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年味
來源:人民日報 | 范小青  2025年01月26日08:04

冬天的清晨,下著細細的小雨,有些寒意,在蘇州人習慣了的陰冷中,就到了臘月初八。

臘八是個溫暖的日子,是個有味道的日子。這一天的凌晨,蘇州的各大寺廟,像西園寺、寒山寺、報恩寺等,紛紛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有的隊伍長出去幾里,在細雨中,在寒風中,大家的臉上是笑意盈盈,內心涌動著“年”的喜悅。

這是蘇州這個地方延續(xù)了數百上千年的習俗:臘八節(jié)施粥。陸游曾有詩句:“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p>

精心挑選赤豆、黑米、花生、大棗、桂圓等十余種食材,端起這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過年的氣氛立刻就來了。

別以為傳統(tǒng)的習俗只有老年人在延續(xù),你看看人群里年輕的面孔和衣裝,竟然占了一大半。

也別以為這都是蘇州本地人的習俗,你聽聽那蘇州話或蘇式普通話的背后,天南海北的方言,早已經和蘇州話融成一團了。

許多人大半夜就來了,許多人為此會興奮好一陣子。那幾天,路過蘇州的某一個角落,你或許就能聽到“臘八粥”這三個字,是香的甜的,是沉淀了過往的,是彌漫著喜慶的。

或許也有人不理解,冒著嚴寒排長隊領一碗粥?

就為那一口粥嗎?

為的是一口粥里的儀式感,為的是儀式感里的認同和歡喜,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對“年”的歡喜。

傳說很久以前西園寺內來了個布袋和尚,在廚房干活,平時看到有食物掉落,他撿起來曬干,再收入自己的布袋,后來有一年災年,臘八無米下鍋,布袋和尚把自己布袋里收藏的各種糧食拿出來,燒了一大鍋粥,大家一喝,味道太好了,這就是臘八粥。后來成了佛門的規(guī)矩,并被延續(xù)下來。

傳說挺好,只不過蘇州寺廟臘八節(jié)施粥,其實只是蘇州臘八的某一個場景,更多的場景,是遍布在蘇州的大街小巷、城市鄉(xiāng)村的。

送臘八粥的習俗,一直在蘇州普通百姓中間傳遞,從以前的鄉(xiāng)鄰,到現在的社區(qū),從以前的私宅,到現在的公園,臘八那一天,許多熱心的市民,自己精心烹制臘八粥,和社區(qū)工作人員一起分發(fā)給附近居民,并逐一送到物業(yè)、保潔人員等一線工作者手中。

也有鄰里之間互贈,也有單位食堂的加餐,還有街頭小吃店的特制……每一粒米、每一顆棗,都凝聚著這一年的總結和對新一年的期許,蘇州人的友好、寬厚,蘇州文化的寬容、和諧,盡在這一口粥里呀。

在臘八這一天,蘇州人將習俗演繹得如此接地氣又如此獨具魅力,讓人們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暖暖的溫情和濃濃的鄉(xiāng)情。

萬事“粥”全,蘇州人做事,就是細致的,更希望是周全的。

臘八和臘八粥,就這樣從歷史的深處走來,走到今天,既保留了歷史的味道,又增添了時代的氣息,并且繼續(xù)書寫著由一碗粥帶給蘇州人的味覺享受和精神滋養(yǎng)。

有人說,一碗粥可以溫暖一座城。

有人說,蘇州文化是滲透在民間的,是有生長性的,更是有自己的獨特性的,于是,蘇州人就用一碗臘八粥,開啟了“年”的序幕。

過了臘八就是年。

喝過臘八粥,年的味道就越來越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