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洪子誠:《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的幾個問題 ——在8月15日會議上的發(fā)言
來源:《文藝爭鳴》 | 洪子誠  2023年03月14日08:50

我先開個頭,簡單談談我的這本書存在的問題和寫作的一些想法。先講問題。第一,書名的口氣太大。這是福建一個朋友的批評。他說得對。要是現(xiàn)在,我傾向于用書里一篇文章的題目作書名:《與〈臭蟲〉有關》。《臭蟲》是馬雅可夫斯基的劇本,后來延伸到田漢和孟京輝,串聯(lián)起兩個國家三個不同的年代:20世紀20年代、50年代和21世紀。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對現(xiàn)狀的描寫,對未來的想象,聯(lián)系起來讀很有意思。而“臭蟲”這個被厭棄、被試圖埋葬的象征物,它在不同時間中角色的轉換,也值得思考。如果用它做書名,相信會比較有吸引力,讓出版社少賠點兒錢。第二,書名雖然顯示了體系性,實際上有點兒名實不副。缺乏整體性論述,大多是個案研究,各篇的分量不均,之間缺乏有機聯(lián)系。有些重要問題也沒有涉及,如亞非拉、第三世界文學;蘇聯(lián)文學影響和對這種影響的剝離的轉換……可以為自己辯護的是,還是努力從個案、從局部現(xiàn)象發(fā)掘“更大的單位”;反過來,在選擇個案的時候,也會考慮它們跟“更大的單位”是不是存在關聯(lián)?!案髥挝弧边@里指的是文類、主題、思潮等。還有一個問題,其實我缺乏做這個課題的條件。即使是中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和相關資料,我讀的面都比較窄。特別是外語不好。學過兩年俄語,大三時曾經(jīng)抱著字典讀了大半本原版的《別林斯基選集》,現(xiàn)在卻連字母都讀不出來。英語也不行。寫作中對問題的理解、資料的查找,就遇到很多困難。舉一個小例子,俄國詩人葉夫圖申科寫于1961年的詩《娘子谷》開頭有這么幾行:“娘子谷沒有紀念碑,/懸崖絕壁像一面簡陋的墓碑。/我恐懼。/猶太民族多大年歲,/今天我也多大年歲。/這時我覺得——/我是猶大。/……”這是“黃皮書”《〈娘子谷〉及其他》(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里張高澤先生的譯文??墒呛髞砦野l(fā)現(xiàn),肖斯塔科維奇根據(jù)這首長詩譜寫的第13交響曲,歌詞中“我是猶大”這一句卻是“我是猶太人”。正是因為語言的障礙,只好求助汪劍釗教授,他認為應是“猶大”,說詩人也自譴,對“娘子谷沒有紀念碑”的現(xiàn)實也負有責任。不過這些天也有先生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還應該是“猶太人”。如果我懂俄文,這個問題不難弄清楚。

原來計劃中還有一些題目,20世紀60年代中國和西方左翼對“人”的思考;對安東尼奧尼電影《中國》的批判;樣板戲藝術的外來資源;作為“政治”和作為“藝術”的亞非文學運動……但因為理論、知識準備不足,也因為精力不濟,就放棄了。從我的角度,目前寫的這些也就夠了。有批評家說得好,“夠了就是夠了,夠了不是一切”。

接著談對這本書的內(nèi)容的一些想法,請大家批評。也有這么幾點。

角度,方法

兩年前在首師大文學院做當代文學與俄蘇文學關系的講座,結束后有比較文學研究生私下提醒我,我用的不是比較文學的方法。她說得對,我沒有受過比較文學學科的訓練。書里的一些文章,也可以勉強歸入影響或接受研究的范圍,但也不完全是。文章的內(nèi)容和方法,體現(xiàn)在書名“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這個短語中。我的重點是當代文學在建構自身的過程中,如何從世界文學的視野中處理外國文學資源,如何將它們“內(nèi)化”?!皟?nèi)化”包括吸收、轉化、爭辯、抗拒、排斥等多種因素,是個動作性很強的詞。就是說,我是以中國當代文學的主體性的建構作為觀察這一關系的基點的。

角度、方法的另外一點是內(nèi)部清理,這延續(xù)的是歷史上那些“內(nèi)部質疑者”的工作。這個選擇,基于這樣的認識,在20世紀產(chǎn)生很大影響,具有國際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文學,無論是理論和實踐,都存在嚴重問題和缺失,甚至也可以說出現(xiàn)危機。另外,社會主義文學和馬克思主義一樣,雖然有一致的基本范疇,但內(nèi)部是多種多樣的,各種主張、派別發(fā)生過激烈沖突。它們都不能簡單歸結為“過去”。內(nèi)部的多樣、分歧,歷史上曾以正統(tǒng)/異端、革命/反動、真正的/修正主義的來劃分。今天的反思、清理,目的是廓清分歧的性質,釋放過去曾被壓抑、也擁有更多“真理”的部分。這不是通常理解的“平反”,不是重新判斷輸贏。事實上,這段歷史沒有勝利者。那些將教條、僵硬的主張當作“世界觀”的曾經(jīng)勝利者沒有勝利,而擁有更多“真理”的質疑者,由于時過境遷,他們也不是勝利者。

要特別指出的是,現(xiàn)在我們的內(nèi)部清理,和歷史的“內(nèi)部質疑者”有很大不同。就后者說,他們當年的行為具有一種生命的“內(nèi)在性”:他們身處其中的水晶球破裂了,面臨著重新檢查信仰和信心重建的掙扎。對我來說,清理是學術的層面,我們扮演的更多是旁觀者角色。如果要說到責任,那也只是目睹同時代人為理想而受苦遭難而產(chǎn)生的“債務”,盡力為歷史做一點兒留痕的工作。

當代中外文學關系結構方式

2016年我在談當代中外文學關系史料的文章中談過這個問題,文章就收在這本書里。當代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許多是相同的,但也有重要區(qū)別。一個是當代文學是國家主導、管理的文學,不同作家、流派對外國文學采取多樣方式的可能變得很小。另一個重要的區(qū)別,是當代文學嵌入國際政治的程度。具體說,談論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當代文學,無法脫離“冷戰(zhàn)”、國際共運、殖民地獨立運動這個背景。國際環(huán)境衍生的一些機構,也和當代文學的運動、寫作密切勾連:如社會主義陣營的世界和平理事會,1958年誕生的亞非作家會議。外國文學(作品、理論批評)的譯介是中外文學關系的最主要途徑,與現(xiàn)代相比,出版?zhèn)鞑シ绞缴弦灿兄匾獏^(qū)別。如大家都熟悉的內(nèi)部、不公開或半公開的出版物,包括各種非公開發(fā)行的期刊和內(nèi)部資料。我這本書就用了不少內(nèi)部出版的刊物的資料,如《現(xiàn)代文藝理論譯叢》《世界文學參考資料》《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蘇聯(lián)電影文集》等。正式與非正式、公開與內(nèi)部,是當代資料信息的等級制,信息依據(jù)權力的分配問題。有計劃、大規(guī)模組織文藝界人士出國學習,或聘請、接受外國專家(特別是當時蘇聯(lián)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來華指導,也是當代獨特的方式,這極大地影響了當代特別是藝術門類的狀況。

主題

這三四十年中,當代文學在“內(nèi)化”世界文學問題上,涉及多個層面的復雜問題,其中又存在若干主題性的因素。如——

文學體制。作家創(chuàng)作自由、對文學的管理和控制,這在討論與南斯拉夫文學關系中有涉及。劉白羽和維德馬爾的爭論,郭小川《望星空》“錯誤”的處理方法的爭論,都不僅是文藝觀點的分歧,也有同社會主義國家在制度問題上的分歧。

邊界。在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出現(xiàn)危機的時刻,這個問題多次提出。這牽涉這種自認為最先進階級、代表歷史發(fā)展方向的文學,是否應該向古典、向“資產(chǎn)階級文學”開放邊界。秦兆陽的“現(xiàn)實主義廣闊道路”,羅杰·加洛蒂的“無邊”現(xiàn)實主義,蘇聯(lián)20世紀70年代的“開放體系”……都是不同語境下的共同問題。由于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開放窗戶、進行對話的對象有所差別。這個問題的癥結是,是否承認社會主義文學需要借助各種知識才能建立。在強調(diào)它的革命、變革的同時也承認它的依賴性。這個主題的反復出現(xiàn),證明被稱為史無前例的文學,其實深層的危機感來自它無法掙脫的“傳統(tǒng)”壓力。

評價。社會主義文學是否取得公認的成就?“拿出貨色來”是內(nèi)部辯護和質疑雙方都提出的口號。盧卡契1956年有這樣的抱怨:“現(xiàn)在形成了那么一種公開的意見,認為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就是那么一些平常的、機械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正是為我們的批評家所捧上了天的……我們沒有以我們在自身中存在的力量登上世界舞臺?!保ā督幕羞M步與反動的斗爭》)辯護的一方會列舉一些作家、作品來證實不僅“登上世界舞臺”,而且有極大超越。但他們在作出這一論斷時也會感到心虛,而把勝利、把燦爛的前景預支給“未來”。

人道主義。這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限于文學的主題。人道主義成為哲學、文學主潮,在蘇聯(lián)、東歐西方左翼是對斯大林統(tǒng)治時期問題的回應,中國的批判則是作為對修正主義的斗爭工具。1965年,阿爾都塞的《保衛(wèi)馬克思》指出,人道主義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口號,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認為對于對斯大林錯誤的批判,應該分析產(chǎn)生這些錯誤的種種歷史條件,人道主義并不能科學地解釋歷史。這是對的。但是,人道主義也是有關正義、善惡、人性的倫理尺度,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火焰”的歷史意義同樣無法低估。20世紀60年代的這一爭辯,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重演,只不過處理的現(xiàn)實問題改換為“文革”的后果。

(本文系未編排稿,成稿請查閱《文藝爭鳴》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