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沉默與書寫之間
來源:文藝報 | 王蘇辛  2021年04月19日08:42
關鍵詞:王蘇辛 小說

大概每個寫作者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你在寫什么?”或者是“你都寫了些什么”。對于提問者而言,這是非常本能甚至無比自然的問題,對于寫作者來說,卻常常難以回答。在過去的7年時間內,我的工作是圖書策劃編輯,經(jīng)手過幾十本原創(chuàng)文學小說,但每一次向別人解釋這本書寫了些什么,依然讓我感到苦惱。人與人共情之艱難,始終在我的生活中發(fā)生。更不用說來源于個人觀察、充滿個人主觀性的自己的寫作了。

當一個人真的找到自己渴望書寫的具體時,他自身的特點也在緩緩展露,而特點的出現(xiàn),也預示著他的作品在拒絕另外一些人。我們常常說,走向人群,但實際上走向人群的基礎是走向自己。因為我們只能通過走向自己來走向人群。否則所謂獨立只是一種割裂,而非真正的領會與闡述。評論家程德培在《話語單行道》中有句話:“我們只能在誤讀中求生存?!边@說清楚了閱讀者、寫作者、評論者的處境。甚至連寫作者自己也生活在對自身的誤讀之中,他要反思和不斷反思,要判斷和不斷再判斷。

年少時,內心有了寫作的愿望,認為自己心中所想正是許多人心中所想,而自己只要清晰表達了,就一定可以被共鳴。直到真正開始書寫,才發(fā)現(xiàn)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它首先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每天站在內心風暴的中央,進行著精神實驗,既興奮又枯燥。直到在諸多現(xiàn)實碎片中發(fā)現(xiàn)那條真正可以壯大的線索,直到在與其相處中,把它和自己的地圖合二為一,這是一條豐富卻艱辛的路程。這個過程,只能由自己完成。甚至隨著寫作的深入,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參與,漸漸進入嶄新的領域,我們很難再借鑒,而只能創(chuàng)造。這未必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了不得的觀點,而是新的信息,必須被我們自己消化一遍,然后我們才能看到世界的另一面。才可能與其他的思想發(fā)生碰撞。

生活漸漸變成兩點一線:沉默、書寫,書寫、沉默。當然,書寫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節(jié)點和平臺。朋友圈可以寫作,微博可以寫作,私人郵箱可以寫作,甚至彈幕里也可能產(chǎn)生思想。分屏的世界,不停交叉的信息,我們只能在這個過程中辨認新的自我,也只能因此看到和接受,甚至探索出自己寫作的變化。這是高度參與的,但又是高度孤僻的。只要一個人追求的不是生活方式的變化,不是一個作家的身份,他最終走入的就是一個枯燥且專注的敘述空間。世界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全靠自己。我常常覺得,寫作很有開荒的意思。那些未經(jīng)描寫的,都是別人的領地和思想,只有自己寫過,它才和自己有關,并成為被自己確立的獨立事物。而它們的獨立又代表著我們自己的獨立。所以,寫作也是閱讀,或者說,是最好的閱讀。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常常痛苦于自己對許多事缺乏參與的興趣。比如我不愛玩游戲,也不喜歡經(jīng)常在街上游蕩、外出旅行,這些許多人認為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我總是不感興趣。我認為去哪兒都一樣,所以最喜歡的始終是桌子所在處,打開一個文檔,或者陷入一段長長的沉默,就能發(fā)現(xiàn)灰色大背景中那個微弱的小點,把它擦亮,再擦亮,直到它成為唯一重要的具體,我才能獲得平靜。我對自己作品好壞的判斷標準,首先是它能不能讓我平靜,如果能,那它才有資格經(jīng)受更多不同層次的人的檢驗,才可能到更廣闊的視野。似乎,我們總要不停訴說,才可能保持沉默。反過來也是一樣。

但沉默和沉默終究是不同的。寫作,從最初的面對一種聲音,到面對四面八方的聲音,是一個漫長又必經(jīng)的過程。我們需要處理的是自己內心的平衡,更是筆下每一束聲音的平衡與平等。我們只能不斷與自己交流,不斷在小說中與各種事物對話,才可能打造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敘述空間。我們的內心才可能在此處安放。只有被安放過的精神世界,才是有力量的,可以綿延到小說之外,溢出一個人的內心,抵達另一個人的內心,這是共鳴的可能。任何一個有理想的寫作者都或多或少期待這樣的共鳴,我也是如此。但與之相比,更艱難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節(jié)奏和當下時間的節(jié)奏調整到一條線上。

我對那些敘述過無數(shù)遍的故事沒有興趣,對發(fā)生在20世紀的故事沒有興趣,我更關心此刻,許多個此刻的人們在做什么。盡管這樣的書寫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此刻”很難被準確判斷,更難被定義。但經(jīng)過2020年,我知道新的語境已經(jīng)產(chǎn)生,能不能發(fā)現(xiàn)并寫出來,是一個工程。我也知道,我現(xiàn)在正走在這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