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讀書與寫作是生命的需要 ——致我的中學生讀者
關于寫作
如果讓一個嬰兒寫作的話,他(她)肯定也有很多生活可以寫。他(她)可以觀察媽媽怎么給自己哺乳,觀察因為自己的到來,家里雞零狗碎的一切,家人之間關系的變化,還有這個稀奇古怪的世界是怎樣的,他(她)第一次看到的天空的色澤,他(她)眼中夜晚的樣子,日月星辰是什么,人是什么,玩具又是什么,色彩是什么,身體的每個部分,又是怎樣悄無聲息生長的,等等。中學生不是缺乏生活體驗,因為每個人都在生活之中,每天都有很多素材可以進入寫作的視野,關鍵是要有一雙懂得觀察和發(fā)現的眼睛,將樸素的日常生活挖掘出新意來。就像劉姥姥第一次進大觀園看到的鐘表,因為沒有見過,就會跟普通人眼中的鐘表區(qū)分開來。
所以,當我們將每日可見的事物,換一個新鮮陌生化的視角,就能將普通事物寫出新意。學生在寫作中會出現無病呻吟,就是因為缺乏對于生活的觀察興趣,覺得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千篇一律的上學放學,毫無趣味??墒敲總€人吃飯都各不相同,有的人狼吞虎咽,有的人如風卷殘云,有的人細嚼慢咽,有的人吃飯硌到牙,有的人咬到舌頭,有的人噎住,所以造成人的表情也豐富多彩。將一個事物慢慢放大,透過表象觀察細節(jié),從肌膚到血管,再到血液,再到細胞,這樣的視角自然能將大千世界中看似乏味的一切,寫出奇特神秘的感覺。
有些學生背誦的名言警句很多,也因為虛榮心喜歡運用華麗的詞句,在一開始,這不是一個問題,等慢慢成長,自然會懂得靈活恰當地運用,并學著慢慢減少過多的引用和矯飾。如果是剛開始寫作,其實不必擔心。當然,生硬地使用好的詩詞是不行的,必須巧妙靈活地融入,就像水滴消融于大海,祛除掉書袋的痕跡。否則,會讓文章看上去沉重凝滯,缺乏輕盈之感。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多多閱讀。好的作家并不會大量引用別人的話,相反,更趨向于原創(chuàng)。這就要求學生對原創(chuàng)要重視。那么為什么還要背誦名言警句和古典詩詞呢?這是因為潛移默化的需要,一個人只有掌握得多了,才能慢慢消化這些東西。這個過程比較緩慢,沒有必要追求一下子獲得改變。但是對于原創(chuàng)和想象力必須重視。背誦只是其一,自我對于世界的獨特認知才是更重要的。
模仿是每個學生開始寫作的第一步,沒有對前人的模仿,人類怎么發(fā)展呢?模仿跟抄襲完全不同。抄襲是對別人創(chuàng)意、段落的大量運用,抄襲是可恥的,像小偷偷盜別人的家產一樣;但模仿不是,最初不自覺地模仿,是每個人開啟寫作的第一步。但當一個人掌握了技巧,知道怎么開口說話、寫作,知道怎么評判事物,增加對這個世界、對身邊事情的理解,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就像畫家一開始畫畫,也是對靜物不斷地重復練習,當他掌握了足夠的對于世界的認知,自然會跳出模仿的圈子,重新看待這個靜物,這個時候,他就會賦予這個靜物以某種情感和思想,而這種情感和思想,會讓這個靜物產生異于往常的光澤,也就是使其具有了生命之美。
現在有個概念,叫“創(chuàng)意寫作”,跟創(chuàng)意性的寫作、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原創(chuàng)性的寫作這些概念并不同。這個源于西方的概念,其實所指非常寬泛,包括了廣告寫作、劇本寫作、文案寫作、公文寫作、文學寫作,等等?,F在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在工作后用漢語進行文字表達的需求。高考作文對于創(chuàng)意、原創(chuàng)、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視,其實是對學生想象力和發(fā)散性思維的考查。擴展想象力,對于提高寫作能力,非常重要。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胖大海實驗法”,將干癟濃縮的“胖大海”放入水里,我們會發(fā)現它會越來越蓬松,最后變成海綿一樣柔軟的一團。比如“云朵”這個詞語,你可以從色澤、形狀、大小、薄厚等方面觀察描摹它,你也可以繼續(xù)擴展,將它與其他物體或者生命體發(fā)生關聯(lián),比如云朵與飛鳥的異同,與日月星辰的異同,與人類生命來去的異同,與大海中游魚的異同。
寫作中應該有個概念,就是世間萬物都可以相愛,都會產生關聯(lián),這樣去想,就容易發(fā)散思維,不會僅僅拘泥于云朵本身,只寫藍天上白色的云朵,還可以將云朵變成有靈魂的生命去描摹,比如它會飛翔,會變幻多端,會隱匿,會消失,會重新怒放,會隨著風發(fā)生變化,也會隨著人的心情起伏發(fā)生變化,等等。如此,你會發(fā)現世界非常奇妙,萬事萬物都和諧地纏繞在一起。
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不高,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育,常常過分強調字詞、語法、句子,將美麗的漢語割裂開來去學習,忽略了語言本身就是美的、詩意的、有魔力的,是國人溝通、交流、表達對于這個世界包括宇宙星空看法的載體。它跟我們的心靈息息相關,是滲透進我們靈魂的文字。我們常常說,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一旦沒有了文字,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很難延續(xù)。所以語文應該是關于美的教育,關于生命和靈魂的教育。文字是用來表達我們對于世間萬物、對于生命、對于人性等態(tài)度與看法的通道。每一個詞語都是有生命和氣息的,它們由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出來,帶著歷史的溫度,我們如何能夠不去愛它?
我參加過高考試卷的批閱,我發(fā)現越是那些文字靈動、細節(jié)豐富、具有想象力、打破常規(guī)的作文,越能得到高分;相反,那些為了應試而去寫作的“八股文”一樣三段五段式的文字,很容易讓閱卷老師厭倦?,F在的高考作文,比我們那時更豐富和自由了,主題和文體也相應拓寬。學生們可以用評論、小說、散文、隨筆等各種文體去寫同一個主題,也可以隨意選擇角度去切入,所以很顯然,在日常的訓練中,應該拓寬寫作的思維,加深對寫作這一概念的理解,懂得它不僅僅是“作文”,更應該是我們表達自我的方式和方法,蘊含了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此,才能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完成一篇內涵豐富又氣息動人的作品。
語言乏味、思維僵化、想象力不豐富、對生命的理解過于表面化、缺乏對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缺乏對于愛的深層理解、對語文的理解限制于教科書、不喜歡我們美麗的母語,等等,這些都是當下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避免和解決這些問題,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方法。但我始終認為,多閱讀,多思考,多練筆,多觀察,多行走,多做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像孩子一樣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加深對于愛、生命,也包括死亡的理解,是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因為語文教育,歸根結底是關于愛與生命的教育,是讓我們如何學會做一個真正的人的教育,是建立我們與自然、世界,包括宇宙星空和諧關系的教育。
關于讀書
閱讀和寫作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堅持每日閱讀,養(yǎng)成習慣,不僅能為寫作奠定堅固的基石,也會有效地提升個人素養(yǎng)和情商,為生命打開廣闊的視野。閱讀就像一扇門,能夠讓你看得更高更遠,聞得見外面世界的花香。閱讀中的收獲,像我們所吃的食物,你很難區(qū)分你吃的玉米、麥子、花生,它們是怎么神奇地化為你的血肉,又化為哪一部分血肉的,又由哪種食物融化而成,但是,一個孩子卻因為這些食物,一年年健康地長大、長高,最后成為一個體格健壯的成人。
如果試圖通過讀幾本書、讀某些書提高寫作水平,這種功利化的讀書是不可取的。閱讀要祛除功利化,讓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樣,當我們在寫作時,那些閱讀過的文字才會化為汩汩的泉水,融入我們的作品之中。我堅持認為的一點是,我們必須閱讀有價值的作品,就是那些經典作品,或者被時代過濾出的作品,這樣才能最有效地獲取營養(yǎng)?,F在網上有大量的網絡文學作品,我不建議初學寫作的學生們閱讀,因為它們很多都是粗糙的,尤其語言文字上,有大量的水分。無疑,從優(yōu)秀的作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學習到語言文字的運用、故事的構思、結構的安排、觀點的表達,還能理解人性的復雜,理解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包括理解生與死,以及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空間。
碎片化閱讀,也是一種閱讀的方式。有時候一些好的微信公眾號,也會推薦優(yōu)秀的作品給我們。我對于閱讀的建議是,隨時隨地閱讀。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手機、電腦、紙張,只是載體不同,只要內容是優(yōu)質的,就看個人的習慣。但是我依然建議年輕人選擇圖書閱讀,因為更容易建立完整的概念,形成整體的感覺。這種閱讀,會讓我們內心沉靜,祛除日常生活帶來的瑣碎和浮躁,也就是沉下心來。
閱讀當然可以起到休閑娛樂和緩解學習壓力的作用,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我們應該是為了生命的需要去讀,閱讀應該成為我們精神的一部分,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從閱讀中感覺到幸福和快樂,這種幸福和快樂是無功利的,只有無功利,才會最快地達到“有功利”,也就是學生們希望提升寫作水平的“功利”目的。但是歸根結底,閱讀應該是一種生命的需要,就像餓了需要吃飯、渴了需要喝水,它是我們靈魂的需要。
我覺得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讀書更好,就是不要一味地相信老師、家長或者各個媒體推薦的書目,因為有時候媒體的推薦,變相地帶有廣告的性質。我還有一個選擇閱讀書目的原則,就是讀五十年前的書,也就是選擇那些被時代篩選出來的經典圖書。喜歡旅行,就選擇地理類的書閱讀;喜歡歷史,就選擇歷史書籍;喜歡科幻,就選擇科幻類的書;喜歡故事,那就選擇小說。我不認為大家都讀千篇一律的名著,就一定是一件好事。要博覽群書,廣泛吸收,就像多吃雜糧,才更有利于身體健康。讀得多,多去涉獵,自然會慢慢發(fā)現自己的喜好和興趣所在。所以從興趣出發(fā),選擇經典圖書,是更好的方式。
關于考試
在考試中,有些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較弱。我認為,通過閱讀古典圖書,提高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最好的方式。我本科不是文學院畢業(yè)的,我的專業(yè)是外語,所以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我選擇先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開始閱讀。我在寫作中語言的訓練,很大一部分受益于中國古典圖書的閱讀,我從《山海經》開始,涉獵大多數經典的古典圖書。我還為《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笑林廣記》三本書作解讀,解讀的目的不是為了發(fā)表或者出版,而是通過變相閱讀,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將作品語言變得更為簡潔。我非常喜歡中國古典文字,覺得它能用最少的字詞,表達最豐富的內涵。比如《聊齋志異》中《綠衣女》一篇,用“宛轉滑烈,動耳搖心”八個字,將綠衣女的歌聲之美,表達得如此細膩準確。我們讀得多了,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自然就順暢了,有時候可能不需要知道某個字詞的確切意思,僅僅憑借語感,就能很快地理解上下文。
如果高考作文不限制文體,我認為學生最好還是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寫作。我們長期以來的語文教育,都是議論文寫作,現在高考不像以前那么拘泥于文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那么首先當然是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找準角度和切口,進行書寫。散文、小說、評論皆可。當然,也要看題目中,哪種文體更容易表述觀點。我記得某年高考改卷時,相對來說,寫小說和散文的學生,獲得的分數更高,可能因為十幾萬份試卷,學生千篇一律地使用議論文寫作,閱卷老師容易產生一種疲勞心理,對于那種大膽采用散文和小說表達觀點的學生,就格外欣喜,批閱時的分數自然也就提高了。當然,選擇最適合自己和高考給定的題目的文體,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在寫作前會大致列好一個框架,這個工作非常重要。就像蓋房子,你要首先畫一個草圖,需要蓋三室兩廳還是兩室一廳。但是,寫作過程中,會發(fā)生變化,可能跟最初的設計有偏差,這非常正常。我常常邊寫邊在心里調整框架,大的框架和主題不會改變。另外,能夠堅持完成初稿,非常重要,之后我會修改兩到三遍。第一遍是對字詞段落的修改,包括增刪;第二遍是個別字句的調整;第三遍是快速通讀全文。胸有成竹非常重要,所以我建議學生在開始寫作時,要有個大致框架,尤其在考試中,這點更是非常重要,否則你容易寫“跑題”。比如第一部分寫什么,中間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心里要清楚。萬事開頭難,第一段也是寫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旦順利開啟,其他部分就會像擰開了水龍頭,自然流淌而出。同時,靜下心來,排除雜念,提筆開始寫,也非常重要,哪怕提綱比較模糊,但是至少你開始寫了,而不是將竹子永遠種在心里。扎實地落在紙面上,比僅僅讓想法盤旋在心里,更為重要。
作家簡介:安寧,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人。已出版作品25部。代表作:《我們正在消失的鄉(xiāng)村生活》《遺忘在鄉(xiāng)下的植物》《鄉(xiāng)野閑人》《遷徙記》。曾獲首屆華語青年作家獎、丁玲文學獎、冰心散文獎、三毛散文獎、內蒙古索龍嘎文學獎、山東文學獎、草原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散文《走親戚》入選2015年度全國散文排行榜,同時有繁體版圖書《試婚》在臺灣等地發(fā)行。在《人民文學》《十月》等發(fā)表作品400余萬字,作品入選各類年選選本?,F任教于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內蒙古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