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小說課:文學給予我們什么
來源:收獲(微信公眾號) | 余華  2022年03月14日12:11

這是一個寬泛的題目,屬于說起來比較容易的題目,可以多說也可以少說。從什么地方說起呢?從家里的書柜說起吧。

我有一個習慣,現(xiàn)在依然保留著,一本小說讀完了,再去書柜里找另外一本小說,有時候很快找到了,有時候?qū)ふ业臅r間很長,拿出來一本翻閱一下放回去,再拿出來一本翻閱一下放回去,這樣的動作一遍又一遍,然后放棄閱讀了,去找個電影看看,或者聽聽音樂,或者上網(wǎng)下圍棋。過兩天走到書柜前,再去重復(fù)拿出來又放回去的動作。我覺得有時候?qū)ふ乙徊啃≌f的時間超過讀它的時間,在應(yīng)該讀這本小說還是讀那本小說之間遲疑不決。為什么?我后來意識到這是在尋找自己的心情。文學類的書和專業(yè)類的書是有區(qū)別的,讀專業(yè)類書是去尋找知識、尋找工具,當然文學類書也有知識,但是它與專業(yè)類書不一樣的是它充滿了情感,它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的心情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在找一本小說的時候,經(jīng)常覺得這不是我現(xiàn)在想要讀的,是我以后要讀的。

要是一天或者幾天都沒有找到要讀的小說的話,我肯定處于一段迷茫的時間,這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如果我能夠很快找到一本小說,并且讀完的話,這就證明這個時候我對自己的心情是了解的,我知道需要什么和應(yīng)該做什么。當時的心情和所閱讀的小說內(nèi)容既有并行的關(guān)系也有對立的關(guān)系,有時悲傷的時候想讀快樂的小說,或者快樂的時候想讀悲傷的小說,有時是反過來的,悲傷的時候,尋找更悲傷的書,這樣我們才能夠治療自己的悲傷,這個世界上還有更重更多的悲傷,我們的悲傷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快樂的時候,我們想讀一本更快樂的小說,這樣能夠讓我們的快樂發(fā)揚光大。我們?nèi)曩I書,現(xiàn)在進入書店以后,發(fā)現(xiàn)最困難的是不知道該買什么,因為書太多了。以前書店里邊是沒有什么書的,現(xiàn)在書店里面的書太多了。我說的以前是“文革”的時候,那時候沒有什么書。還有去我們學校圖書館借書,借閱專業(yè)書是有目標的,是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是去尋找工具,找文學書常常沒有目標,就是憑感覺,這感覺就是自己當時的處境和心情的表達,如果找到了最適合的書,就會知道文學給予我們什么了。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欲望、很多的情感是不能表達的,因為表達出來以后會傷害別人,然后對自己不利,所以就不敢表達出來。但是這樣的情緒不能一直壓抑著自己,怎么辦?就到文學中去尋找,去虛構(gòu)的文學作品里尋找,找到類似的人物的命運,跟著他們的命運向前走,哭或者笑,把一些不健康的情緒,從內(nèi)心發(fā)泄出來。我年輕的時候,讀到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文學有益身心健康。確實如此。當你隨著作品中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你為他流淚,為他笑,你的情緒在不斷地被剝奪和不斷地發(fā)泄以后,我覺得能夠減少得抑郁癥的可能性,文學應(yīng)該有這個功能。

文字給予我們什么?文學深遠、寬廣、豐富,而且包羅萬象,我今天只能挑幾個說一下。先舉兩個例子,從兩個方向來說說文學給予我們什么。一個是從某個生活場景出發(fā),讓我們想到讀過的某部文學作品的一個細節(jié)、一句話;一個是從文學作品出發(fā),一個細節(jié)、一句話讓我們回憶起已經(jīng)遺忘了的往事或者某個生活場景。

先說第一個例子。2008年春天,我去巴黎為《兄弟》法文版做宣傳,在一個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我站在巴黎街頭,巴黎那個地方我是不敢亂走的,很容易迷路,很多路口是斜角,我覺得自己走對方向了,結(jié)果越走越遠。不像紐約曼哈頓,大道和街,清清楚楚,怎么走都不會迷路。我站在賓館出來的一個路口,等我的法文譯者何碧玉過來,法國菜單我不會點,要等何碧玉過來,陪我一起去吃晚飯。我在那里站了半個小時左右,看到人們匆匆忙忙地來往,偶爾有幾個人是一邊說話一邊走來,其他人都是匆匆走著,他們的身體還會碰撞一下,可是對于他們來說,走在一起的都是陌生人。那么多的人在來來往往,這樣的場景,我們在紐約、在北京、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傍晚下班的高峰時期就會見到,所有人都是匆匆忙忙。那個時候夕陽西下,巴黎大街上人們來來往往的場景,突然讓我想起很多年前讀過的歐陽修的詩句 “人遠天涯近”。我當時腦子里跳出這句詩,就是那個時候的場景給予我的,走在大街上的這些人,他們的身體,哪怕是碰撞在一起的時候,他們跟他們之間,人和人之間是那么的遙遠,反而是遠方正在西下的夕陽離我們更近,比街上行走的人和人之間更近。宋朝的時候,人沒有那么多,歐陽修寫下這個詩句的時候,也不會是我站在巴黎街口的感受,我想他也許是感嘆世事的變化莫測和人情的陰晴冷暖,或者其他的感受,覺得“人遠天涯近”,即使人就在面前,天涯還是更近一點。當初我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只是覺得非常好,但是忘了,因為讀到過的好的詩句好的細節(jié)太多了,很容易忘掉。多年之后的這個傍晚,我站在夕陽西下的巴黎街頭的那一刻,這句被遺忘的詩句回來了。這是文學回來了,回來以后,歐陽修的這個詩句,再也不會離開我了,它會時常出現(xiàn)。一個生活場景可以喚醒我們過去閱讀過的某一個文學記憶。

還有一個例子是反過來的,不是生活場景喚醒遺忘的文學記憶,是文學閱讀喚醒一個遺忘了的生活場景,這個例子還是詩歌。我為什么要找詩歌?因為找詩歌相對比較容易,小說作品,偉大的小說太多了,但是可以被詮釋的沒有那么多,詮釋的時候詩歌比小說容易。下面我要說的是一個老掉牙的往事,我說過很多次了,我想換一個新的,以前沒有說過的,可是總是沒有比這個舊的更合適的,為了說清楚文學給予我們什么,我還得再說一遍。

(以下略,全文刊載于2022-2《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