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弘揚四千精神”主題征文優(yōu)秀作品 風從甌江上來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陳小丹  2025年01月10日12:06

風,從甌江上來,裹挾著一股濕潤的咸味。它從江心嶼古塔的陰影里穿過,從甌江大橋下掠過,從一葉葉漁舟的桅桿尖上掀起,把河岸的青苔拍打得青翠欲滴。風一路拍打到船埠的老余身上,他彎腰撒網(wǎng),手上用力,腳步穩(wěn)得像釘在甲板上。天光還沒亮透,他的身影已經(jīng)和江水融為一體。

老余的漁船不大,三米寬,七米長,孤零零泊在水面上。岸邊還有幾條老船斜斜地靠著碼頭,銹跡斑斑的鐵皮船身有著年代的陳舊,但船里的人卻從未停過。老余常說,甌江上養(yǎng)活了千百代溫州人,這片江水,容不得人偷懶。他抬頭望了望江面,船篷上掛著的一盞昏黃的燈泡像一只搖晃的眼睛,四周的水面一片墨綠,映著星星點點的反光。他的兒子常勸他別再出海,說養(yǎng)魚養(yǎng)蝦一樣能糊口,可老余不肯。他說:“甌江的風是有勁兒的,它吹了一輩子人,也吹了一輩子的希望?!眱鹤硬辉賱?,只能任由他像一條永不停歇的潮水。

潮水是什么?對老余來說,是甌江日復一日的漲落;對更年輕的一代人來說,是涌動的市場,是奔向未知的冒險。

1980年代的溫州,大批人從這片潮水中站起來,轉過身,奔向山外。有人扛著鐵鍋,有人挑著衣料,有人用麻袋裝著自己打磨的鐵釘或手工縫制的鞋子,登上長途車,搭上火車,再換上一艘海船,走向離家千里的地方。甌江邊的風,吹到了廣東,吹到了香港,甚至吹到了異國的碼頭。老余沒見過那些更遠的地方,但他聽說,甌江人從來不會把江的盡頭當成終點。他們會走得更遠,再帶回什么東西來。

阿華就是那批人里最早的一員。他出生在甌江邊,父親是碼頭工人,母親是裁縫。阿華年輕的時候,每天從江邊的廠里挑兩雙皮鞋,蹬上自行車去鄰縣的市場叫賣。那是最初的四千里——不是地理的四千里,而是生活的四千里。他從街邊小攤走向更大的市場,后來從江南走向了廣東,從廣東又跨過一片海洋。他像所有的溫州人一樣,總能找到最遠的路,也總能帶回最多的貨。

阿華出發(fā)時的甌江,還沒有如今的繁華模樣。江心嶼上只有兩條破舊的小路,島上的塔雖然矗立了千年,卻無人打理,長滿了青苔,像孤島上的沉睡者。阿華路過那里時,總喜歡停下來抽根煙,盯著遠處天際線上的貨輪出神。他的父親常告訴他:“江水只會向前流,做什么都別回頭?!笨砂⑷A卻總愛多看一眼甌江后退的水痕。他說:“我們不是不回頭,是知道回頭的時候,自己要變得更厲害。”

阿華賣鞋的第一筆生意,是在香港做成的。他和幾個老鄉(xiāng)搭上一艘貨船,在甲板上搖了五天五夜。一路上,他盯著船艙里那些鞋,緊張得一刻不敢睡。那時候溫州鞋子還沒什么名氣,款式單一,做工粗糙,價格卻低得讓人心動。到岸后,阿華穿著自己那雙皮鞋,把裝鞋的包裹背得筆直。他走進九龍的批發(fā)市場,聽著嘈雜的粵語和外語,硬是靠手勢和目光,與對方談成了一筆交易。

“那天簽完合同的時候,我差點掉淚?!卑⑷A后來對人說。他沒說出的是,那天晚上,他爬上船頭,看著香港碼頭的燈火,心里涌上一股說不清的情緒。他知道,自己做成了第一單,可也明白,這只是更漫長的一場奔波的開始。

風吹過甌江,再次吹上了阿華的貨輪。那些鞋成了溫州制造的符號,也成了溫州人四千精神的象征。從甌江碼頭到香港市場,再從香港到意大利、到法國,溫州人從不讓鞋停下。他們不只是做鞋,而是在用每一雙鞋丈量世界,用每一次交易換回機會,再用機會把自己的路拓得更寬。

老余每次聽人提起阿華這樣的故事,都會點點頭。他們是甌江的追光者,敢用腳步丈量四千里的風浪。可老余說自己也沒差多少,他的漁網(wǎng)撈不到什么名氣,但他撈的是甌江的日子。甌江養(yǎng)活了他,也養(yǎng)活了他的兒子,甚至養(yǎng)活了阿華。江水涌動時,網(wǎng)線拉緊時,他都能聽到甌江在耳邊低語:“這里每一個人,都要跟著風走。”

夜色退去,老余的網(wǎng)終于滿了。他站起來,拍掉手上的水,慢悠悠地靠岸。岸邊的天光亮起來了,江心嶼的古塔在晨霧里變得清晰,塔尖指著天際,像是溫州人抬起的目光——堅定,永遠向前。

風從甌江上來,從未停歇。

山,從不說話,卻一直注視著腳下的人。

甌北的山村,四面環(huán)山,唯有一條山澗小道連通外界。雨季的時候,水沖斷了路,連牛車都難以通過;旱季時,滿是碎石的土路讓人走得小心翼翼,稍不留神,腳就被磨出血來。陳大爺一輩子生活在這兒,從小挑著稻谷穿行于這樣的路上。他常說,山是有性子的,“你敬它,它護著你;你不敬它,它就斷你的路”??伤f這話時,語氣卻是那么平靜,仿佛他與這座山早已達成了一種沉默的妥協(xié)。

1973年的一個清晨,陳大爺還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第一次挑起兩袋稻谷,走出村子去換鹽。稻谷不重,可路難走,早晨五點出發(fā),直到夜里月亮爬上山頭才到鎮(zhèn)上。那一路,他要繞過山澗、翻過亂石堆,還要蹚過一條冰涼的河。他記得河水灌進鞋子里時的寒意,也記得肩膀壓得幾乎脫臼時那種快要倒下的掙扎。但到了鎮(zhèn)上的集市,他把兩袋稻谷換回兩包鹽時,心里竟有種說不出的輕松。他明白,日子就是這么過的,扛過去就是另一頭。

“那時候,一袋稻谷賣三塊五?!彼f,“走兩天的山路,換不到什么錢,可全村都靠這條路活著?!鄙铰肥谴遄雍屯饨缥ㄒ坏募~帶,挑擔的隊伍經(jīng)常連成一線,男人挑谷,女人挑柴,孩子們跟在后頭,身子骨稍微壯一點就要學著分擔重量。陳大爺抬頭看過那些挑擔人頭頂上的山,他們的身影小得像一只只螞蟻,卻在山澗里留下了一條清晰的泥路。

直到1980年代,甌北的村子還停留在這樣的時間里。地形封閉,資源貧瘠,村民唯一的財富是田間的糧食和山上的木材。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更沒有外面的生活。那時陳大爺三十出頭,挑谷子的日子依然沒有停,他開始學會不再抱怨,而是盤算如何在這種“日復一日”里開辟一點新的可能。也是那時,有人提議:山路太窄,得把它拓寬。

“拓路”這個詞,最初在村里引起了爭論。有人說,山路是祖輩留下的,“走了幾十年,有什么不好”,也有人搖頭:“泥路再走幾十年,咱的孩子也沒出路?!边@些爭論持續(xù)了整整一個冬天。最終,全村人商量出一個辦法:靠自己。村民自己挑著鋤頭和鐮刀上山,從山腳一點點開鑿泥土。陳大爺記得清楚,那年春天,第一批“修路隊”踏上山坡時,村里響起一陣久違的鑼鼓聲。年輕人挑著土石,老人在一旁搬運碎木,連婦女都忙著往返山間運水送飯。

那條泥路,是甌北山村的第一條“通天路”。它把封閉的村莊和外面的世界連了起來,盡管依舊狹窄泥濘,但已經(jīng)能容下牛車和農(nóng)用三輪車。隨著第一條泥路的修通,村民們的腳步越走越遠。陳大爺說,他記得當年的第一批“村外人”到來的樣子。幾個縣里的干部走進村子時,帶著一張張地形圖和公路規(guī)劃圖,他們說:“泥路修得不錯,但還不夠。要想日子好,得讓公路進來?!?/p>

公路,像一條從山外伸來的手,伸進了甌北的山里。它帶來了卡車、拖拉機,帶來了外地商人,也帶來了光亮和機會。山村的稻谷不再是村民挑出去換鹽的籌碼,而是成了米廠的貨物;山上的木材也不再只是村里建屋的材料,而是成了家具廠的資源。山村的孩子們開始第一次坐上車,去鎮(zhèn)上讀書;年輕人開始坐上貨車,去城市打工。

到1990年代末,甌北的泥路已經(jīng)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陳大爺也不再挑谷子。山腳下,建起了一片工業(yè)園,村里一些有想法的年輕人開始嘗試辦廠,有人做木材加工,有人做農(nóng)具制造,也有人做紙箱印刷廠?!拔覀兡菚r候不知道啥叫工業(yè)園,就知道這是個新鮮東西?!标惔鬆斦f,“年輕人有本事,我們這些老骨頭就是修路修到他們出頭?!?/p>

今天的小村,已然成了新村。陳大爺?shù)牟鑸@就在山腳下,外面來的游客喜歡在他的小屋里坐坐,喝點剛泡的毛峰。他會慢悠悠地講那些拓路的舊事,講那些肩膀上挑過的稻谷,講那些用手挖開的山石。他的聲音平淡,像山風掠過,卻讓人忍不住多聽幾句。后來,有人問他:“你們修了這么多年路,到底圖啥?”他想了想,說:“修路,不就是為了讓人能走出去,也讓人能回來嘛。”

甌北山村的路,連著甌江,也連著更遠的地方。路開通后,有人走出去了,在外面扎根;也有人回來了,把外面的東西帶進村里。山從未說話,但它見證了這一切——它看著人們用肩膀和雙腳扛起第一條路,看著村莊從一片荒涼變成如今的新農(nóng)村。路,是拓開的;而希望,是從腳下生長出來的。

天邊漸漸泛起金光,陳大爺走到茶園的樹下,遠遠地望著那條早已鋪滿柏油的村道。他知道,山的性子始終沒變,只是走路的人不同了。新的村莊,新的生活,也該是新的四千里奔涌。

冬天的早晨,制鞋廠的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像是流水一般在空氣中蕩漾。林師傅蹲在車間一角,雙手拎著一塊鞋模,仔細端詳著模具表面的弧線。他的指尖沾滿油污,指甲縫里嵌著殘留的膠水,這雙手已經(jīng)在鞋廠里干了三十多年。年輕工人們打趣說:“林師傅,你的手不是人的手,是‘鞋的手’。”林師傅聽完,總是笑著點點頭。他的確覺得自己的命運和鞋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只是他的命運,而是溫州人的命運。

溫州這片土地,被稱為“鞋都”。然而,這個名號并不是一夜之間得來的。

1970年代末,林師傅剛滿二十歲,第一次進入鞋廠做學徒。那時候,溫州的鞋子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鞋廠不過是一些小作坊,木頭釘成的房子,幾臺簡單的縫紉機和釘鞋機就是所有的家當。林師傅的師傅常對他說:“做鞋啊,最重要的不是機器,是人?!彼f這話時,拿著一把手工刀,一點一點在鞋模上刮出鞋尖的弧度,刮一遍,用手摸一遍,再刮一遍,直到那塊鞋模的表面光滑得如同瓷器。

林師傅學著師傅的樣子,也拿著刀刮模具。但他一開始并沒有師傅那樣的耐心。他想快點把模具做出來,好讓鞋趕快成型。沒過幾天,他就因為一個模具做得不夠細致,導致一批鞋的鞋底開裂,被師傅狠狠訓了一頓。那次之后,他明白了一件事:鞋的好壞,取決于一個細節(jié)、一處弧線、一道縫線?!靶邮悄_的命根子,不能湊合?!睅煾颠@么說,林師傅也記住了這句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溫州的鞋子開始慢慢進入全國市場。林師傅記得,當時大多數(shù)溫州鞋廠都在生產(chǎn)一些仿制款——模仿廣州、上海的樣式,價格卻低得多。溫州鞋的銷量越來越大,幾乎每一條街道的小作坊里都堆滿了皮革、鞋模和裁布料的碎片。林師傅說,那時候的溫州鞋子就像一種“跑出來的生意”。只要把貨裝上火車或長途汽車,送到外省,賣一批就能賺一批。林師傅帶著鞋廠的貨,跟著老板跑過無數(shù)城市,從江西、安徽到河南、湖北,一天能換好幾個市場。他看到成百上千的顧客涌向攤位,爭著買那些款式普通卻價格低廉的鞋子。

那時候,溫州的鞋,似乎風頭無兩。

可是,風頭卻轉瞬即逝。1987年的“假鞋事件”讓林師傅第一次嘗到了“行業(yè)風波”的苦澀。那一年,溫州的一批低質(zhì)劣鞋被集中銷毀,溫州鞋廠的名聲一夜之間跌到谷底。林師傅當時剛剛升任廠里的技術主管,聽說銷毀消息的那天,他站在廠房門口,整整愣了一天。

老板沖著工人們發(fā)火:“做鞋這么多年了,就因為質(zhì)量問題,全砸了!”林師傅卻沒有說話。他站在堆滿鞋盒的倉庫里,低頭盯著那些沒有縫合好的鞋幫和粗糙的鞋底,心里掠過一種說不清的慚愧。他想起師傅教他刮鞋模時說的話:“鞋不能湊合?!笨裳矍斑@些鞋,確實是“湊合”出來的。他握緊了手里的鞋模,那種冰涼的觸感讓他一下子冷靜了下來。他對老板說:“鞋廠不能倒,我們得重新做,做更好的鞋?!?/p>

從那之后,林師傅幾乎天天泡在車間里,不斷改良鞋模。他發(fā)誓,哪怕只賣出一雙鞋,也不能再因為質(zhì)量問題砸了溫州鞋廠的招牌。

那幾年,溫州的鞋廠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許多小作坊關門倒閉,剩下的幾家鞋廠也幾乎是在硬撐。林師傅的廠從最初的幾十臺機器,縮減到只有幾臺縫紉機。工人們走了一半,剩下的人也看不到希望。林師傅沒有放棄。他堅持用最好的材料,做最耐用的鞋模,每一雙鞋都經(jīng)過嚴格的測試。他對老板說:“溫州鞋再便宜,也要有質(zhì)量?!?/p>

到1990年代中期,溫州的鞋廠終于迎來了轉機。那時候,林師傅的廠開始嘗試從“模仿”轉向“創(chuàng)新”。他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研究出一款獨家設計的皮鞋,款式時尚,做工精細,耐磨性遠高于市面上的同類產(chǎn)品。那款鞋一經(jīng)推出,就引起了市場的轟動,銷量迅速翻倍,廠里一下子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

林師傅看著廠房里重新忙碌起來的工人,心里既興奮又感慨。他知道,這份成績來之不易。溫州鞋能從假鞋的陰影里走出來,是因為溫州人始終沒有放棄。林師傅說:“我們不怕摔倒,就怕站不起來??芍灰苏酒饋砹?,鞋也能站得住?!?/p>

1990年代末,溫州的鞋廠越來越多,不少鞋廠老板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他們開始組團去意大利、法國學習制鞋工藝,林師傅也跟著老板出了一趟國。他第一次站在意大利的一家鞋展上,看著那些精致得像藝術品一樣的鞋子時,心里突然明白了什么。那些鞋不僅是商品,它們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標準。“我們也能做到。”林師傅這么想。

從那之后,林師傅的廠不再滿足于做便宜的鞋,而是開始向中高端市場進軍。他們學習國外的設計,優(yōu)化自己的工藝,還開始創(chuàng)立自主品牌。到2000年,林師傅的鞋廠已經(jīng)出口到十幾個國家,成為溫州鞋業(yè)的代表之一。

如今的林師傅,已經(jīng)不再是車間里的技術主管了。他的兒子林濤接過了父親的衣缽,卻沒有繼續(xù)留在制鞋廠,而是創(chuàng)辦了一家智能鞋模公司。林濤說:“父親做了一輩子的鞋,我也想做鞋,但我不想只做鞋,我想用技術改變鞋廠?!?/p>

林濤的公司用3D打印技術制作鞋模,大幅縮短了傳統(tǒng)鞋模的生產(chǎn)時間,也讓鞋廠的效率提升了好幾倍。林濤說,他從小看著父親在車間里摸索鞋模的樣子,手上全是磨出的老繭。他希望有一天,做鞋的人不再需要那么辛苦,但溫州鞋的精神卻能繼續(xù)傳承下去。

林師傅有時候會去兒子的公司看看,看到那些用機器打印出來的鞋模時,他總是摸一摸,說:“好東西,比我手刮得還快。”林濤笑著說:“爸,現(xiàn)在鞋模得跟得上市場,手刮可做不出這么細的東西?!绷謳煾狄残α?,嘴里嘟囔著:“鞋好,路才穩(wěn)?!?/p>

溫州的鞋,從當年的“假鞋”到如今的“國鞋”,走過了一條漫長的路。這條路,不只是從作坊到工廠,從國內(nèi)市場到國際展會的路,更是溫州人“四千精神”的路。千方百計爭市場,是溫州鞋廠的根基;而溫州鞋廠的崛起,又成了溫州精神的最好注腳。

甌江的風,從碼頭吹到鞋廠,又吹到海外的展臺。林師傅常說,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路。而溫州鞋,正是用千千萬萬人的腳步,走出了自己的路。

風,從甌江上來,吹過老余的漁舟,掠過甌北山村的茶園,也吹過鞋廠里林師傅手中的鞋模。它一路穿行,帶著溫州人用腳步丈量的路,用雙手開辟的夢,也帶著四千精神不息的力量。

甌江的潮水從未停歇,正如溫州人的腳步從未停下。那風里藏著的是一代代人闖蕩的勇氣,是千山萬水間拼搏的執(zhí)著,更是對未來的信念。漁網(wǎng)撈起的,不只是甌江的魚;拓開的山路,不只是腳下的泥土;走遠的鞋子,不只是溫州的商品。這一切,連接起過去與現(xiàn)在,也延伸向四千里之外的世界。

山河無言,卻是四千精神最好的見證者。風還在吹,從甌江的潮頭吹向每一個溫州人的心間,催促著他們?nèi)ケ疾?,去開拓,去奮進,去迎接更遼闊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