內涵,可以說是全人類的財富。在這些外國學者眼中,巴金對歲月的反思、生命的反思超越了時代、國界,成為世界的良知、人類的良知。而這應該是這位文學家追求的更高境界。
雖然巴金已然遠去,卻依然可以與當下現(xiàn)實相勾連。在當下紀錄片尤其是與歷史相關的紀錄片虛構創(chuàng)作流行的背景下,紀錄片《巴金》反其道而行之,沒有任何情景再現(xiàn)的演繹,全部采用人物采訪、史料呈現(xiàn)、實地走訪等傳統(tǒng)方式,將那些與巴金相關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看似平實質樸卻擲地有聲,足見主創(chuàng)團隊收集素材的用功之巨和組織史料的功力之深。這種做法其實與巴金質樸的寫作風格形成一種互文,使作品多了一層獨特的文學韻味,也表明了一種堅定的創(chuàng)作立場。
(作者系光明日報影視評論版副主編、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