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任芙康:源于情感的寫作
來源:上海國資黨建(微信公號) | 任芙康  2021年06月04日20:45

每回來到上海,不由自主,都會產(chǎn)生歌頌上海的沖動。我在大巴山長大,似乎五歲左右,開始知道中國的兩座大城市,并非老家四川的成都、重慶,而是遠在天邊的北京、上海。北京是首都,不消多說;上海的美名遠揚,則靠了無與倫比的能量與影響。誰的一頂帽子,一條圍巾,甚至一塊香皂,如果是上海貨,此人瞬間能成為旁人羨慕,甚或嫉妒的對象。我雖然是一個厭惡“崇洋媚外”的人,但同時不巧,也是一個遠離高級趣味的人。上海簡稱滬或申,我大半輩子陷入“崇滬媚申”,而難以自拔。

扭扭頭,歲月返身而去。數(shù)十年間,我與上海,有過不少工作交道,實際上就是人的來往。比如,雜文家何滿子先生,畫家陳逸飛先生,編輯家陳歆耕先生,散文家趙麗宏先生,記者朱蕊女士;這幾年,又結識了時評家蘇虹先生。還可以開出一份長長名單,每位大名之前,都理應冠以“著名”的尊號。他們或者體現(xiàn)出上海人的契約精神,或者標志著上海人的文化意識,或者代表著上海人的理想忠貞,或者洋溢出上海人的人文情懷。所有這些,都給我平庸的人生,增添了見識和色彩。

三四年前開始,參與上海國資委系統(tǒng)紅旗黨組織報告文學的寫作,我便私懷小小心眼兒。因為熱愛吃飯,對食物始終一往情深,第一次便選擇了蔬菜公司;因為礦區(qū)生活的少年記憶,一直對巷道掘進情有獨鐘,第二次便選擇了隧道公司。兩次選擇,絕非偶然,皆為服從內(nèi)心,源于情感。

放眼東西南北,蔬菜及一應副食的供需方式,市場化早已徹頭徹尾。上海蔬菜公司這塊響當當?shù)呐谱?,在全國范圍?nèi),已是碩果僅存。我的文章完稿,除《新民晚報》選登外,大型文學期刊《芳草》全文刊載。許多外地朋友,向我殷切表達,極其向往上海市民的食品安全。

這次寫作,甫一接觸隧道公司,便受到難言的觸動。正式員工三千多,中共黨員一千多,其人員構成,就個人見聞而言,在一個企業(yè),黨的組織發(fā)展,如此有章法,有規(guī)模,有特色,實為稀奇。這意味著,一旦需要,黨組織登高一呼,黨員挺身而出,員工應者云集。事實上,腦海中浮現(xiàn)的這種威風凜凜的意象,久已無數(shù)回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當中。文章寫出后,亦榮獲《解放日報》青睞選用。

啰嗦這些,是想真誠地表達,通過對兩家先進單位采訪、學習,自身十分幸運,受到此前少有的感召與提升。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從上海起航,已整整百年。我從組織上入黨已四十九年半,在即將與“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失之交臂的遺憾中,特別感激國資委的“召見”,讓我于建黨紀念前夕,拜謁革命圣地,見證今天的歡樂與隆重,并領受到親人般的安慰和溫暖。(此文系作者在《紅色引擎》一書首發(fā)式上的發(fā)言)

任芙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天津寫作學會會長,曾任《藝術家》、《文學自由談》主編。有多種著述問世。文章散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等各大報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擔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