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何輝:從為何要創(chuàng)作《大宋王朝》講起
來源:中國作家網 | 何輝  2021年11月30日12:38

自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歷史小說《大宋王朝》到現(xiàn)在,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此前,本書的第一部至第四部曾在其他出版社出版并加印過。如今,這部書從第一部到第八部終于都寫完了,即將由作家出版社整體出版,以完整的樣貌與廣大讀者見面。對于作者來說,這是一件幸事。

創(chuàng)作緣起

這部小說,我大約是2009年開始動筆寫的。如果要將醞釀本書的時間也加入創(chuàng)作時間,那就更長了。它的創(chuàng)作緣起,與我就讀博士期間的研究有關。2005年至2008年,我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的課題是宋代的消費史。博士論文完成后,我在論文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補充,2010年完成并出版了數(shù)十萬字的學術專著《宋代消費史:消費與一個王朝的盛衰》。

眾所周知,歷史學術寫作必須嚴謹,必須要用材料說話。在進行宋代消費史研究的過程中,我總感覺史載無法提供給我對于歷史人物的完整想象,也無法提供一段歷史的完整生動的圖景。在史載的文句段落間,有太多的“歷史空白”。這種“歷史空白”,不可能依靠學術寫作來填補。然而,這種“歷史空白”卻成為我心中的“塊壘”。那些印在古籍上的一個個名字,難道只是一個個符號嗎?不,它們所指代的人,曾經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人啊。他們究竟經歷了什么樣的人生?他們有著怎樣的喜怒哀樂?史載中短短的文句背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一個歷史事件,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發(fā)生發(fā)展的?這些問題,不時激蕩著我的胸懷,激發(fā)著我的想象。于是我最終決定要創(chuàng)作一部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可以借助想象,來實現(xiàn)學術研究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

全書的構思與主要內容

對于《大宋王朝》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最初的構思計劃很龐大(原打算像蔡東藩寫《宋史演義》一樣,寫一部關于宋朝全史的長篇歷史小說)。開始動筆后,我對最初過于龐大的創(chuàng)作計劃進行了修訂,決定將小說的故事聚焦在宋太祖、宋太宗致力于統(tǒng)一中國這個歷史階段,并計劃寫八部。擬定的第一部至第八部的書名分別是《沉重的黃袍》《大地棋局》《天下布武》《鏖戰(zhàn)潞澤》《王國的命運》《內廷的燭影》《筆與劍》《太宗的雄心》。前七部寫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后,并荊湖、破后蜀、滅南漢、征南唐、伐北漢的整個過程,第八部寫宋太宗滅北漢的故事。但第一部《沉重的黃袍》出版后,我決定再次修改創(chuàng)作計劃,將故事進一步聚焦于宋太祖趙匡胤,但全書規(guī)模依然是八部,而第八部書名調整為《江山多嬌》。這樣一來,《大宋王朝》的故事背景,就聚焦在了宋太祖趙匡胤致力于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

從體量上說,我規(guī)劃的是200萬字左右。照這個體量,《大宋王朝》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有些“穿越”類、奇幻類的歷史小說可能規(guī)模更大,但從文學類型與藝術風格來說,它們與嚴肅的歷史小說還是有區(qū)別的。)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長篇歷史小說,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能否使作品在框架結構上既恢宏大氣又縝密細致,在敘事上既草蛇灰線又伏筆千里,在情節(jié)設置上既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高潮迭起,是創(chuàng)作能否成功的關鍵。

小說從趙匡胤于公元960年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開始,至公元976年趙匡胤在開封皇宮中神秘去世為止。其間,趙匡胤致力于統(tǒng)一中國的故事,是整部小說的敘事核心。我決定因情立體,讓筆觸在歷史時空與人心人性中自由穿梭、在敘事與議論間自由轉換,如矢直澗曲,或回溯五代十國的亂世恩怨,或深挖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或抒寫情志描繪風物,或沉思歷史與人的命運。十七年間發(fā)生的陳橋兵變、金匱之盟、宋朝平定內亂、挫敗契丹偷襲、杯酒釋兵權,吞并荊湖、破后蜀、滅南漢、征南唐等重大歷史事件作為重要歷史元素,被我用以繪成一幅既恢弘連貫又有豐富細節(jié)的波瀾壯闊、瑰麗悲壯的宋初全景畫。在這幅全景畫中,我著力表現(xiàn)主人公之間的利益沖突、恩怨情仇,以及宋朝與當時并存于世的各割據政權的斗爭博弈。

書中既有歷史真實人物,也有虛構人物。各國朝堂上的君主、大臣、謀士,后宮的皇后、嬪妃、侍女,戰(zhàn)場上的元帥、將軍、戰(zhàn)士,市井間的販夫走卒等,在這部規(guī)模宏大的作品中紛紛登場。我濃墨重彩地塑造了宋朝開國之君趙匡胤、皇弟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大宋第一謀士趙普、年輕的將軍王承衍、義士周遠、妓女柳鶯、皇后如月、名將慕容延釗和石守信,后周韓通之子韓敏信,南唐中主李景(本名李璟)、后主李煜、名臣韓熙載、舞女窅娘、后蜀主孟昶,南漢主劉,吳越國主錢俶等十多個主要人物形象,也畫龍點睛地勾勒了數(shù)百個次要人物形象。

我也努力在敘事過程中,巧妙地體現(xiàn)宋初的制度、地理、風俗、名物、文學等歷史細節(jié)。希望讀者閱讀此書,在隨書中人物的命運沉浮而動情感懷的同時,可以看到一個生動鮮活的大宋王朝;在對故事快樂、投入的閱讀之余,還會掩卷深思中國的國家特征與歷史人物命運變遷之間的關系。希望這部長篇歷史小說,能通過生動的故事挖掘中國古人的心理與情志,探索宋代國家制度、社會特征形成的歷史原因和人為原因。我還希望,這部作品能夠具有一定的文學史意義,能夠超越讀者對已有長篇歷史小說的想象,帶給讀者更多意外的收獲。

為了完成此書,十余年間我浸淫鉤沉于浩瀚的宋代史籍資料,馳騁縱橫于無垠的藝術想象空間,勾情經,梳辭緯,潛心創(chuàng)作。如今,這個故事終于講完了,講得如何,還有待讀者評價。為使讀者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貌,我將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每部的內容簡介臚列如下:

第一部《大宋王朝:沉重的黃袍》主要內容:后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傳聞北漢、契丹來犯,八歲幼主柴宗訓拜趙匡胤為大軍統(tǒng)帥,命其率兵御敵。軍隊行至陳橋驛,趙普等密謀發(fā)動兵變,趙匡胤被擁立為主,黃袍加身。小說的這一部,從“陳橋兵變”開始,講述了后周重臣韓通在兵變中被趙匡胤部下斬殺、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起叛心、契丹偷襲棣州、韓通的兒子韓敏信策劃復仇、皇弟趙光義秘密發(fā)展個人勢力等錯綜復雜的故事。

第二部《大宋王朝:大地棋局》主要內容:趙匡胤力圖穩(wěn)定新政權,破除李筠與大遼的密謀,通過戰(zhàn)略安排巧妙威懾南唐。宋、遼、南唐等諸多勢力之間或明或暗、或文或武的斗爭如棋局一般在大地上展開。這盤大棋,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驚心。韓通的兒子韓敏信構思了更為復雜的復仇計劃、皇弟趙光義繼續(xù)秘密發(fā)展個人勢力。趙匡胤身邊的大宋第一謀士趙普為了生存,在忠誠與背叛之間掙扎。諸多人物粉墨登場,復雜的人性在現(xiàn)實中摩擦碰撞。

第三部《大宋王朝:天下布武》主要內容:趙匡胤暗訪揚州,情迷柳鶯,遇險被刺,險些喪命,返京后遍訪謀臣,運籌帷幄,開始一統(tǒng)天下的部署。韓通之子韓敏信潛入待漏院廚房,一心想成為御廚,以找趙匡胤報滅門之仇,卻誤入歧途,節(jié)外生枝。柴守禮為了集團利益,四處斡旋,處心積慮地籌劃天下牡丹會。終于,趙匡胤和柴守禮交鋒洛陽,而另一股惡勢力卻帶來更大的危機。

第四部《大宋王朝:鏖戰(zhàn)潞澤》主要內容:趙匡胤被韓通之子下毒,險些遇害。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終于正式發(fā)動叛亂,襲擊并占領了澤州。趙匡胤派遣慕容延釗、石守信、高懷德等節(jié)度使率兵進攻李筠。石守信、高懷德在高平與李筠先鋒相遇,發(fā)生了一場步兵對抗騎兵的惡戰(zhàn)。宋軍小勝,但傷亡巨大。隨后,趙匡胤率軍親征,與石守信等會師,在澤州與李筠鏖戰(zhàn)。在艱苦的對決期間,趙匡胤重逢柳鶯。趙匡胤與李筠在潞澤的鏖戰(zhàn),最終演變成一場政治軍事斗爭中混合了愛恨情仇的人間大劇。

第五部《大宋王朝:王國的命運》主要內容:宋建隆元年冬,趙匡胤親征揚州,迅速平定了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的叛亂。南唐國主李景迫于壓力,派使者前往宋朝廷修好。趙匡胤借機派王承衍等人進入南唐,欲迫使李景盡快遷都南昌府,同時暗中干預南唐國立儲,以便推進統(tǒng)一中原的戰(zhàn)略計劃。南唐國使者唐豐在回南唐國的路上僥幸躲過一劫,卻在回到南唐金陵城后遇刺身亡。南唐國主李景懷疑唐豐遇刺與六皇子從嘉、七皇子從善爭奪太子之位有關,從而引發(fā)了南唐國內的一場立儲風波。宋初的華夏大地上,宋與南唐、南漢、吳越、后蜀、北漢等割據王國的斗爭逐漸升級。

第六部《大宋王朝:內廷的燭影》主要內容:趙匡胤在迫使南唐遷都南昌府后,聽取謀臣趙普的計謀,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統(tǒng)率禁軍的權力,削弱了名將慕容延釗的兵權。為了統(tǒng)一荊南、湖南,他通過計謀穩(wěn)住南唐,同時暗中派王承衍等人前往荊南等地刺探消息。南唐名臣韓熙載成功運用計謀,將舞女窅娘安插在王承衍的身邊。窅娘不知不覺愛上了王承衍,在愛情與使命之間痛苦掙扎。為了不辜負韓熙載的信任,她最終為其暗送情報,打破了趙匡胤第一次偷襲荊南的計劃,因此也不得不面對自己即將到來的可怕命運。趙匡胤發(fā)十一州之軍,由名將慕容延釗率領,以征討湖南叛臣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出兵湖南,從而拉開了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序幕。

第七部《大宋王朝:筆與劍》主要內容:宋朝在吞并荊湖之后將目標轉向后蜀。趙匡胤派王承衍等前往成都游說后蜀宰相李昊,希望通過其勸降后蜀皇帝孟昶,怎奈孟昶聽信寵臣王昭遠的計謀,暗中捕殺宋朝自荊州放回成都的老兵,同時集結重兵準備攻宋。眼看戰(zhàn)爭無法避免,王承衍等救下兩名從荊州回成都的后蜀老兵,擇機刺殺孟昶的計劃卻告失敗。同時,王昭遠則暗中派刺客潛入汴京,準備借宋朝南郊合祭天地時刺殺趙匡胤。無論趙匡胤怎樣努力想要以和平的方式征服后蜀,宋朝與后蜀的戰(zhàn)爭都無法避免。在利用軍事手段暫時威懾北漢、利用經濟手段打擊南唐之后,趙匡胤發(fā)兩路大軍出征后蜀。

第八部《大宋王朝:江山多嬌》主要內容:后蜀皇帝孟昶歸降宋朝后,趙匡胤派大將王全斌等鎮(zhèn)守成都。王全斌等克扣后蜀降兵軍餉,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兵變。趙匡胤派人將孟氏家族接到汴京,并賜宅邸以定居,孟昶愛妃花蕊夫人引起其注意。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開創(chuàng)太平的宏愿,趙匡胤兩次發(fā)兵北漢卻均未攻克都城太原。追隨趙匡胤南征北戰(zhàn)的大將李處耘、慕容延釗以及一些功勛卓著的老臣陸續(xù)離世。南唐名臣韓熙載去世后,南唐內部抵抗宋朝的力量暗中醞釀刺殺趙匡胤的計劃,花蕊夫人身不由己地卷入刺殺行動,趙光義則試圖從中漁翁得利。南唐刺殺計劃失敗,趙匡胤捕獲了刺客,趙光義怕花蕊夫人泄露自己的秘密,便找借口將其射殺。趙匡胤深感光陰流逝時不我待,終于發(fā)大兵出征南唐。同時,宋朝內部的權力斗爭也日益加劇,趙普被免去宰相之職。在一個風雪之夜,趙匡胤會見皇弟趙光義之后在汴京皇宮中神秘駕崩,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

文學創(chuàng)作與歷史文獻

我希望能通過這部長篇小說,塑造一些歷史人物,講述一段生動而豐滿的故事,同時也以此寄托自己對于歷史的思考和感受。這樣一來,之前進行學術研究所做的文獻準備工作自然就幫了大忙。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為進行學術研究而觸及的宋代文獻遠遠超過了為創(chuàng)作這部歷史小說所需要參考的核心宋代文獻——我寫《宋代消費史:消費與一個王朝的盛衰》一書,研究的是宋代三百二十年的消費歷史,自然要去研究全宋的文獻;而創(chuàng)作這部長篇歷史小說,雖然定名為《大宋王朝》,但核心故事的時代背景卻是宋初的十七年——當然,因為小說敘事、議論的需要,我會不時在書中倒敘宋代以前的事情,偶爾也會述及宋代以后的人事。因此,為創(chuàng)作《大宋王朝》這部長篇歷史小說而參閱的文獻并不局限于宋代文獻。

可以說,在攻讀博士期間,我系統(tǒng)地翻閱了宋代史料以及研究宋代的專著。對于這些史料,雖然不敢說如數(shù)家珍,但是說“比較熟悉”還是可以的。實際上,我很早就對宋代感興趣,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已經研讀了不少宋史文獻。

《大宋王朝》自第一部出版以來,被讀者稱為開創(chuàng)了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的“新史家小說流”,因為小說文本細節(jié)背后有許多堅實的歷史考證為支撐,作品由此充滿了可以慢慢品味咀嚼的歷史細節(jié),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本身也由此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知識體系。一些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指先期出版的幾部),因這部小說的文本而對其背后的歷史記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些歷史的資料、文獻對于我的創(chuàng)作,也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南唐書》《十國春秋》《文獻通考》《宋會要輯稿》《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宋史紀事本末》《宋朝諸臣奏議》《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宋朝事實》《五代會要》《唐六典》《朝野類要》《武經總要前集》《東京夢華錄》《歷代名臣奏議》《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宋文鑒》《宋史全文》《宋大詔令集》《宋元方志叢刊》《宋史資料萃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全宋筆記》,等等。

對于這些文獻,專業(yè)歷史研究者應該是很熟悉的,但是一般讀者可能會感到陌生。我想說的是,千萬不要因為“陌生”而對閱讀這部小說本身產生畏難情緒,我創(chuàng)作的《大宋王朝》是一部歷史小說、一部文學作品,而不是歷史專業(yè)書,更不是歷史學術著作。衷心希望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對它們的閱讀參照、思考融入,能為作品贏得更多的讀者,既能激發(fā)讀者對它們的閱讀興趣,又能促進讀者去研究歷史,能使大家在閱讀小說之余有進一步的收獲。

語言、敘事與歷史細節(jié)的描述

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有一個很大的難點是如何處理現(xiàn)代與歷史的關系,這涉及選擇語言的風格,涉及運用敘事的技巧,還涉及對于一些制度、地理、風俗、名物、文學等歷史細節(jié)的描述。

創(chuàng)作《大宋王朝》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我將語言確定為現(xiàn)代風格。全書主要的敘事語言是現(xiàn)代的,以易于被當代讀者所接受。但是,我希望這部作品在語言上也能夠給讀者制造出一種“現(xiàn)代”(當下)與“古代”(過去)共存的印象,強化現(xiàn)代與歷史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小說中有些地方會在主體現(xiàn)代風格的敘事語言中,故意穿插使用少量文言(大多是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這樣寫,一方面是為了反映書中人物的個性與歷史真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暗示宋代社會的語言風格——宋代本身是一個廟堂文言與民間口語共存的時代(宋代的“講小說”“講史”“講經”“說諢話”,就是很流行的民間通俗文學)。為了給讀者制造這種“現(xiàn)代”(當下)與“古代”(過去)共存的印象,我會有意識地在需要之處,從歷史文獻中引用原文。這部小說中所引用的歷史文獻原文,包括詔令、奏章、書札、墓志、詩文等,其中有些還是珍稀文獻。普通讀者,如果沒有閱讀這部小說,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接觸這些文獻。我相信,這些內容,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說,將是一種閱讀帶來的額外驚喜。用現(xiàn)在時髦的話說,也算是一種“彩蛋”。

這種配合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塑造而進行的對歷史文獻的引用,大大增加了創(chuàng)作的難度。但是,我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這樣的寫法,一方面可以在內容上增強小說的歷史真實性,另一方面也能在形式上體現(xiàn)上述創(chuàng)作思想。同時,這種創(chuàng)作努力也將有效增強作品內在的知識體系感。這種知識體系,不是孤立、枯燥地存在的,而是圍繞著小說主要人物建立起來的,是為敘事服務的,是為塑造人物形象與個性服務的。它們使小說主要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整個人生變得更加真實、豐滿和立體,也使小說具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小說第八部《江山多嬌》中,在講述大遼使者在宋朝君臣面前背誦司馬相如的《天子游獵賦》這段故事時,借大遼使者之口,引用了《天子游獵賦》全文。為什么在此要全文引用這篇古代賦文呢?理由有五:其一,是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至此制造氛圍的需要,通過長篇引用,凸顯契丹使者的超強記憶力;其二,暗示中原文化強大的輻射力與影響力;其三,為宋朝皇帝趙匡胤聽了大遼使者背誦《天子游獵賦》后發(fā)表觀點進行鋪墊;其四,此賦多用瑋字,以瑰麗的文采描繪了國家的大好河山,同時對統(tǒng)治者提出了勸諫,這是與這一部書的書名“江山多嬌”相呼應的,是為全書主旨服務的;其五,希望在小說敘事中結合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巧妙引用古代有價值的文獻,保存中華文化基因。

此外,我也會在敘事過程中,于一些細微之處,用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表達,來傳達這部小說在文化與歷史方面的旨趣。比如,在第六部《內廷的燭影》中,小說敘事至趙匡胤發(fā)十一州之軍會兵襄州討伐湖南時,順帶介紹郢州(十一州之一)的地理,并自然地提起“宋玉”這個郢州歷史上的人物。這一提及,貌似多余,卻是為小說的主旨思想服務的。在寫天下布武、戰(zhàn)爭陰云密布時提及文人,其實是把“宋玉”作為一個符號、一種暗示。宋玉是文學史上寫賦的名家,而宋代國策是重文抑武,所以我提到宋玉是為了暗示:千百年來,各方勢力逐鹿中原,在一次次腥風血雨中滄海變桑田,但最終,山川大地流傳下來了,同樣得到流傳的還有看似弱不禁風的文化。我想,這本該是留待文學評論家們分析闡釋的,但既然寫到這個問題,我便順便提一下。

長篇歷史小說要精彩,要讓人愛讀,敘事是否成功很關鍵。創(chuàng)作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我在敘事方面的設計也花了不少心思,采用了順敘、倒敘、插敘等多種技巧。為了改變敘事的節(jié)奏,消除讀者可能因簡單敘事引起的審美疲勞,同時考慮到小說自身知識體系和風格的建構,我有意識地在敘事過程中穿插一些看似與情節(jié)無關,卻內在地服務于主題的內容。比如,這部小說會隨著敘事的發(fā)展、情節(jié)的推進,穿插講述一些地名、山川、河流、文章、詩詞的知識或典故。為什么我要這樣寫?為什么我認為它們對于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來說是有價值的、不可或缺的呢?在我看來,一個地名不僅是一個地名,它承載著很多東西。大宋王朝也不僅是一個王朝名,它也承載著中國自古以來的很多東西。大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中一個重要的階段,而這個歷史階段并不是孤立的,它承載著中國的文化血脈,融于國家的每一片山川、每一條河流、每一篇流傳下來的經典文章和詩詞中。比如第四部《鏖戰(zhàn)潞澤》開始就寫龍門石窟,穿插寫到以往的歷史,是一種有意的創(chuàng)作安排。再如第六部《內廷的燭影》中,我借老宰相范質之口,陳述《墨子?尚同》的一些內容。這樣的敘事設計,一方面是借引經據典的表達方式,凸顯老宰相范質剛正又有點迂腐的個性和文人本色;另一方面,是因為《墨子?尚同》探討了治國之道,我認為一部反映宋初歷史的真正的歷史小說就應該在敘事中探討宋代治國思想與歷史上各種治國思想的淵源、交融、博弈與沖突。如此一來,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才能包羅萬象,形成一個自身的龐大體系,才可能會被讀者反復閱讀和品味,甚至被專家反復討論和鉆研。

對制度、地理、風俗、名物、文學等歷史細節(jié)的描述,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奇幻、戲說類的歷史小說可以寫得很隨意,真正的歷史小說卻得對它們做一番嚴謹?shù)目甲C。比如,宋初武將的戰(zhàn)袍制式是怎樣的?小說中寫到趙匡胤時,我有時會說他披了一件缺胯赤色戰(zhàn)袍;寫到大將李處耘時,我有時會說他穿了一件缺胯綠色戰(zhàn)袍。所謂的缺胯戰(zhàn)袍,就是披甲在身時,露出右臂的戰(zhàn)袍,這種戰(zhàn)袍一般是宋代元帥或主將所穿。在寫湖南某員大將時,我會說此人穿了一件交領左衽錦袍。因為宋初的一般武將、武侍常常穿這種錦袍。對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需基本符合歷史事實才好。有些食物、器具名字,在宋代很常用,現(xiàn)在卻幾乎不用。比如,“爊肉”是什么食品?據學者研究,“爊肉”大概是一種過油煎后的肉,便于存放,有時夾在蒸餅中吃。再如,小說中寫到一種器具——檐子。它類似于轎子,但形制小而簡,以肩抬。高承《事物紀原》卷八有此物條目,可能出現(xiàn)在唐乾元以后。宋初轎子形制尚未形成,但有此類似轎子之物。歷史學家陳振先生還寫過一篇題為《轎子的產生和發(fā)展》的論文,其中就提到檐子。如果我在小說中用“轎子”一詞,那就不符合宋初的事實了。作品中類似的小例子不勝枚舉。

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涉及的制度、地理、風俗、名物、文學等歷史細節(jié)實在太多,限于我的水平,在這部小說中,對有些事物的介紹或描述,可能有不準確、不正確之處。如果方家發(fā)現(xiàn)錯誤,歡迎不吝賜教,以期有機會再版時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