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資訊 >>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正文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選塵埃落定,河南省作協(xié)主席李佩甫憑借《生命冊》實現(xiàn)了本土作家的突破。前晚,茅獎評委、河南省文學院院長何弘結束了半個多月的在京封閉評獎工作,回到鄭州。為何本屆只在最后一輪才公布了評委實名投票情況?第一屆茅獎起就有河南籍作家獲獎,為何到第九屆才迎來首位獲獎的本土作家?昨日,何弘就這些問題接受大河報記者專訪,講述茅獎評選親歷。
為啥最后一輪才公布評委實名投票結果?
第一輪就公開結果有個很大的弊端,就是作者很早就知道了評委名單,而且知道誰投了自己的票,誰沒有投,這對下一輪投票很可能造成干擾。
上屆茅獎初評入圍作品是180部,本屆多達252部,這也使得本屆茅獎被描述為“競爭最慘烈的一次”。對此,連續(xù)擔任八、九兩屆茅獎評委的何弘表示,今年參評量確實是歷年最多,不過歷屆評獎進入最終環(huán)節(jié)后,都會很“慘烈”。
“茅獎4年評一次,只評5部作品,而中國每年小說的出版量是四五千部,四年就有兩萬部,從里面挑出五本書來,自然是很難的!焙魏胝f,這也意味著評委的閱讀量非常大,今年5月起,每個評委都領到了評委會發(fā)出的參評作品名單,按規(guī)定,7月28日所有評委赴京開始集中評審之前,這些作品都要讀完。
何弘說:“評委是一屆一聘,由各省級作協(xié)推薦一部分人,中國作協(xié)再另外請一部分人組成,其中超過半數(shù)是文藝評論家,所以一般有影響力的小說,評委們之前都已經(jīng)讀過了,沒有讀過的可以及時買來閱讀,評委會報銷。”
具體到評選過程,從第八屆評選開始實行了與以往不同的機制。比如第七屆是由初評委選出20部作品,交由終評委評出獲獎作品,初評委和終評委不是一撥人,并且終評委有權另外提名作品進入終評環(huán)節(jié),由于初評委與終評委在年齡層次、藝術審美等方面存在差異,評選又是匿名投票,這種“兩院制”產(chǎn)生了一些問題。從第八屆開始,茅獎實行了大評委制,同一撥評委評到底,提前公布評委名單,評委實名投票并公布投票情況,評委會也從20多人增加到62人。
不過,第九屆評選與第八屆相比又有了微調(diào),第八屆從第一輪投票就開始公布實名投票結果,第九屆直至最后一輪才公布了實名結果。對此各界褒貶不一,有聲音認為應該即時公開結果,甚至質(zhì)疑比上一屆退步了。對此,何弘表示,第一輪就公開結果有個很大的弊端,就是作者很早就知道了評委名單,而且知道誰投了自己的票,誰沒有投,這對下一輪投票很可能造成干擾!耙郧翱赡芎茉缇陀凶髡唛_始打聽誰是評委,這一屆比較平靜!
評選過程是否像高考閱卷一樣嚴格?
評委可以用手機,但從5月起直至評獎結束,在微博、微信中不能發(fā)表對參評作品的任何評論。
那么,茅獎評選過程是否像高考閱卷一樣嚴格呢?何弘表示,對評委的約束并沒有那么嚴格,手機還是可以使用的,不過從5月起直至評獎結束,在微博、微信中是不能發(fā)表對參評作品的任何評論的。
7月28日至8月16日在京評審期間,評委們住在京郊一個學校內(nèi),依次完成了252進80,80進40,40進20,20進10,10進5的評選。“每輪評選前會至少進行一次充分的作品討論會,40進20前,評選出的書一般會比計劃的多一兩本,票數(shù)并列的都保留了,進入20強后,最后一名并列的話要進行附加投票,只擇其一!
在進入初評的252部作品中,有10多部河南籍作家的作品,包括喬葉的《認罪書》、邵麗的《我的生存質(zhì)量》、墨白的《手的十種語言》、王晉康的科幻小說《逃出母宇宙》等。何弘透露,除去獲獎的《生命冊》,走得最遠的是《認罪書》,“40進20的時候并列第20,附加投票中遺憾出局”。
記者注意到,在作協(xié)公布的最后一輪投票結果中,三位河南籍評委何弘、何向陽、周大新的投票情況與最終獲獎名單完全一致,對此何弘表示,從10部作品里挑5部,評委們選擇的重合度是非常高的,“經(jīng)過一輪輪反復討論,哪些作品更出色一些,大家的認識也在不斷趨同。不過,確實很多作品是不分伯仲的,都很優(yōu)秀”。
河南是小說家的土壤
河南作家特別關注現(xiàn)實,書寫苦難和對苦難的抗爭是他們持續(xù)不變的主題。中原人苦難的經(jīng)歷和奮斗精神,給作家提供了敘述文學的深厚題材。
親歷了八、九兩屆評選,怎么看待茅獎的變化?何弘表示,茅獎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的趨勢,就是包容性越來越大,藝術風格多元化,以前垂青于宏大敘事,而從本屆開始,個人化的寫作更加凸顯。
而對于為何出了7位河南籍茅獎得主之后,才迎來本土作家的突破這一問題,何弘表示,評獎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因素,以前雖然本土作家沒有得獎,但并不意味著跟別人就有很大差距,“比如李佩甫的《羊的門》,以前就入圍過茅獎,已經(jīng)具備了獲獎水平,但失之交臂”。從另一方面來講,盡管姚雪垠、劉震云等人獲獎時都在外地,但河南這方水土是有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這些作家不論走到哪里,他們的創(chuàng)作根基是在河南的。
何弘說:“你會發(fā)現(xiàn)河南作家有一些特點,特別關注現(xiàn)實,書寫苦難和對苦難的抗爭是他們持續(xù)不變的主題,姚雪垠獲獎的是《李自成》,但解放前他的很多作品比如《長夜》關注的是農(nóng)村的生存狀況。還有劉震云,他寫的《1942》、早期的故鄉(xiāng)系列都一直是在寫家鄉(xiāng),周大新和李佩甫也是對南陽盆地和中部平原的反復書寫,這背后,中原人苦難的經(jīng)歷和奮斗精神,給這些作家提供了敘述文學的深厚題材,河南是小說家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