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在文字與光影之間
一本書付梓之際,作者通常要寫點什么,前言或后記,介紹一下有關的情況。這已經(jīng)是一種慣例,一個“規(guī)定動作”。既然如此,一些本來可說可不說的話,也就有了可以再絮叨一次的堂皇的理由。
《在文字與光影之間》收入的80余篇文章,基本上都可歸入文藝評論,是過去多年間發(fā)表的大部分這一類文字的匯集。它們言說所涉,有文學作品,也有影視藝術作品,書名便是由此得來。
這本小書的意義,首先當然是對自己的,是對過去多年間這方面勞作的一次盤點,一個紀念。另外,文藝評論近年來頗受重視,有時甚至與創(chuàng)作并稱,有“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之喻,這也是有勇氣將它們結集的一種動力。
我自己給這本書的定位,是一種閱讀和觀看文學藝術作品的印象記。誰若想從中找尋嚴整的論文架構、縝密的邏輯推衍、高深的知識體系和專業(yè)化的語匯表達,恐怕會失望的,因為這本來也不是作者的初衷,或者也可以說并非作者力所能及。這一方面緣于自己的新聞從業(yè)者身份,涉足文藝評論帶有更多的業(yè)余或客串色彩,與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專門教學及撰述者相比,工作性質和專業(yè)修為都有頗多不同;另一方面也與刊發(fā)文章的平臺有關,它們幾乎都是寫給報紙上有關版面的,媒體的特定要求,篇幅字數(shù)的限制,面對的受眾的特點,都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或者規(guī)限了這些文章的面貌。
盡管如此,它們?nèi)匀皇切枰?。就仿佛散步時走入一片樹林,既有虬曲的老樹,也有搖曳的修竹,間以灌木叢生,野草滋蔓,展現(xiàn)了植物界生態(tài)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文藝批評也理應如此,洋洋萬言的長文,兩三千字的短制,高屋建瓴的宏觀把握,條分縷析的微觀梳理,學術前沿的艱深探索,面向大眾的賞析導引,都有著各自的功能、作用和需要。契訶夫名言“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通常比喻創(chuàng)作,但移來指代評論也未嘗不可。這固然是因為不同主體都有表達的權利,同時也因為各自的聲音都有自己的聽眾。
圍繞文藝評論可說的話題很多,這里只想談一點,就是對這類文章的文體表現(xiàn)的認識。文藝評論的對象是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是訴諸感性的,表達鮮活豐滿的生命體驗,因此,不但評論作品時應該緊密圍繞這一基本屬性,而且評論文章本身也應該是富有文采的表達,應努力追求藝術的感性與批評的理性之間的契合,讓人讀來有美的愉悅。像現(xiàn)代文學史上李健吾先生那樣的評論,一直令我無限心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這本書里的多篇文章中,我力圖踐行這一認識?!皶骄墢健焙汀八嚭O道|”兩輯,都是具體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評論,“文心探幽”中,有若干篇理論色彩較為濃郁一些,但它們同樣是以感受性作為立足點,展開闡釋、評點和思考。我希望其中有盡可能多的美的光亮。
(作者:彭程,此文為作者文藝評論集《在文字與光影之間》的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