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感傷故事集》創(chuàng)作隨想三篇
來源:文藝報 | 張檸  2021年02月01日08:49

小說與夢幻

夢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它跟每個人都有關,程度不同而已,大家都做夢,次數(shù)多少而已。我是一個很少做夢的人,經常是兩三個月甚至半年也沒有一個像樣的夢。作為一個文學寫作者,我曾偷偷地為此而羞愧。記得好像是1994年秋天,讀阿根廷大作家博爾赫斯的傳記,知道他是一個經常做夢的人。當讀到他因第一任妻子從不做夢而心生厭惡的時候,我的心里還哆嗦了一下。于是,我經常假裝多夢的樣子,還寫跟夢相關的小說。

假如一位多夢的人每天晚上都在做夢,那么,他就有將近一半的時間生活在夢里。至于這個夢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那完全看他的造化,就算你有萬貫家財,能呼風喚雨,也控制不了夢的世界,那是另一番天地,它有它自己的主宰。據說,小乘佛教有一種“修夢成就法”,那些高人神人們,能夠修煉到控制夢境,相當于睜著眼睡覺,閉著眼睛行路,能將水夢成蓮花,將火夢成琉璃。我們這些俗人做不到??!但也不能太消極,醒著的時候難免倒霉受辱,那就到夢里去碰碰運氣吧。

不記得在哪里讀到一個故事,說有一位仆人經常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老爺,老爺在夢里變成了仆人。一天晚上,白天的老爺正在夢里做“仆人”,仆人卻一身“老爺”裝扮,穿著自己的禮服,挽著自己的妻子,從屋里大搖大擺地走出來。老爺正要張嘴呵斥,仆人用嚴厲的眼神制止了他。早晨起床之后,仆人見到老爺?shù)钠拮?,又試圖上去挽她的手,老爺命令家丁將仆人按在地上,用粗棍子猛擊他的屁股。晚上入夢后,仆人也讓家丁把老爺狠狠地打了一頓。仆人感嘆道:上帝真公平!這位仆人的哲學,跟莊子一脈相承。

我們常說“魂縈夢繞”,可見夢和靈魂有一定親緣關系,但它們無疑不是一個東西。沒有夢的人不必強求,更犯不著感到羞愧,現(xiàn)實這一邊的半個世界也有精彩之處。如果沒有靈魂,那問題就嚴重了,不是死了就是行尸走肉。我想起唐傳奇《離魂記》里的那個倩娘,魂跟戀人王宙跑了,軀體在父母家里,躺在床上跟植物人一樣。所以,人可以沒有夢,但不可以沒有魂。能不能這么說:夢是靈魂的活躍狀態(tài)?肉體活躍的人,靈魂相對要靜止一些,夢也少一些。反之,身體孱弱的人,靈魂比較敏感,往往會夢幻不斷。

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說,原始部落的人認為,做夢就是靈魂出去玩兒去了,他們說得輕巧。其實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萬一靈魂迷路了呢?萬一它被別的靈魂攔劫了呢?所以,老一輩經常告誡我們,不要張開嘴巴呼吸,更不要張開嘴巴睡覺,以免靈魂出竅。其實這個辦法也不完全管用。靈魂出竅的路徑多得很,嘴巴和眼睛閉著,還有鼻孔和耳朵眼兒呢,都可以直通外部世界,該出來總會出來的,除非它不存在。

夢幻長成什么樣子?這是一件頗費思慮的事情,用理性語言表達更不可能,因為它不需要推論和解釋,它需要的是呈現(xiàn),藝術就是呈現(xiàn),呈現(xiàn)人的精神秘密。偉大的電影導演費里尼(1920—1993),曾經花費了30年的時間,每天早晨起床都做一件事,用符號和圖畫記錄自己的夢境。在他去世十幾年之后,手稿以《夢書》之名出版了,又過了10年,簡體中文版也出版了。這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但也是一本難以破解的天書。藝術就是這樣一個夢幻世界,貌似明白易懂,實則滿含玄機。

靈魂到底長成了什么樣子?更是一件頗費思慮的事情,更難用邏輯的語言傳遞出來,它同樣不需要解釋,而是需要呈現(xiàn),藝術就是呈現(xiàn),呈現(xiàn)靈魂的樣貌。想隱瞞也很難,總有露出來的時候。醒著的時候,靈魂就在你的眼睛里晃來晃去。睡著的時候,靈魂就變成各種小動物出來游玩,那個游玩的場景就是夢幻。那些變成小動物的靈魂,形態(tài)各異。有的是住在人體之內的一個小人兒,趁主人睡著了的時候,出來遛彎兒,但也走不遠,天不亮就回來了。還有一些可能像鳩鳥,等你一睡著,它撲騰一下就飛出去了,在樹梢和地面來回飛翔。更極端的,可能是一只鵬鳥,水擊三千里,背負青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天亮了都還不回來,白天還在“夢境”之中。

如果說,小說就是作家的白日夢,那么這個暴露靈魂的“白日夢”,形態(tài)是復雜而多樣的,它因靈魂變化而成的小動物的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夢境和風格、故事和情節(jié)、詞語和句子。它是另一個世界的影子,也是這個世界的回聲。

我琢磨著,操控著我夢幻世界的那個魂,是個什么樣子?那個平時躲藏在身體內部的小人兒,它走得不遠,就在地球表面轉悠,它玩耍的時間也不長,僅限于睡眠的時候。這無疑是一個偏于現(xiàn)實主義的魂。它絕不可能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它偶爾也可能會飛起來,卻經常要借助于“飛行器”,跟著主人,飛到南方的海島,飛到西部的戈壁灘。西南也是經常去的地方,比如西雙版納、香格里拉、蒼山洱海。去年的瀘沽湖之行,我能說什么?我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格姆女神山、永不凍結的湖水、湖心島和古剎,將永遠鐫刻在我記憶之中。為此,我靈魂的小人兒,在瀘沽湖邊,制造了一個跟“瑪瑙手串”“父親”“摩梭人”相關的夢幻,就是短篇小說《瑪瑙手串》。

小說與故事

小說家的工作,就是將現(xiàn)實經驗轉化為“故事”或“小說”。2019年夏天,在瀘沽湖邊小住了幾天,參觀摩梭人村寨和祖母屋,泛舟高原湖泊,在湖心島上的古剎里許愿,跟賣山貨的彝族人討價還價,近距離接觸那些我想象中的神奇部族,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傍晚天際線和湖岸交接處,格姆女神山輝煌輪廓的光照,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頭天晚上,我因夢魘而大聲喊叫,被呂約喚醒之后才回過神來,那時候強烈的印象,就是現(xiàn)實和夢境邊界的消失,夢境中的湖水光斑粼粼,現(xiàn)實中依然如故?;氐奖本┲?,一直想寫下內心復雜的印象和感受,但一直不知如何下筆。

事情湊巧,正在出版我的中短篇小說集《幻想故事集》的出版方,給我發(fā)來了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參加他們策劃的一個叫“采夢計劃”的公益項目。策劃理由是:“缺少夢的當代生活變得越來越貧瘠、無聊、乏味?!彼麄兇蛩阏骷煌挲g、不同職業(yè)、不同身份的寫作者,每人寫一個“自己印象最深的夢”。眾多夢湊在一起,或許能夠呈現(xiàn)一個“現(xiàn)代人的心靈圖譜”。他們還要通過線上發(fā)布和線下策展的方式展示給公眾,以“喚醒更多人的夢與想象力”。我覺得策劃方案寫得很合我意,就答應了,我成了第一批30位入選者之一。

我很快就交稿了。我把在瀘沽湖邊的客棧里做的夢如實地寫了下來,取名叫《夢中的父親》。夢的大意是:

我夢見父親,他好像跟生前差不多,衣著光鮮、盛氣凌人,還打聽我為什么到瀘沽湖來了,干什么來了。我說,我是到這里來玩兒、來花錢、來鬼混的。我故意說了一些父親不喜歡的事,而不說學習和勞動那些他喜歡的事,目的就是要氣一氣他。但我發(fā)現(xiàn),父親一直躲著我,不讓我看到他的全貌。這時候,突然來了四位穿黑色制服的人,長得像我的摩梭導游阿罕·扎西(化名)。他們抓住我父親的手腳,抬到門口,往一個長方形木箱里裝,這時我才見到父親的全貌,牙齒掉光了,喊叫著的嘴巴像個黑洞。我也大聲喊叫起來,內心充滿了恐懼和悲戚。

我以為我在夢里喊了父親,呂約卻說我在夢魘里發(fā)出“嗚嚕嗚嚕”的聲音太可怕了,所以連忙把我喊回現(xiàn)實里來了。當時我四肢發(fā)軟,渾身冒汗,心有余悸。這就是那個夢的主要內容。我為“采夢計劃”所寫的夢大約3000多字。后來才發(fā)現(xiàn),他們展示出來的卻只有200字。我有些詫異,轉念一想,我有理由在復雜的夢境中采集3000多字,他們也有理由在3000多字中采集200字。面對雞肋一樣的3000字,我決計拯救它。

轉述出來的“夢”,其實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故事”,而不是“小說”。小說家喜歡稱自己為“講故事的人”,其實,所有小說家的心思,都在指向“故事”之外。為了讓這個“故事”(夢)成為“小說”(藝術),必須把它放回當時的情境之中去重新審視和取舍,也就是讓細節(jié)和情節(jié)在現(xiàn)實場景中產生“有機的關聯(lián)”。那幾天瀘沽湖邊的所見所聞,風景和民俗、寺廟和市場、相關的人和事,導游阿罕·扎西,“豬槽船”上搖櫓的摩梭女子,一切都重新列隊出現(xiàn)。但是,它們卻像一團亂麻,像一堆碎片。我必須找到將碎片串聯(lián)在一起的那個東西,也就是小說的“魂”。

瑪瑙手串的突然出現(xiàn),讓我如獲至寶。我突然覺得,就是它了!“瑪瑙手串”成了一種有效的黏合劑,將雜亂無章的經驗碎片黏合在一起。它成了一個“小說”的所有建筑材料背后的“形式因”(建筑之所以為建筑的原因)。但它卻是謙卑的,以一個普通的物品形態(tài)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實背后暗藏玄機。

它曾經出現(xiàn)在夢里的父親手上,因而是另一個世界的物品,也因此具有靈異性質。它也作為裝飾品出現(xiàn)在導游阿罕·扎西手上。它還作為紀念品和商品,擺在瀘沽湖心的里務比島古剎門前,而“我”就是一位消費者和購買者。它還成為了阿罕·扎西、阿珠和“我”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這個作為另一個世界的有靈性的手串,以及作為這個世界俗物的手串,它的功能和價值變化多端:裝飾品、紀念品、商品、禮品,以及具有預言色彩的靈異品。物品的性質和功能的多樣性,產生意義的多樣性,也產生詞義的多樣性。是它,讓“故事”成為了“小說”。它不僅把碎片筑成了“夢”,還把“夢”筑構成“藝術”。使“瑪瑙手串”的功能和意義產生多樣性的,是巧合?是靈感?還是冥冥中的某種力量?無論是什么,我們都要感謝藝術予以我們的恩賜。

小說與胡說

有位作家在家養(yǎng)尊處優(yōu),吃完飯碗一撂就往書房鉆,說“去寫小說”,他爹說:“又去編瞎話。”“瞎話”就是閉著眼睛說的話,像夢中的話,也就是“胡說”。但它還沒有脫離“話”的范疇,也就是符合句法邏輯,主謂賓齊全,不是“咒語”和“夢囈”。觀音菩薩整肅孫悟空的時候,就是在“念咒”而不是“說話”,因為它沒有句法,更談不上章法。為什么明白易懂的句子湊合在一起,有時候就變得很難懂,還被人視為“瞎話”“夢話”和“胡說”呢?那是因為組合句子的邏輯不同,“語境”不同。赫拉克利特巧言:清醒人有一個共同的世界,做夢人卻走進了自己的世界。這里的兩個話語“世界”,清醒的話和夢中胡話,表面上好像不相通,深層卻是相通的。如果只關注“清醒的話”,不關注甚至拒絕“夢境的話”,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功利無趣,甚至冷酷無情?!扒逍训脑挕辈⒎蔷渚渲匾皦衾锏恼Z言”也不是無關緊要。

大腦的記憶功能和儲存量是驚人的,儲存著大量的生命史、文明史、精神史、經驗史的信息,有些是直接經驗,有些是間接經驗,有些是“基因經驗”。大腦平時處理的是記憶儲存中的極小部分。大腦在理性的專制管控之下,不敢亂說亂動,只能說(想)一些現(xiàn)實功利的話,很少觸動人的生命信息和精神儲存。教育或學術,就是訓練大腦對理性專制的服從,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說什么,怎么說,都有嚴格規(guī)定,古人稱之為“明是非,知廉恥”,張嘴胡說就是不要臉。哪知道“是非”“廉恥”的標準瞬息萬變,以致我們一說就錯,最終是不敢說話,鸚鵡學舌模仿圣人的話最安全,做啞巴當然更安全。

然而,生命的自由本性和基因之中,隱藏著一種“胡說”的沖動,也就是試圖跟他人和世界,產生更多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但也只有兩種情況下可以“胡說”,一是“做夢”,一是“虛構”。

清醒的時候,在理性的壓制下,大腦中的許多重要信息都處于昏睡狀態(tài)。睡眠中,理性壓抑機制松弛,記憶信息傾巢而出,試圖沖破詞法句法和章法的結構,呈現(xiàn)出絕對的自由和無政府狀態(tài)。這種詞語的無政府狀態(tài),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無法傳遞出來,等你說出來的時候,你已經落入語言結構的牢籠。還有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tài),或者醉酒的狀態(tài),也就是“創(chuàng)作”時的白日夢狀態(tài)?;杷赖慕涷為_始復活,記憶的信息開始蘇醒,詞語的微粒開始做“布朗運動”,但表達的話語依然在句法和章法中掙扎。每一句話都能懂,加在一起卻不一定好懂。或者說一聽就懂,其實也不一定懂。半懂不懂或似懂非懂,正如半夢半醒和似醉非醉。尼采稱之為“狄奧尼索斯狀態(tài)”。

其實,講一個故事,寫一首詩,也不是為了讓誰懂,只是為了讓有心者看和聽,看看那些語言的舞蹈,聽聽那些聲音的鳴和,感受現(xiàn)實功利之外的另一種訴求。這些信息背后所連接的,是夢境深處不可知的部分。

小說《蕓姑娘》,從情節(jié)和人物角度看,純屬虛構,這個故事在經驗層面是不曾有過的事情。但從靈魂記憶的角度看,它又是真實的。那些底層人遭遇的命運、她珍寶一樣的生命的消逝,在我心中留下的悲傷,更是絕對真實。我把它獻給所有我愛過的、卻離開了的、我至今依然在思念的人。如果不同時空之間信息可以交流和溝通,那么,蕓姑娘也一定在傾聽我的“胡說”,我的講述,我綿長的回憶。

(摘自《感傷故事集》,張檸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