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弘揚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
來源:文藝報 | 陳亮  2020年08月17日08:49

4月,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紅色文藝作品《黎明之前——寧強剿匪往事》與廣大讀者見面了。小說以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省寧強縣的剿匪行動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以紅軍戰(zhàn)士段遠鵬為首的解放軍指戰(zhàn)員深入寧強,與國民黨特務、反動民團武裝等敵人斗智斗勇、奉獻出寶貴生命的感人故事。

這一段紅色文化記憶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其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具有鮮明的時代主題。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多次深入到寧強青木川、廣坪、大安、燕子砭等地采訪,并查閱了大量文史資料。越是深入接觸這段歷史,我越是覺得肩頭責任的沉重。

陜西寧強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之處,山高林密,自古匪患叢生。我筆下塑造的劉型、段遠鵬、蘇緒、吳存銀、山娃子等等,都是有人物原型的,他們性格分明、有膽有謀,都是活生生的革命戰(zhàn)士。拂去70多年時光的煙塵,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至今讀來仍然令人動容。

值得警醒的是,人們的記憶并非一成不變,紅色文化記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淡化。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不和諧的聲音此起彼伏,弘揚紅色文化能更好地正本清源。

文學是有溫度、有情感的。我行走在陜甘川交界的寧強連綿的大山中,感受到寧強百姓的忠厚和淳樸。尤其是每到一家,他們都按照寧強以酒代茶的待客傳統(tǒng),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苞谷酒,令人溫暖。

文學有文學的特點,紅色文化并不只是簡單地進行歷史回顧,這樣起不到感染讀者的作用,只會令讀者反感。創(chuàng)作中我糅合了寧強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變遷,令故事在歷史的大局下變得“好看耐讀”。

有評論家表示,小說情節(jié)曲折生動、引人入勝,細致描繪了寧強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變遷,成功塑造了很多真實可感、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無論是紅軍、解放軍指戰(zhàn)員、民團梟雄,還是土匪、特務都具有某種典型性。

的確,我塑造的反面人物也盡力避免千人一面,努力塑造各有特色、懷有七情六欲的人。例如,李樹敏的大侄子李政杰迷戀冰香子,受李樹敏的挑唆失手誤殺自己的母親后,躲進大山,其父與其分別的那段場景,許多寧強讀者看過以后,都覺得真實感人。

在創(chuàng)作中,我始終堅持情從實事求是中來的原則,盡量還原70多年前的那段場景。段遠鵬在劉型的引領(lǐng)下走上革命道路,與民團斗智斗勇,成功跳出包圍圈,戎馬半生后又率大軍解放寧強。曹廷林、山娃子、林雙等解放軍戰(zhàn)士在與匪徒的斗爭中先后捐軀。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最佳注腳。

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lǐng)導的人民革命,表明了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表現(xiàn)了革命先驅(qū)為人民謀幸福而流血犧牲,也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這些光榮和夢想,在新時代更有其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應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這就是我為什么要寫寧強剿匪往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