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書寫一代名將跌宕起伏的熱血人生 ——《八聲甘州之云起》創(chuàng)作談
來源:文藝報 | 陳玉福  2021年08月02日09:08

“西部文學”的提法由來已久了,我們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西部作家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有機會用文學的形式為自己的家鄉(xiāng)樹碑立傳。可那時候,為了養(yǎng)家糊口,心有余而力不足。11年前,“西部文學”的提法突然在媒體頻頻出現(xiàn),并且一些專家也例舉了不少“西部文學”的代表作品。我感覺個別的所謂“西部文學”離我心目中的“西部文學”距離甚遠。我心目中的西部文學首先是英雄的文學,不是他們認為的“宗教文學”或者是與“宗教”相關(guān)聯(lián)的文學;其次我崇敬的西部文學應該是講述西部精彩故事的文學,而不是他們認為的“小橋流水人家”和“鄉(xiāng)巴佬”文學。于是我便開始搜集資料,創(chuàng)作我心目中的西部文學作品,還西部文學以本來面貌。這樣,我描寫西部的作品《西涼馬超》《西部人》等陸續(xù)地出版了。

當時《八聲甘州之云起》叫《西部楊家將》。因為還缺乏不少有支撐力的故事,所以《西部楊家將》約10萬字的初稿拿出來就停下了。與其說是初稿,還不如說是我文學創(chuàng)作庫里的一份相對完整的資料而已。而真正的靈感突發(fā)是2020年春天受甘肅省文聯(lián)、甘肅省作協(xié)委托到張掖市采訪脫貧攻堅工作時開始的。采訪中,我對張掖市甘州區(qū)“生態(tài)新城”的理念和冬季植樹造林的做法刮目相看,便寫下了《甘州綠滿灘》的散文發(fā)在了《光明日報》上,把張掖市甘州區(qū)的壯舉介紹給了《光明日報》的讀者乃至全國的讀者,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完成省文聯(lián)、省作協(xié)交給的任務后,我在市區(qū)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的陪同下,又考察采訪了位于張掖市甘州新區(qū)的“甘州府城”。這是一座投資9億多元,占地500多畝的仿古建筑群,雕梁畫棟、曲折蜿蜒,碧水相連、綠樹掩映,是典型的明清風格建筑。一開始給我的印象就是,如果在這里拍攝影視劇,一定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接下來的采訪和與市區(qū)兩級領(lǐng)導的接觸中,我逐步喜歡上了這里的“水”,也喜歡上了這里的一座城——甘州府城。所以,當市委組織部、區(qū)委組織部提出要把我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到張掖市工作時,我欣然答應了。

市區(qū)兩級政府交給我的任務是,成立工作室,用“文學+影視”的形式,為張掖市打造“生態(tài)新城”、通過“甘州府城”提升美譽度,為推進全市旅游文化的大發(fā)展做出貢獻。具體做法是:為甘州府城量體打造一部長篇文學作品,接下來操作電視劇,把甘州府城乃至張掖市的影響打出去!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我開始了《八聲甘州之云起》和《張掖傳》的創(chuàng)作。

《八聲甘州之云起》(以下簡稱《云起》)即將出版,有不少朋友問我,八聲甘州是怎么回事?我寫的《八聲甘州之云起》和《八聲甘州》這個詞牌名是不是有緊密的聯(lián)系?

在中國的古代文化里,詞牌名一直是一個關(guān)鍵詞。無論是哪個朝代,都程度不同地有不少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涌現(xiàn)。唐朝詩詞歌賦最負盛名,被稱之為中國詩歌的高峰;其次是宋詞,被譽為沉香千年的古卷。如辛棄疾《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詩歌的源頭,要從上古時代說起。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是沒有文字的。在那個沒有文字的時代,先民們將勞動生活,宗教祭祀,以口頭歌謠傳唱,配合著音樂和舞蹈。這些歌謠、音樂和舞蹈雖然流傳下來的不多,但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通過祖先留下來的足跡和日常生活、勞動工具,就能推理出那個時期的基本情況。

到了商周時代,周王朝大興禮樂,于是派專門的采詩官在每年的春秋兩個季節(jié)到民間各個地方收集購買歌謠,這其中會發(fā)現(xiàn)不少優(yōu)秀的詩詞。王公貴族為了各種需要,也會創(chuàng)作一些歌頌、諷喻、祭祖等各種名目繁多的詩詞。不少缺乏文采的王公貴族還花錢請一些文人墨客用詩詞的形式為他們服務。我們把王公貴族和他們委托的文人們創(chuàng)作的詩詞稱之為專業(yè)工作者作品。這樣日積月累,民間歌謠加上專業(yè)的詩詞創(chuàng)作,就涌現(xiàn)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民間文藝和詩詞作品。

這些作品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被編成了《詩》,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開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大約500年間的各類詩歌305首,又被稱為《詩三百》,漢代以后又被稱為詩經(jīng)。后到了隋朝,為了配合燕樂而創(chuàng)作了詞牌,逐漸發(fā)展為可以和唐詩相媲美的詞。這樣,詩詞的盛世王朝就出現(xiàn)了。

從最早的《詩三百》開始,到隋唐時期的詞牌創(chuàng)作,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文化的詩詞都是被唱出來的。根據(jù)史料記載,優(yōu)秀的詞都有一個樂譜,每個樂譜都必定屬于某種宮調(diào),就類似于今天的C調(diào)、G調(diào)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定的旋律和節(jié)奏,這些宮調(diào)、旋律、節(jié)奏后來被統(tǒng)稱為詞牌。

我最早接觸詩詞是在小學的課本中,再后來讀的最多的則是毛主席的詩詞。毛主席既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著名的詩人。我最喜歡的是他的《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清平樂·六盤山》《卜算子·詠梅》等。其中《沁園春·雪》最負盛名。

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應該有一個詞牌名,古城張掖是歷史文化名城,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寶庫,自然也有詞牌名流淌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栋寺暩手荨贰?/p>

張掖在古代被稱為甘州,因其甘俊山下有一眼甘泉而得名。當時的甘州在唐代只是一個邊塞小城,但是盛唐時期,掌管教習禮樂,宮廷音樂的官署唐教坊還是為這座邊塞小城創(chuàng)作了唐代大曲《甘州》。

而傳頌后世的八聲甘州就是這首唐代大曲《甘州》中的一段。八聲甘州的詞牌在宋代被文人墨客廣泛使用,最后影響越來越大。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他有一首《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整首詞充滿豪氣,向往出世卻又執(zhí)著于友情,毫無頹唐、消極之感,讀來氣勢恢弘、蕩氣回腸,屬于《八聲甘州》中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它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更有宋代詞人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雖然其纏纏綿綿、凄凄切切的小女子情態(tài)十足,但也成了聞名天下之作。

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詞牌被記錄了下來,成了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和精神力量。

由于《甘州》的音律起源于漠北甘州,所以八聲甘州的音節(jié)慷慨悲壯,適合宋代詞人們委婉流轉(zhuǎn)的長篇慢詞。由此,八聲甘州詞牌便逐漸開始火了起來。如果在今天,那八聲甘州的詞牌名不但是一個大IP,而且應該是實打?qū)嵉乃未熬W(wǎng)紅詞牌”。

在無數(shù)文人墨客追捧之下,八聲甘州也衍生出了許多變體,有史書記載的就有六種平仄變體。

可以幻想在幾千年前的唐宋盛世,一個個慷慨悲壯的漠北音符在坊間流淌,一曲曲代表甘州人文風情的詞曲被世人哼唱,文字最后被記錄了下來,傳頌后世??赡切┮舴麉s被時光收藏,回蕩在五千年的華夏大地上。

據(jù)王灼《碧雞漫志》載:“《甘州》世不見,今‘仙呂調(diào)’有曲破,有八聲慢,有令,而‘中呂調(diào)’有《象八聲甘州》,他宮調(diào)不見也。凡大曲就本宮調(diào)制引、序、慢、近、令,蓋度曲者常態(tài)。若《象八聲甘州》,即是用其法于‘中呂調(diào)’?!薄段饔蛴洝份d:“龜茲國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國?!边@些曲子音節(jié)慷慨悲壯,據(jù)說精通音律的柳永,常用它們來抒寫失意的情懷,聲情并茂,極受歡迎。至于《八聲甘州》因何叫“八聲”,無他,只因全詞共八韻。

說完了《八聲甘州》,再來說長篇小說《八聲甘州之云起》?!对破稹肪蛢?nèi)容來說,和《八聲甘州》的詞牌毫無關(guān)系??蛇@部作品與古甘州和今張掖,那關(guān)系可就大了?!对破稹穼懙氖枪鸥手莅l(fā)生的精彩故事,其中的人和事都是有原型和歷史記載的。全書以“充邊甘州”“重振軍心”“智取瓦剌”“肅王結(jié)仇”“力據(jù)強敵”“甘州馳名”“威震薊州”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jié),展示了楊嘉謨等楊家將后裔整肅邊軍、對抗夷狄,興農(nóng)田、治黑水的豐功偉績,完美演繹了一代名將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熱血人生。

首先,楊嘉謨其人其事,是真實發(fā)生在甘州這個地方的。在張掖市和甘州區(qū)“挖掘傳統(tǒng)文化,講好張掖(甘州)故事”的故事庫中,是繼神威天將軍馬超、霍去病、沮渠蒙遜等之后重要的英雄人物。發(fā)生在楊嘉謨身上的故事,尤其是民間故事,經(jīng)久不衰,傳唱至今。

楊家將后裔驅(qū)逐韃虜、保家衛(wèi)國的大無畏西部精神值得稱頌。《云起》主人公楊嘉謨、楊廣(甘州楊家將代表人物)系宋朝楊家將后代,骨子里銘刻著精忠報國的忠貞思想,在明末風雨飄搖的朝局中,面對腐敗官僚、太監(jiān)勢力的打壓和迫害,毅然頂住壓力,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以“驅(qū)逐韃虜、造福邊民、興我中華”為宗旨,堅決捍衛(wèi)國家疆域不受外敵侵犯,并且在甘州開渠屯田、造福一方,成為受人愛戴的一代名將。

主人公楊嘉謨在一生當中數(shù)次沉浮,總能峰回路轉(zhuǎn),化險為夷。從楊嘉謨的故事里,我們感受到的是自強不息、奮發(fā)圖強、驅(qū)逐韃虜、保家衛(wèi)國的西部英雄氣概,看到的是積極向上的甘州精神。

甘州精神就是中國西部精神,西部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講好明末楊家將在古甘州的故事,尤其是未來用影視劇的形式,再次把楊家將后裔在甘州的故事講到極致,把全中國、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甘州來,推動今天“甘州府城”的繁榮和發(fā)展,最終帶動張掖市乃至整個西部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這是張掖市、甘州區(qū)對我的愿望,也是我這個西部作家的責任。

再加上“甘州”又是張掖的代名詞,所以我用了《八聲甘州之云起》這個書名。至于“云起”,就是楊嘉謨?nèi)松飞先齻€階段中最為艱難的一個階段。既表明了楊嘉謨抵制侵略者的態(tài)度,也是國家利益至上的抱負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的具體體現(xiàn)。《八聲甘州之云起》之后,還有《八聲甘州之乘風》和《八聲甘州之星沉》。

(《八聲甘州之云起》,陳玉福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