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上屋場
經歷了幾十個小時的長途顛簸之后,我和我的同伴們終于來到了心中久久向往的圣地——上屋場。這可是開國領袖毛澤東的故居,這里是一代偉人留下最初足跡的地方。當我置身于上屋場,我仿佛聽到了一百多年前那一聲不同尋常的嬰啼,似閃電劃破長空,洞穿了一個多世紀,時至今日,仍恢宏嘹亮,不絕于耳。
上屋場位于韶山沖中心,韶峰北麓,韶水南岸。聽人說,韶山沖像是朵怒放的君子蘭,毛澤東主席的故居便是蘭花的花蕊了。站在上屋場,環(huán)視四周,不難發(fā)現,是韶山給予上屋場以拱護。聽導游何小姐講,逶迤的韶山山脈一支往東后再往北,綿延至上屋場,其降脈為象鼻山;另一支往西后再往北,至滴水洞盤桓曲折,忽然筆直往東,其狀幻成一擺尾昂首小龍,其龍首當地人稱為小韶山。正是這象鼻山、小韶山,給了這原本極平常的上屋場以靈氣。也正是因為有了“象鼻”、“龍首”,上屋場才被堪輿家視為風水絕響。何小姐說,細心的游客立于南岸塘堤之上,往西,便能看到靈氣飛動的龍首——小韶山,而那自滴水洞方向隱隱而來的青青一線,便是龍身了。令人稱神的是,小韶山下竟有一塘,名曰,“龍眼塘”,其狀渾然一只龍眼。這當兒,再回首象鼻山,但見象身在數里之外隆起,象鼻則向西延伸,恰似一頭巨象在貪婪地暢飲著韶河之水呢。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步入上屋場之后,我則仔仔細細端詳著她,反反復復打量著她。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所在?上屋場,這棟坐南朝北,呈凹字形的,左右對稱的普通農舍;上屋場,這座無論外部造型,還是建筑所用材料都極普通的農舍;上屋場,這座與當年韶山老百姓居室完全一樣的,被稱之為“一擔柴”式的普通農舍,蘊藏著多少神秘的過去,記載著多少極不平凡的歷史?這里的每一幀照片,每一件家具……都有著怎樣豐富的蘊藏?又有著怎樣珍貴的印記?
從故居正門進去,南墻有個神龕。據說,毛澤東主席在闊別故鄉(xiāng)32年之后,于1959年6月26日重新踏進自己的家門時,曾對著神龕作了揖,說,這是他小時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堂屋四扇門,左、右兩邊的門通往廚房和鄰居家。前面連著退堂屋,是個供人洗漱的地方,一線藍天,幾枝翠竹,內設鍋灶、水桶。由此可入得廚房,房側有一弧形土灶,為韶山農家所常見,上有一口飯鍋,兩口菜鍋,另嵌有一只甕壇,在我的老家叫湯灌子,所用原理及功效均一樣。在灶旁,有深尺許的四方形火塘,上懸竹木質勾火筒,供掛水壺燒茶之用。從文字說明中我得知,1921年正月初八,就是在毛澤東母親文七妹生日的那天晚上,毛澤東便是在這個火爐旁教育眾弟妹舍小家為大家,投身中國革命的。由廚房往東為橫屋,想來跟我們那兒的堂屋、客廳差不多,擺有八仙桌之類,是一家人吃飯談論家事的所在。接著便是毛澤東雙親的臥室,木質天花板,靠南是一張四方形的架子床,床上用品為一色青:青布蚊帳,青色床單,青暗花被子。東墻上掛有毛澤東雙親的相片,其母文氏,臉頰飽滿,目光沉靜,十分寬厚慈祥;其父毛順生,戴紳士帽,蓄八字須,濃眉大眼,神情冷峻,顯得堅毅剛強。 導游小何告訴大家,毛主席1959年那次回故居曾在雙親像前站立了好久。毛主席說,相片是1919年春天,他母親到長沙治病時在蔡和森家里照的。還說,過去醫(yī)術不高明,否則他父母是不會死的。與父母臥室相鄰的,是毛澤東少年時的住房,黑架子床,床邊掛著一盞桐油燈,是少年毛澤東讀史書,學知識,探求真理的所在。據說,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就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1910年秋,年僅17歲的毛澤東離開韶山外出求學時,就曾給他父親抄錄了一首言志詩,“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边@間住房,毛澤東只是每年寒暑假才回家小住。也就是在這間屋子的頂樓上,1925年6月,毛澤東曾秘密召開會議,建立了韶山第一個黨支部。由毛澤東的臥室往里走,便可見一個長方形的天井,四周是走廊。天井東為敞開的放水車、犁之類農具的地方,東南角是個碓屋,擺有碓坑、木杵和一架篩米用的風車。據說,毛澤東家能成為一個殷實之家,跟家里舂過米有直接聯系。天井南走廊邊谷倉、牛欄并排,牛欄過去有一扇大門通后山,平日里,砍山柴,上山放牛之類,皆從此門進出。西南角有一小屋,為毛澤潭的臥室,天井西頭是個豬欄。而毛澤民的臥室在整座房子的最后,靠山邊,由此出去便可見竹木蔥籠,有高大挺拔的楠竹,墨綠色的松樹,粗壯的雜木等等,還可聽溪水叮咚,無名小鳥的和鳴。
從上屋場出來,我心頭有說不出的凝重,是對一代偉人的景仰,是對偉人一家的崇敬,還是對心中圣地的眷戀,我無法用語言與文字來表達。眼前的毛澤東故居,林木郁郁蔥蔥,溪水潺潺有聲,儼然是一座林人住所,全然置身于世事之外,是如此的超脫,如此的安謐。是啊,僅是佇立于門外,哪能了解里邊所蘊藏的一切,是那樣的博大,是那樣的深隧,是那樣的超凡,是那樣的源遠流長。即便是沿著導游所指的線路走過之后,誰又能說了解了多少呢?面對上屋場,我是那樣淺薄,那樣無知;面對上屋場,我是那樣渺小,那樣微不足道。上屋場,你給我的是莊嚴,是肅穆,你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寶藏,你是我心中的圣地。
(選自劉仁前散文集《愛上遠方》,2018年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劉仁前,筆名劉香河、瓜棚主人,江蘇興化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xié)會榮譽會員,泰州學院客座教授。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迄今為止,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大家》《天涯》《鐘山》等發(fā)表作品400余萬字。曾獲全國青年文學獎、施耐庵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中國當代小說獎、紫金山文學獎等。著有長篇小說《香河三部曲》,小說集《謊媒》《香河紀事》《香河四重奏》,散文集《楚水風物》《生命的年輪》《五湖八蕩》等多部,主編《里下河文學流派作家叢書》多卷。長篇小說《香河》2017年6月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熒幕,獲得多個國際獎項。2021年9月,《香河》英文版面世。2023年9月,《香河三部曲》英文版、中文繁體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