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來源:光明日報 | 劉月悅  2019年08月16日07:17

1979年第4期的《詩刊》雜志發(fā)表了舒婷的詩歌《致橡樹》,使這位年輕的女詩人迅速聲名鵲起,全國矚目?!拔胰绻麗勰恪?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借助這首詩歌,詩人表達了新時期新一代女性的理想愛情觀,它既是深情的愛情宣言,也是女性獨立人格的宣告。40年間,這首當代詩歌中著名的愛情詩,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傳頌,幾乎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愛情箴言。

舒婷抄寫的《致橡樹》,圖片由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提供

艾青讀完《致橡樹》,將它抄在了本子上

舒婷生于福建漳州龍海市石碼鎮(zhèn),原名龔佩瑜。20世紀50年代中期,母親帶著她和兄妹三人從漳州來到廈門,分別住在祖母和外祖母家里。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祖母家長大,外祖父和外祖母給了她最初的文學啟蒙。1969年,初中還沒畢業(yè)的舒婷下鄉(xiāng)插隊,在知青生活中開始了詩歌創(chuàng)作。不久,她的詩歌就因清麗的風格、敏感的詩思、復雜細致的情感等鮮明的個人特點在知青中流傳開來。這些詩還被當時的知青譜成吉他曲,可舒婷不敢說是自己寫的。有時候,她寫好的詩隨手放在桌子上,被其他人看到了,她只能說那是摘抄的外國詩歌。1972年舒婷返城,在流水線上當工人,但枯燥的工作并沒有湮沒她的詩情,她仍然繼續(xù)著詩歌創(chuàng)作。她的詩最早發(fā)表在福州市馬尾區(qū)文化站主辦的油印刊物《蘭花圃》上,其后,福建本土的許多刊物都刊登了舒婷的詩歌,如《榕樹》《映山紅》《榕花》等,她的詩歌首先在福建省內(nèi)迅速傳播開來。

20世紀70年代末,舒婷(右二)與詩友聚會,左一系老詩人蔡其矯

在詩歌的道路上,舒婷得到了詩壇前輩、同是福建人的著名詩人蔡其矯的指引。香港作家陶然曾寫過一篇散文《師妹舒婷》,回憶與舒婷一起跟隨蔡其矯學習的經(jīng)過:“起初是廈門詩人黃碧沛把她介紹給詩人蔡其矯,蔡其矯很欣賞,介紹許多名著名詩作給她參考。那時蔡其矯也把她介紹給我認識,因為她以蔡老師學生自居,而我也是。于是她稱我‘師兄’,我稱她‘師妹’,并沒有正式拜過師?!?/p>

而《致橡樹》的誕生,也與蔡其矯有關(guān)。舒婷在其散文《都是木棉惹的禍》中記述了這首名作產(chǎn)生的原委:“1977年3月,我陪蔡其矯先生在鼓浪嶼散步,話題散漫。愛情題材不僅是其矯老師詩歌作品的瑰寶,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筆重彩,對此,他襟懷坦白從不諱言。那天他感嘆著:他邂逅過的美女多數(shù)頭腦簡單,而才女往往長得不盡如人意,縱然有那既美麗又聰明的女性,必定是潑辣精明的女強人,望而生畏。年輕的我氣盛,與他爭執(zhí)不休。天下男人(不是烏鴉)都一樣,要求著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權(quán)利。其實女人也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更深切的失望。當天夜里兩點,一口氣寫完《橡樹》,次日送行,將匆就的草稿給了其矯老師。他帶到北京,給艾青看?!卑嘧x了這首詩后很是欣賞。據(jù)說艾青從來不抄別人的詩,但他竟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詩的題目也在艾青的建議下由《橡樹》改成了《致橡樹》。

《致橡樹》發(fā)表于1979年第4期《詩刊》

《致橡樹》真正公開發(fā)表要等到兩年以后。1979年,當時全國最為權(quán)威的詩歌刊物《詩刊》在第4期上將《致橡樹》作為《愛情詩(九首)》之一刊登。1980年前后,正值當代詩歌的“黃金時代”,人民群眾讀詩、寫詩的熱情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潮。作為官方權(quán)威詩歌刊物的《詩刊》,高峰時發(fā)行量多達54萬冊。借助《詩刊》這一水準高、發(fā)行廣的平臺,《致橡樹》在刊發(fā)后轟動一時,廣為傳頌?!吨孪饦洹吩凇对娍钒l(fā)表后,舒婷的父親也很高興,時值舒婷生日,便送給女兒一支鋼筆,并在鋼筆上刻了字:紀念瑜兒生日暨題名詩刊。關(guān)于鋼筆,另有一則舒婷在散文《筆下囚投訴》中自述的趣事:她曾有一首詩《致大?!?,是用圓珠筆謄寫出來的,但是“字跡肥頭胖腦,市儈氣十足,真是惡心。從此恨極圓珠筆”。詩人因此“魂不守舍”,她的老姨媽便將自己的一支老式派克筆贈給她。這是一支價格昂貴的筆,因為筆尖含有黃金。“那時的我全無價值觀念,只知道那金筆尖一試,果然傾城傾國?!笔骀镁褪怯眠@支老式派克金筆完成了《致橡樹》的寫作。

“舒婷發(fā)現(xiàn)并展示了今天男女之間為共同理想、共同事業(yè)志同道合去奮斗的新型愛情,她賦予‘堅貞’嶄新的意義”

《致橡樹》既是深情的愛情宣言,也是女性獨立人格的宣告?!拔胰绻麗勰恪?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這個“我”不是攀附的、依靠的,不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愛情中的“君當如磐石,妾身如蒲草”。“我”更是反對女性在愛情里的曲意逢迎和絕對奉獻,“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而是提倡愛情中的獨立個性和人格,“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以平等的姿態(tài)溝通,作為彼此的心靈慰藉和靈魂伴侶,“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币驗橛兄毩⒌娜烁窈妥非螅鳛榕缘摹澳久蕖焙妥鳛槟行缘摹跋饦洹鄙L出各自的精彩,“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蹦敲矗绱霜毩⒌哪久藓拖饦?,他們之間的愛情依靠什么來維系,是否牢固呢?在全詩的最后,舒婷解答了這個疑惑:“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苯⒃谕使部唷⑿萜菖c共基礎(chǔ)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舒婷筆下堅貞不移的理想愛情。

《致橡樹》發(fā)表以后,當時的評論家們將它所歌頌的愛情與大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劉登翰寫道:“誠然,在許多愛情和婚姻都遭到污染的十年浩劫之后,這種獨立平等的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愛情的觀念和追求是不同凡響的;但是,這首詩更廣闊的寓意還在于作者透過橡樹和木棉這兩個飽和著主觀情感的客體形象,表達了她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準則的一種認識和追求。人也必須是各自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彼此尊重又相互支持的。同樣也可以把這當作作者對藝術(shù)的一種理解: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文學家、藝術(shù)家,都必須獨立地表現(xiàn)出他‘自己’,他的思考,他的個性,他的獨創(chuàng)。首先是作為一株獨立的樹——哪怕是一棵很小的樹,然后才有可能進入文學藝術(shù)之林,為之增添風采?!标惲歼\則稱之為“一首有強烈時代感的愛情詩”,認為“舒婷發(fā)現(xiàn)并展示了今天男女之間為共同理想、共同事業(yè)志同道合去奮斗的新型愛情,她賦予‘堅貞’嶄新的意義”。石河將《致橡樹》作為“粉碎‘四人幫’以后的愛情詩”的代表,認為它“反映了一代青年面對愛情和婚姻被污染的抗爭和獨立人格的覺醒”。

《致橡樹》1982年被編入舒婷的第一本詩集《雙桅船》,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在后來的文學史上,也有論者賦予了《致橡樹》更深層的內(nèi)涵。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洪子誠認為,“她的詩‘復活’了中國新詩中表達個人情感的那一線索……中國當代讀者久違了的溫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詩中回歸……這一寫作路線,使她的詩從整體上表現(xiàn)了對個性價值的尊重?!标愃己椭骶幍摹吨袊敶膶W史教程》中寫道:“這樣一種對情愛關(guān)系中個性與自我的維護,是在反叛傳統(tǒng)倫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時確認自己新的理想與追求:在‘文革’剛過去的時候,這種看起來很抒情的個性表達其實也是正在萌發(fā)中的‘現(xiàn)代反抗意識’的顯現(xiàn)。歷史的苦難遭遇使這一代年輕詩人無法輕易認同來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們的自我意識生成于個人的體驗和思考中,當一切都從個體生存中剝離之后,他們唯有依持自我的獨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p>

當然,對于廣大普通讀者而言,男女情愛仍然是《致橡樹》的主題。在《致橡樹》最流行的20世紀80年代,《致橡樹》里以“木棉”形象出現(xiàn)的女性既獨立堅強又不乏柔美,成為新時代女性的自我期許,而“橡樹”一般的男子更是被廣大女性當作擇偶標準。舒婷自述道:“這首詩(《致橡樹》)流傳開來,不斷碰到那些才貌雙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訴沒有橡樹?!笔骀秒[約地表達了一點不滿:這些女孩子雖然讀了《致橡樹》,卻沒有領(lǐng)會“木棉”的精神,精神上仍然尋求、依賴偉岸強壯的“男子漢”的保護,因此,她又寫了《神女峰》作為補充。據(jù)孫紹振所言,“神女峰”的傳說有兩種來源,一是主動獻身于楚懷王的巫山神女,二是在懸崖上等待丈夫、久而化作石頭的民間少婦。在這首詩里,詩人對象征著女性忠貞、執(zhí)著的神女峰質(zhì)疑道:“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以此批評男權(quán)中心主義話語對女性的戕害,由此提出“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進一步呼吁女性走出傳統(tǒng)的愛情道德觀念束縛,追求真正的愛情和生命。然而,《神女峰》在讀者中的反響遠不如《致橡樹》。

“舒婷的出現(xiàn)像一只燕子,預示著女性詩歌春天的到來”

《致橡樹》發(fā)表后,舒婷成為全國聞名的青年詩人,在《鴨綠江》雜志舉辦的“一九八零年最受歡迎的詩歌”的民意測驗中,舒婷在青年詩人中得票第二,但爭議也隨之而來。1979年,《蘭花圃》開展對舒婷詩歌創(chuàng)作長達半年之久的討論,影響頗大。同年6月到12月,《廈門日報》也針對舒婷的詩歌開展了一系列討論,但討論多以批判為主,有時候甚至是一整版一整版的批判聲音。而最為著名的爭論,是《福建文藝》所組織的將近兩年的討論。

據(jù)孫紹振回憶,“當初知道《福建文藝》要討論舒婷詩歌時,大部分的人,包括舒婷自己都以為刊物是要批判她”。在得知舒婷心存芥蒂以后,時任《福建文藝》批評部主任的魏世英和評論組分工抓舒婷討論的蔡海濱一起到廈門拜訪舒婷。在廈門期間,兩人拜訪了廈門文學界的一些朋友,許多人認為舒婷的詩歌沒有價值。兩人也組織了與廈門大學等學校青年學生的座談會,年輕的同學們卻熱烈地支持舒婷,肯定其創(chuàng)作,甚至能背誦舒婷詩歌中的句子。兩種對立的態(tài)度更加使得魏世英和蔡海濱感到了進行討論的必要性,認定“這一炮會打響”。

在隨后的會面中,編輯們的誠意打動了舒婷,征得舒婷本人同意后,討論隨即展開。1980年1月,福建省作協(xié)與《福建文藝》舉辦了一次文藝界50多人參加的詩歌創(chuàng)作座談會,與會人員來自全國各地,舒婷本人也出席。據(jù)謝春池回憶,“會議一共開了五天,雙方舌槍唇戰(zhàn),前所未有的激烈……記得王者成慷慨激昂地站起來,手拿數(shù)頁講稿,一口氣質(zhì)問了幾十個為什么”。隨后,《福建文藝》正式推出專欄“關(guān)于新詩創(chuàng)作問題的討論”,討論從1980年第2期正式開始,結(jié)束于1981年第10期,發(fā)表了49余篇文章。

這場討論涉及舒婷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是詩歌的主題之爭。主題論爭的背后,是在創(chuàng)作和評論中如何看待政治標準和藝術(shù)標準的問題。其二是對舒婷詩歌美學風格的探討。支持一方認為“朦朧”正是一種風格和美學特色,“看不懂”的偏見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群眾也應(yīng)該適時提高鑒賞能力;反對一方則認為舒婷詩歌晦澀難懂,意象支離破碎,不能成為新的追求目標。其三是學習借鑒外國詩歌與民族化大眾化的關(guān)系問題。支持者鼓勵舒婷大膽向西方學習,突破古典詩歌的局限;反對者則認為新詩應(yīng)該立足于本國傳統(tǒng),應(yīng)該多向古典詩歌和民歌學習。其四是新詩的傳統(tǒng)之爭。支持的意見認為舒婷的詩歌繼承了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五四傳統(tǒng);反對方則認為新詩應(yīng)當繼承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

1980年參加第一屆“青春詩會”的詩人們,前排左一系舒婷

1980年,《詩刊》邀請舒婷赴京參加第一屆“青春詩會”。在10月號的“青春詩會”專號上,舒婷共發(fā)表了三首詩作,《暴風過去之后》《土地情詩》和《贈別》。加上之前已發(fā)表的四首,舒婷在兩年時間內(nèi)先后在《詩刊》發(fā)表七首作品,標志著主流詩壇對她的認可,她也是“朦朧詩”詩人中較早被主流詩壇所接納的一位。同時,舒婷的出現(xiàn),還打破了男性詩人在詩壇一統(tǒng)江山的局面,如吳思敬所說,“1979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現(xiàn)像一只燕子,預示著女性詩歌春天的到來”。

《致橡樹》如何成為“國民”愛情詩

真正意義上讓《致橡樹》成為“國民”愛情詩的,是語文教科書的收錄?!吨孪饦洹吩鴥纱稳脒x全國范圍通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次是在1990年,《致橡樹》與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組成“中國當代新詩兩首”,這套教材一直使用到1997年。1997年版的人教版教科書中沒有選《致橡樹》,而是選入了舒婷的另一首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6年之后,《致橡樹》在2003年版的教材中再次入選。

《致橡樹》的兩次入選,都與時代的強烈要求有關(guān)。1990年的教材編選中,刪除了一些時政類的文章,特別強調(diào)“增添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課文”,《致橡樹》正在此列。2003年的教材編寫,特別強調(diào)思維的多元、開放和對學生實際生活的貼近,也強調(diào)對人性的關(guān)注和人文性的回歸,除了《致橡樹》外,還增加了另外一首愛情詩,鄭愁予的《錯誤》。時隔十余年的這兩次入選,雖然是同一首《致橡樹》,卻因不同的時代背景、教學目標,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

1990年版的高中教科書,服務(wù)于199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大綱對于語文學科的定位是:“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chǔ)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chǔ)?!币虼耍Z文教學追求實用和效果,具體到《致橡樹》,是希望帶給學生關(guān)于詩歌基礎(chǔ)性的知識和能力,比如詩歌的語言特色、字詞、結(jié)構(gòu)和修辭。

在詩歌主題上,1990年版的“自讀提示”中寫道:“《致橡樹》通過象征的手法,用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表達了一種富有時代氣息的愛情觀的追求……由于象征手法的運用,對于全詩所禮贊的愛情關(guān)系,我們不妨可以理解為現(xiàn)代女性的自我完善,也不妨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倍處熃虒W用書中進一步寫道:“第一層是詩人宣告一篇戰(zhàn)斗書,宣告自己不愿為男性的附庸……表現(xiàn)詩人對舊的觀念、舊的倫理的強烈否定和堅決反叛……這義無反顧的決心,似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是反抗、是掙脫、是戰(zhàn)斗,詩人以一個斗士的面貌出現(xiàn)?!辈浑y發(fā)現(xiàn),1990版的教科書試圖強調(diào)和提煉《致橡樹》中無畏、頑強的反抗精神,而原有的愛情主題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重新給語文課程進行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痹?003版教科書里,對于《致橡樹》的教學轉(zhuǎn)為關(guān)注文本的情感性、人文性,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這一版的教師教學用書這樣解讀《致橡樹》:“作者以橡樹和木棉兩種高大壯美的喬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們比鄰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來象征男女之間的理想愛情。詩人通過‘木棉樹’的自白,表達了一種獨立平等、互依互助、堅貞熱烈,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的嶄新的愛情觀。”顯然,《致橡樹》擺脫了作為語文教學樣本的工具化命運,更加注重學生的文學感覺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在思想上不再刻意“拔高”,強調(diào)反抗精神,在主題上也不再刻意“回避”,而是重新回歸了愛情主題。

除了全國性的人教版教材,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魯人版、滬教版、蘇教版等多個版本的高中語文教科書也都先后收錄過《致橡樹》。于是,數(shù)以千萬計知慕少艾的花季少年讀到了《致橡樹》。他們正處在十六七歲情竇初開的年紀,而家庭和學校對于他們萌動的少年心事采取的往往是“嚴防死守”的態(tài)度,《致橡樹》是他們能夠光明正大讀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愛情文本。于是,《致橡樹》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的愛情宣言、愛情教科書,進而影響了他們的愛情觀。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許多人表示,“《致橡樹》是我讀到的第一首愛情詩”“《致橡樹》影響了我的一生”。舒婷曾戲謔道:“至今,只要有人老話重提,說起當年的愛情史與《致橡樹》有關(guān),我趕緊追問:‘婚姻還美滿吧?’好像必須由我承擔媒人職責似的那么緊張?!?/p>

“這就是寫《致橡樹》的舒婷”

《致橡樹》發(fā)表后,“舒婷”這個名字就幾乎與“致橡樹”等同了。無論走到哪里,只要介紹舒婷,主持人就會說:這就是寫《致橡樹》的舒婷。然而,舒婷并不認為《致橡樹》是自己最好的詩。據(jù)詩人自己講,在很多詩歌朗誦會上,參加的人會強烈要求她朗誦這首詩。

有了《致橡樹》,橡樹和木棉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模范情侶”,可是舒婷卻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木棉在南方是旺族,分布很廣,不記得是哪個城市還選了她做‘市樹’。用‘她’字稱呼,是我的感覺,仿佛木棉花有幾分女性化吧?早春二月,紅碩的花托飽滿多汁,每陣風過,落花‘噗’下,濺紅一地,真像嘔心瀝血的沉重嘆息呀。……我與橡樹一見鐘情,是在日本電影《狐貍的故事》里?!谶@部對狐貍追蹤十年的紀錄片里,背景有棵老橡樹,獨立曠野高坡,滄桑于藍天白云之下。夏天綠蔭匝地,冬日風雪之中枝柯剛阿,盛衰均是鐵一樣的沉默。1979年才在杭州植物園親睹橡樹,病歪歪的,與想象相去甚遠?!磕暧卸嗌僬Z文教師,跟孩子們討論橡樹和木棉。有沒有人意識到木棉在南方,橡樹卻生長在朔雪之鄉(xiāng)?事實上,它們永遠不可能終生相依。”

舒婷還講了另外一件“夢想無法照進現(xiàn)實”的事:“鼓浪嶼區(qū)宣傳部長掛電話來,問可以不可以在鼓浪嶼擇塊風水寶地,種一棵橡樹,再矗一塊《致橡樹》的詩碑。我回答他:橡樹在南方不容易成活,假使能生根,一定沒精打采百無聊賴。橡樹要長到可以托付終身的模樣,需要好多年,至少我和部長都看不到了。又提,那么找一棵像樣的木棉如何?這幾年興旅游熱,凡是游人茂密的地方,都清場給棕櫚、蒲葵和檳榔類熱帶植物。木棉在鼓浪嶼倒是四處可見,卻都護在人家院里屋外,不在公共場所。誰愿意讓游客整天在自家門內(nèi)門外進進出出?我趁機向部長告狀:鼓浪嶼導游圖上標著我家地址,侵犯我的隱私權(quán)。平日里,尤其國慶長假,按圖索驥公然闖進院子拍照者有之,大清早叩門擾人清夢者有之,稱‘要趕飛機,因此起早打擾……’部長諾諾。詩碑作罷?!?/p>

但是,即便是作者自身有意識的解構(gòu),似乎也難以撼動《致橡樹》在讀者心目中的位置。舒婷說,她家的地址雖從鼓浪嶼導游圖上消失了,但仍常常聽見導游領(lǐng)著一幫游客在巷口說《致橡樹》。雖然這令詩人頗為苦惱,卻也從側(cè)面證明了《致橡樹》的經(jīng)典性?!吨孪饦洹匪茉斓臏厝帷ⅹ毩⒍鴪皂g的女性形象,所吟誦的相互尊重又矢志不渝的愛情,已經(jīng)成為幾代人所珍惜、珍藏、珍重的青春記憶。

(作者:劉月悅,單位: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相關(guān)鏈接:

謝冕:豈止橡樹,更有三角梅——舒婷的《致橡樹》兼及其他

《致橡樹》的傳播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