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文學發(fā)展大趨勢(夏烈)

http://134apc.cn 2014年08月15日09:52 來源:光明日報 夏烈(杭州)
在網絡文學大學成立儀式上,被任命為名譽校長的莫言發(fā)表演說在網絡文學大學成立儀式上,被任命為名譽校長的莫言發(fā)表演說

  文學該有一種“理論物理學家”

  我非常羨慕理論物理學家,覺得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少數人。

  他們擺脫了大多數人過度的生活引力,用“高大上”的身份理所當然地關注宇宙、星系、時間和空間。哲學和詩在那里依然有效,相互毗鄰;特別厲害的是,他們不僅僅有文學式的玄想,居然還有公式、定律、猜想之類的數學性,表明他們干的確實是一件正經事。

  兩年前,閱讀美籍日裔的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科普書《物理學的未來——科學決定2100年的世界藍圖》,各種未來的發(fā)明深深地打動了我,也刺激了我思考。一方面,我知道人類的一切構思都不過是偉大而神秘的宇宙秩序中的一部分,換句話說,理論上講只有人們想不到的,但凡想到的都可以實現;另一方面,物理學上人類所想到的,分分秒秒都在付諸驗證、演算、實踐,變成科學、生活,甚至大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

  那么,文學呢?似乎沒法感覺到構思、驗證、實踐、事實這樣的動人邏輯。尤其是最近十余年,我們總覺得文學邊緣化了,生活呈現的遠大于文學的想象,文學的經驗怎么也無法穿透生活的盔甲,直達眾生的心靈。在深感焦慮地解釋說明、說明解釋的翻覆嘮叨中,我們看到“新概念作文大賽”誕生的韓寒、郭敬明們邁過去了,成為公共話題和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看到“網絡文學大爆炸”邁過去了,全民寫作和全民閱讀正在以一種別樣的方式繞過“純文學觀”的邊界,依靠類型文學放閘泄洪,各種類型的小說對位著各式人等的欲望、期冀和好奇心,一會兒“穿越”,一會兒“意淫”,并順順利利地與世界范圍內的后現代主義以及中國文化產業(yè)的振興步伐連為一體。

  我們的文學觀其實需要哲學式的調整了。美國教授唐·伊德在《技術與生活世界》一書中說,“哲學能做好兩件事情:它可以為觀察地形提供一個視角……其次,哲學可以為理解提供一個框架或者‘范式’。”他在書里引用了克爾凱郭爾的表述:當我們在做不可避免的選擇時,就仿佛汪洋里的一條船,領航員置身于大海中,船和大海都在運動,他必須及時測定方位、找到方向、定好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地,此時的視角是流動的、相對的,但這是常態(tài),必須提供判斷和選擇。

  在我看來,為了理解和去除舊有文學觀的弊病,我們正過度地商量過去和現在的關系——比如現在的網絡文學是不是就是民國的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的還魂,到底是“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更先進,還是應回歸文脈意義上的晚清——這些討論反映了我們一貫的習性,向歷史要辦法,尤其是幫助我們舒緩當下的焦慮。這固然是學理探討,也是人之常情,但我更在乎“未來”這個概念——文學世界是很少談“未來”的,這是物理學教我的。

  如果把思考的軸從“過去—現在”的二維拉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維,甚至特別看重“現在—未來”的鏈接,我想,我們的心態(tài)會更健全,視角會更開闊,范式會更有活力,設計會有所前瞻。

  至少,這會讓我一下子看到文學不是自足的,它受到所有與人相關的范疇和其他機制的影響,其他部分的發(fā)展和變化牽引著文學的發(fā)展和變化,所以也就可以根據那些部分的發(fā)展和變化對文學有所設計、有所預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某種意義上是因為我們對未來有清晰的暢想才被全面激活的,這依賴的可不光是我們對文學單純的熱愛,還有對世界及其未來的了解和構想。

  那么,我們目前最缺的是:一種文學領域的理論物理學家。

  網絡文學就是未來的主流文學

  網絡文學就是未來文學的主流,媒介革命賦予了它這一位置。

  人類從口傳文學到紙質文學到網絡文學,這個脈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西鴻儒描述清楚。網絡文學這個約定俗成的詞匯,之所以能夠成立并被長期沿用,關鍵就在它亮明了自己的媒介屬性:網絡,是這兩個字讓網絡文學不至于淪為甲骨文學、金石文學、竹木文學、絲帛文學這樣的生造詞而貽笑大方;究梢哉J為,甲骨、金石、竹木、絲帛在紙質之前,但并非當時大眾生活的主流傳播介質,主流還是靠口耳相傳,所以它們在文學影響力上缺乏劃時代的意義,這個局面到紙張、印刷術的發(fā)明與普及才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互聯網之后的書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介質,這一媒介日益成為人們普遍使用和傳播、交流的載體。拿傳媒學者的口吻說,就是“互聯網技術將成為社會的底層構架和標準配置,如同發(fā)動機和電力”。2013年,中國成年人的數字化閱讀首次超越了紙質閱讀,占50.1%,并逐年遞增,這就是個媒介分水嶺;電子載體和互聯網遲早將以恰當的形式全面進入教育系統(tǒng),與未來人口相伴相行,就像當年我們使用紙質教科書那樣普遍。據此可以說,我們目前正處在“混合媒體”時期,即從一個舊媒介向一個新媒介過渡的豐富而緊張的國境線上。

  所以,不管是什么類型、什么品質的文學作品,只要能夠在網絡介質上寫作、傳播、互動、發(fā)行、盈利,都是網絡文學。

  這中間涉及一個巨大的爭議點。目前來看,在中國討論網絡文學的人都把“網絡文學”這個詞縮小到網絡(手機)收費閱讀模式下的類型小說、通俗小說,這在我看來是缺乏未來性的“當下中心論”。換言之,就是因為沒有把“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維眼鏡打開戴上,所以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

  從中國網絡文學近16年的歷史來看,網絡作家、作品的潮流就換了好幾茬。當我們回眸和梳理網絡文學史及其代表作家、作品的時候,已經可以一目了然地比較出15年里文本的位移和差異,也可以看到萌芽于原初的各種創(chuàng)作形態(tài)怎樣隨著它的基礎平臺——文學網站——的變遷,有的壯大、有的遷徙、有的退出。

  簡單地說,安妮寶貝已然迥異于流瀲紫,慕容雪村也不會再寫《斗破蒼穹》;就文學網站而言,當年紅極一時的“榕樹下”淪落了,但文藝范兒在“豆瓣”中得以延伸和提煉,類型化的“起點”、“創(chuàng)世”、“縱橫”在資本的擁躉下,裂變后加緊譜寫起他們三足鼎立的故事……變化,是主旋律,不因為我們統(tǒng)一稱之為“網絡文學”而沒有起承轉合。因此可以說,網絡文學是發(fā)展中的文學,是蘊藏著各種可能性的文學,自它誕生之初就不是單調的“鐵板一塊”。

  比如,2000年網易“.com文學”頻道孫健敏的小說《*程序》,就是誕生期內出現的另一路網絡文學作品。全文采用游戲結構,為讀者(玩家)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閱讀(游戲)方式,這和西方的網絡小說,即“非線性的超文本”設想與實驗更為接近。此類文本,大致還包括超文本小說、互動小說、定位敘事、場景作品、編碼作品、生成藝術、動畫詩和聚合等基本類型。只是這一支在中國目前階段尚未發(fā)育。

  所以,當下的網絡文學主流——網絡(手機)收費閱讀模式下的類型小說、通俗小說,未必是將來網絡文學概念的唯一核心。因為還有很多新的人群(部落)、新的思想、新的玩法還沒有安營扎寨。

  一些紅極一時的“網絡作家富豪”照樣會出局;另一些今天的網絡文學“大神”會從流水線上“退休”,謀求商業(yè)化以外的成功和發(fā)展,比如創(chuàng)建新平臺、比如文學史位置;還有網絡作家未必在網絡收費模式下爆紅,卻可以走向影視改編、脫口秀;自然還有更多不追求在網絡收費模式下“日更”(每天更新)、“周更”(每周更新)當碼字民工的,卻以在豆瓣等網站寫作中短篇小說贏得小眾擁躉;更多網絡“微文學”將以微小說、微散文、微童話和詩歌的名義應運而生,產生“小而美”的美學效果和碎片化的便利傳播;超文本、超媒體文學在動漫、視頻、微電影、聽書等等大發(fā)展的過程中醞釀著新的崛起……

  正如大家都愛美食,口味卻各有不同,未來網絡文學會因為各種力量的萌動,更多年齡層、文化層的介入,出現“多極化”的格局,而非今天由資本推動的“單極化”。這倒有點像我們對國際關系的設計和想象。

  只是無論怎樣“多極化”,網絡文學就是未來文學主流的判斷不會改變。

  一次如唐詩般的旅程

  遲早有人會像歸納唐詩那樣,去歸納網絡文學的初、盛、中、晚期。這同樣是歷史經驗,只要我們對網絡文學給予未來的允諾。

  以我之見,目前的中國網絡文學,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紙質迷戀者和懷著純文學觀的人們來說,網絡文學目前16年的歷史都有點嫌長了,但事實上,它粗糙海量和“嘩眾取寵”的姿態(tài)正好說明它剛剛開始,既需砥礪精進,也應大有可為。

  初期的網絡文學會有哪些特征呢?欲望化和商業(yè)化就是它的鮮明印記。

  不久前,在北戴河召開的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上,某文學網站總編用人類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色欲”來歸納網絡類型小說寫作技巧的核心,生動地演示了如何讓網絡類型小說寫得好看,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代讀者的原欲。這在探討類型小說模式化和“順應”讀者心理的機制上,實在是精彩的、富有說服力和可操作性的范例。但簡單的快感導向,以刺激人體“多巴胺”為歸依的這一套方法論,透露著它背后盈利模式的強烈商業(yè)訴求!靶↑S文”成為“掃黃打非·凈網2014”行動的最大打擊對象,其濫觴也正是因為文學網站片面地迎合人類原欲和資本牟利的動機。什么是大眾文化、通俗文學的倫理底線和社會責任?這終究是一個需要網文界思考和建設的問題,就像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已然形成其“故事的道德前提”,才讓創(chuàng)作長保社會認可度與審美價值。所以,青春期的中國網絡文學應該捕捉這由“危”生“機”的轉折點,警惕、凈化并沉淀智慧。

  不少網絡類型小說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好看、制造閱讀快感之余,給勵志乃至崇高留下了空間。被網民樂道的“中原五白”:“東茄(我吃西紅柿)、西豆(天蠶土豆)、南機(夢入神機)、北少(唐家三少)、中辰東”,都是“小白文”(比喻沒有什么深度、較通俗易懂、符合一般年輕人口味)的代表作者,但他們的作品大抵對勵志、自強、熱血、意志力等成長要素有所考慮和布局,開始營建作品的積極面向。而另一個說法中的“四大文青”:貓膩、煙雨江南、烽火戲諸侯、憤怒的香蕉,意味著網絡類型小說創(chuàng)作依舊可以講究文字和內涵,像貓膩的《間客》《將夜》,都在“爽文”的情節(jié)中賦予了崇高的寄托,被一干網文的高端讀者、知識精英所激賞。

  網絡文學的初期,以民間作者、類型小說為主流,畢竟留下了《悟空傳》《后宮·甄嬛傳》《間客》《明朝那些事兒》《新宋》《侯衛(wèi)東官場筆記》這樣的佳作;且從大眾文化層面如影視改編的影響力立論,還有《步步驚心》《失戀33天》《杜拉拉升職記》《亮劍》這樣的超級成功之作,以及正在改編為影視作品、備受粉絲期待的《鬼吹燈》《盜墓筆記》《華胥引》等,其成就和景況也差可比擬初唐的詩歌階段了。

  有人問,為什么獨中國會產生世界所無的網絡類型小說創(chuàng)作高潮?又為什么欲望化書寫如此五花八門、高低雜陳?

  這至少跟中國文化產品的供需關系不均衡,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脈中被壓抑的“怪力亂神”的基因性反彈有關。前者尤其關鍵。比如美、日、韓這樣的文化產品輸出大國,我們可以發(fā)現,其影視、動漫、游戲、演藝等文娛方式和題材類型大量存在、充分發(fā)育,人們對網絡小說并沒有非此不可的精神性饑渴;這些國家還擁有全產業(yè)鏈上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即高技術性、高市場性的團隊人才,其生產水平、管理水平也因長期的經驗積累,突顯出全球化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和產品優(yōu)勢。中國經濟上升、思想解放之后,來自民眾的強大的文化消費訴求,與實際的文化產品原創(chuàng)能力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這個時候,網絡類型小說成了最快捷和廉價的替代品,并逐漸形成了“內容池”和“人氣值”,今天還能向下游的產業(yè)溢出越來越多的紅利。

  未來的網絡文學在很長時間內依然會依賴這種市場發(fā)展模式延伸和改變自己。有趣的是,下游的產業(yè)資本將與上游的文學網站既合作又競爭,主動攫取他們可用的作家資源和作品資源。精準了解文化產業(yè)需求的中介公司、經紀公司如果能及時找到位置,加入版權交易和開發(fā)服務,獲得金融支持,形成行業(yè),也將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由此引發(f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使網絡文學成為各個方面共同關注的興奮點,管理和推動都是必然。

  相信這一格局之下,網絡文學會加快它步入盛期的節(jié)奏,富有集大成意味的精品可能接二連三地出現。同時,由于“未來”維度的提醒,我相信關涉到人類生存的熱點問題將導致科幻文學、生態(tài)文學的勃興,終極關懷將賦予他們重要的使命和關注度。

  而網絡時代的莫言、余華們也未嘗無蹤,“文學青年”在網上寫作過去有,將來隨著文學網站的多元化和主流化,他們也會選擇網絡作為他們作品的首發(fā)地,只要盈利模式一解決,他們會完全適應并滿足于與即時讀者(粉絲)互動帶來的樂趣——這一點,金宇澄的《繁花》已經是最好的前驅和示范。這部滬語小說最早是在網上發(fā)表并完成的,后來獲得了文學界的廣泛關注,一舉摘得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

  “后現代主義階段,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總之,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已經從過去那種特定的‘文化圈層’中擴張出來,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消費品!泵绹麑W者杰姆遜曾如此描述。那么,必須思考,怎樣使審美和崇高介入這一文化的工業(yè)生產及其商品化的格局中,將奇妙的烙印打進內部,而不是懸置其外。

  登堂入室會有時

  網絡文學的登堂入室主要看它在高等院校中被研究和被傳授的可能。

  一所非學歷教育的“網絡文學大學”于2013年10月30日率先成立,莫言任名譽校長。由中國作協指導、十幾家網絡文學網站發(fā)起成立的這一網文培訓機構一時間成了媒體的聚焦點。擔任副校長的17K網站的創(chuàng)始人血酬寫起了《網絡文學新人指南》《網絡小說寫作指南》的教材,還有不少資深的網絡作家、網絡文學研究者正在投身網絡文學寫作培訓和教程的編纂之中,相信不久一定會蔚為大觀。

  2013年12月25日,盛大文學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宣布聯合創(chuàng)辦“國內首個網絡文學本科專業(yè)”,使得網絡文學寫作的學歷教育成為事實。由網絡文學企業(yè)和高等院校聯手打造網絡文學本科課程,除了有利于一個實際操作性強的學習體系的形成建立以外,關鍵一點,還為網站培養(yǎng)和拉攏優(yōu)質作者資源奠定了基礎。

  網絡文學的寫作傳授,在今天高校日益普及的“創(chuàng)意寫作”學科設置下將得到名正言順的吸收和消化。我們甚至可以設想,當一些知名的大學對外宣布自己與某些大眾文化領域的“超級大神”聯盟,為熱愛寫作的青年提供本科、研究生的教學、科研條件時,那些出生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會多么興奮。

  學者們開始研究并“經典化”正在發(fā)展中的網絡文學作品,這是他們的基本功,也是他們的崗位需求。有趣的是,中國網絡文學初期誕生的絕大多數文本是老嫗能解的通俗小說,這和高校文科學者過去經典文學闡釋者的經驗有所不同,那么,他們一定會借用十八般武藝來配置網絡文學,當然,也會創(chuàng)造性地指點和提升網絡文學作家、作品的精品化,使得網絡文學真的呈現出寫當代《紅樓夢》或者趕超《哈利·波特》的抱負。

  網絡文學的“多極化”會帶來學者研究和“經典化”過程中的“多極化”,那又是一場場充滿爭辯的好戲,我做好了圍觀的準備。也鑒于網絡文學在新媒體時代如此牽涉廣泛,自然會誕生從文學、文化、產業(yè)、科技、意識形態(tài)、社會學、人類學、神話學、未來學、精神分析學、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等各個背景對它加以研究的學派和成果,如果那一天到來,證明它已完全成熟。

  文學,是人類情感的園圃;作家,是人類情感的工程師。一切文學的成功,也許就是建立在人們周期性情感浪潮之上的建筑,大多數建筑終將倒塌、翻新,只有那些富有洞察之魔力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才會被時光留住,成為記憶的博物館,等待后世的不斷參觀與共鳴。這一點,無論網絡文學還是其他介質時代的文學,概莫能外。

  (作者為學者、作家,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院院長)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