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2025年第1期|朱以撒:柔軟縱橫
歐鍵汶送了四支筆,樊利杰送了兩支筆,張敏送了兩支筆,朱長根寄來十九支筆,唐燕琳寄來八支筆……
這是前些日子朋友與學生給我毛筆時,我做的一個記錄。有的筆桿上還用娟秀的楷書刻了我的名字,是筆莊專門制作的。它們有的用來寫榜書,有的只能寫小楷。它們的裝飾各有不同:有的筆躺在考究的錦盒里,顯示出高貴的神情;有的連簡裝都沒有,來人從提袋里取出兩支,遞給我,說“試試”。包裝不包裝,對我來說是沒用的,能不能用,才是我所關心的。
我說的是毛筆。
每一管筆,在未啟用時都是鋒棱尖銳的,似乎可以把點畫的細處毫厘不爽地勾勒出來。只有付之于水,讓水把千百毫毛化開,試用,才可以斷其優(yōu)劣。
有書寫癖好的人,筆是越多越好。筆多了,就有一個廣大的選擇空間,用來寫行草,或者寫篆隸、落款。如果寫小楷,更是講究筆鋒之美。每位書寫者都會根據自己的書寫習慣去選擇,長鋒或者短鋒,軟毫或者硬毫——畢竟,擁有一管稱心的筆,那是很開懷的。
在一個文學活動的入口處,有一本紅色的灑金冊頁攤開著,旁邊是一方厚實的硯臺,擱著一支毛筆,還有一支硬筆,讓與會者簽名,使這本冊頁承擔一些紀念的責任——如果沒有這本冊頁,來的人直接就登堂入室了。而現(xiàn)在,略微停頓一下。有的人選擇了毛筆,拈起來,濡墨,一氣呵成。有人選擇硬筆,也拈起來,不必濡墨,也一氣呵成。很明顯,執(zhí)硬筆簽名者居多—— 一個人從未有過對毛筆的親近,小時以硬筆行,及長則以鍵盤行,指腕間總是迎接硬朗的回應,也就心中有數。如果選擇毛筆,拈在指中,像拿筷子夾菜一樣,真不知落下時是何種反應。好在時下的人不會有多少在意,彼此彼此。一個時代過去了,工具得到了轉換,執(zhí)筆的姿勢也大有不同,反而是不多的執(zhí)毛筆簽名者,他們以一種差異的表現(xiàn)作為對比。
我當然是執(zhí)毛筆簽名者的一員——再沒有什么比毛筆更稱手了。盡管不是自己用慣的那管筆,卻也相差不遠,柔中有韌,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寫好。在文房用具里,毛筆給人潔凈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時,它如一枚未綻放的白玉蘭花苞,緊抱收束。遇水之后,絲縷蓬松。物盡其用——再潔凈的筆鋒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紙上馳騁,就如駿馬不是養(yǎng)著欣賞,而是用來征逐,看它們毛鬣豎起,迎風翻飛,筋肉上熱氣騰騰。毛筆也一樣,如果不與黑亮的墨汁浸潤,那一管筆是沒有什么實際作用的,再好的筆性也裹在里面不能出來。一束毛在筆匠手上歷經多個工序,變成一支筆,此時不再是動物屬性,而是具有了漫游意識的精神,等待與之相投合的那個人,縱橫張放。時日久了,人性筆性渾然無痕,便寫出不少錦繡文字,那真是一管筆的巔峰時刻。像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正是在筆性最佳的節(jié)點上。智永為用禿的筆置筆冢,是讓人深信的,那么多筆的襄助,使他寫下了“《千字文》八百本,散與人間”,其中深情,唯有自知。
在書寫史上,最有名的筆就是王羲之寫下《蘭亭序》的那管鼠須筆——它是怎么一種樣子,誰也沒見過,卻被書法史記錄下來,似乎《蘭亭序》的成功與這管筆不可分離,是王羲之借助了這管筆的精良。個體的成功,使后人思考與之的種種關系,曲水風雅,詩酒流連,名士情懷,最終落實在一管筆上。人勝于動物最大的地方,就是人善于研制工具并利用它們。毛筆的出現(xiàn),極大地豐富了書寫的美感,而禽獸的價值,由此有了高下之別。衛(wèi)夫人倚重筆的力量,她認為武士靠劍鋒,辯士靠舌鋒,而文士就只能靠筆鋒了。她對筆的要求似乎也很諳熟,認為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后來就有了“筆鋒殺盡中山兔”的說法,無數矯健奔跑于山野的兔子為了文士的書寫奉獻了自己。實際上,一只野兔,最多也只能制一管筆。所幸山野幽深廣大,禽獸眾多,為制筆提供了不盡的資源。歲深日久,制筆的行當也漸漸壯大,面對每一根細微飄忽的毛羽,按照工序一道道做去。他們都是一些舉輕若重的人——把毛變成毛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在兩位朋友家中見到了作為裝飾的毛筆。高大的紅木筆架上,懸掛著幾管大筆。筆桿用動物的角,打磨細膩,閃動光澤。筆毛則取自某些大型動物,綿長垂下。主人說這是從哪個作坊定制的,它們專門做毛筆的裝飾品,而對書寫的筆則毫無興趣。他說了一個價格——天啊,要遠遠高于我手頭上的好筆。毛筆裝飾使室內文雅柔和多了,讓人想起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這些人來。這和買很多書來放在家里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美好處想,主人還是要表達詩禮傳家、彤管繼世的愿望。譬如出一個文曲星,也是離不開毛筆的。那些喜好真實書寫的人,一直運用最古老的工具、姿勢在進行,希望書寫可以改變命運。杜子美獻賦給唐玄宗,希望自己的才華能得到賞識,就是用毛筆寫成的。蘇東坡認為一個人筆禿千管就可以成名成家。他自己就是這么過來的,寫了那么多詩、詞、文,好像一天不寫都不行。趙孟頫說他一天可以寫一萬個字,康里子山又三倍于他。由此可以想見一個人熱愛書寫所達到的心手雙暢的程度:筆與紙如此緊密地、迅疾地摩擦,是否有一些毛羽折損下來?一個文士的聲名,就是靠勤快的書寫來積累的——手不離筆,就是那些過往時代的一個特征,到處可見毛筆,可見毛筆字。
許多年前我見到了敦煌殘經,尋常人的力量在書寫中顯露出來。似乎日常生活就是寫,寫了那么多,心也寫得靜如古井、凈同蓮花。它們都堆在一起,黏在一起,需要專業(yè)的人將它們一片片剝離開來。不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只有寫經了,那些寫的人、寫的筆,都化為塵泥了。我是根據點畫在心里還原一管筆的神采的,行于中鋒,雍容輕逸。我臨摹許多年了,總是覺得在簡凈上做得不好,我想不是筆的問題,而是我自身出了問題。
一管輕柔,在顏真卿手上,居然寫得出如此厚實,真是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而讓趙佶使用,只見瘦硬堅挺,見骨不見肉。至于張旭、懷素酒后縱橫千萬字,讓人驚異一管筆禁得起如此狂野的橫掃。蔡邕認為“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把筆對美的貢獻提到一個絕高的層次。蔡邕本人就善用筆,他對筆的認知肯定是有根據的—— 一個人看重書寫的美好,覺得筆就是他精神的延伸,可以倚仗它來打天下。王羲之認為紙是陣營,墨是鎧甲,硯是城池,而筆是刀槊,隨時快刀相向準備廝殺。這樣的比喻雖不文雅,但一管筆隨時都在破關蹈隘、攻城略地,使得廢紙三千,又是書寫的真實?,F(xiàn)在我們說“顏體”“柳體”“歐體”“趙體”……都是用筆打出的聲名,世代相傳。如今書法同道于交流中,都會互詢近來學了什么,這些以個人姓氏命名的書法特征,便會鉤沉而起。至于那些被冠之以癲、狂、奇、怪的書法家,也是因為用筆迥異于常規(guī)而被史冊記載,甚至成為后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似乎大家對他們都熟悉,可以葷葷素素地說一通。我覺得俗說沒什么意思,就像“揚州八怪”,豈可以一個“怪”字囊括之?鄭燮的下筆與金農有那么多差異,黃慎與羅聘哪里是同一條路徑,真是各怪其怪,無一同者。一管筆給每個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筆下的心事也截然相遠,每個人與自己周旋久了,倚仗一管筆,做好自己。
毛筆,算得上文房四寶中最與文士親近者——硯臺厚重,置于案臺后,一般就不會去挪動它了,有誰會成天抱著硯臺摩挲?而研墨通常由書童來承擔。當年蘇東坡和米南宮在章丘相遇,邊喝酒邊揮毫,所用墨汁就是兩個書童奮力研磨出來的。至于紙,人與之接觸也是通過筆,寄寓個人的小得意小歡愉。沈尹默認為:“龍蛇起伏筆端出,使筆如調生馬駒?!彼前压P當作鮮活之物來看待的。起始人駒相遠,你不知我,我不知你,端的難以順手,只能每日周旋,漸悉筆性。人與筆周旋久了,也就漸入佳境。這些來自不同禽獸的毛羽都是有脾性的,這源于那些野性十足的身體,即便與之脫離,野性還是在纖細的毛羽里潛伏下來,伺機發(fā)作。一管筆是否適宜自己,只有泡開來寫才能察知。也許起始是人筆分離的,經過磨洗,漸漸得之心應之手——這當然是最開心的事。有的過了一段時間仍然不稱于心、手,也只能人筆作別。人與筆,是有機緣于其間的,有的只有很短暫的一點交集。
朋友贈送的筆,羊毫為多,狼毫次之,其他禽獸毛羽較少。大抵山羊眾多,黃鼠狼有限,且黃鼠狼再多,尾巴上也不會有多少適于制筆的毛。羊毫柔軟,狼毫堅韌,我向來取前者,以為羊毫能駕馭,也就沒有什么筆是駕馭不了的。這是我從很久以前讀到的劉墉詩里明白的道理。他說:“筆軟墨豐皆入妙,無窮機軸出清新?!避浐猎谑?,落紙似有若無,如何能從指腕傳遞于心弦,知其輕重緩急?別無他法,只能每日執(zhí)筆,在生宣上不輟寫去。筆軟則捉摸無定:墨汁太足,糊了一大片;墨汁太稠,行筆卻艱澀了。速度太慢,點畫臃腫全無神采;速度太快,又生出躁氣火氣。便覺得不是朝夕之事,應以長久計之。古人追求的筆下指標如此讓人驚嘆——驅心若游絲之繯飛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蠅翼,真是精微之至?;厥坠糯切┥朴谟霉P者,筆下是毫不茍且的,正是常年調節(jié)而成,說起來是太費時日與精力。世上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似乎都應如此,才能過得好一點,像庖丁解牛、佝僂承蜩,既顧到了生活,又使精神快慰,也就開心透了。如此細細磨煉,恒久地周旋一管筆,指腕之力由弱而強,發(fā)覺筆鋒傳遞過來的信息明顯提升,便心中暗喜,不告知他人——書寫,是全然私有之事,也就在一個很孤單的心境下獨行。這也使一個喜好書寫的人有一些偏執(zhí),或者有一些自戀,總是自行其道不管不顧。就像張瑞圖,那么喜好露鋒而作,一眼望去滿紙鋒芒,刺眼之至。盡管他也知道儒家的審美觀傾向厚重、斂約、安和……但一下筆,還是以露鋒出現(xiàn),如行之于刀尖。說起來,一個人駕馭一管筆,就是以筆為馬,縱橫自任。
一管筆使熟了,可以出道了,便四處寫去,以此襄助功名。像沈度,被明成祖看上了,擺脫了籍籍無名的過去,開始了富貴榮華,他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典型。柳公權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一管筆的,他對唐穆宗說:“心正則筆正”。顯然已經超越了一般人的日常使用與理解。后人是用“筆諫”的含義來給這五個字定性的。而米南宮擲筆于地的動作,也被歷史記錄下來。筆何辜,如此待之。這樣,和筆有關的傳說就多了起來,有夢筆生花的,夢仙人授筆法、筆勢的,虛幻的成分彌漫,一管筆就變得神秘起來。執(zhí)筆人有時正經肅穆,莊重地寫墓志銘、紀功碑,人也情深筆也規(guī)矩。有時則信馬由韁,給朋友寫寫信,松懈一下。這些文人簡札都是我最感興趣的,不再是貫虱穿楊的精到,卻都閑澹無飾。寫信是人與筆最輕逸的時刻,不必才藻新奇燦若披錦,就是家常話語,說近來消息。信札,是說不上寫得好寫不好的,寫得自然即可。這也使一管筆順其性,疾徐交替,虛實互見,奇正相生,寫到哪兒算哪兒,人與筆都如清風漫步。如果一個人連寫信都刻意造作,完全可以聯(lián)想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大抵如此。
無數管筆在縱橫開合中折損了——毛筆無疑是一種耗材,當筆鋒銷盡成為禿管,它就再難以重現(xiàn)鐵畫銀鉤的精美,只能告別。那么,一個喜好書寫的人,從孩童時起就沒斷過,最終會有多少管筆在指腕間穿過?少年時的筆是用來打基礎的,后來的筆就不斷創(chuàng)造了美感,也為主人贏得了榮譽。再往后,它就是老者的慰藉了,開心時寫寫,不開心時也寫寫。
禿筆多了起來。后來的人不再效仿智永設筆冢,又重新插回筆筒,不忍舍棄。
又一管新筆,上場了。
【朱以撒,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顧問。著有《古典幽夢》《俯仰之間》《書法百說》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