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肖克凡:我又寫工人了
來源:中篇小說選刊(微信公眾號) | 肖克凡  2024年06月17日15:00

前幾天跟個相熟的朋友聊天,說起個人經(jīng)歷的往事,我發(fā)現(xiàn)對方規(guī)避某些不悅的時光,說該忘記的都要忘記,凡是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我不反對這樣的生活法則,更知道人性具有回避羞恥記憶的本能。說實話有時我也不愿回憶丟人現(xiàn)眼的事情。因為我是人,難以避免人性弱點。

但我是個文學寫作者,我不應選擇性地記住某些人和事,也不應選擇性地遺忘某些人和事。文學的功能可以喚醒記憶,甚至拒絕忘記。

譬如我的六年工人履歷,盡管時光遠去,依然時常想起。我記住那個年代工人具有的品質——從容大度、沉靜踏實,尤其那種不事聲張的處世態(tài)度,跟當下的“搏眼球”或“賺流量”的現(xiàn)象形成明顯對照。我估計有人讀了《父親和雕像》這篇小說,可能難以相信會有李玉福這樣的老工人。我只能說,這正是我記憶里的“雕像”。于是,我就寫了《父親和雕像》,因為有工廠就有工人,有工人就該有雕像,有靈魂的雕像等于活生生的人?!陡赣H和雕像》就是這個創(chuàng)作初衷吧。

就這樣,我寫了這對工人父子——李玉福和李秀柱。這是我曾經(jīng)熟悉的人物,一個是工廠的“兒子”,一個自然是工廠的“孫子”,這外號意味著產(chǎn)業(yè)工人傳代了。這種感覺久違了。既然在物理時間里久違了,我寫出《父親和雕像》,有幸在小說的“文學時間”里跟這爺倆兒重逢,令人情不自禁。當然還有其他人物:認為自己“還是雙腳踏在華北電機廠土地上”的電工田銘,前來道別的退休廠黨委書記崔鳳歧,賣了工廠地皮移居東莞的退休廠長宋桂池,以及杜玉雯、高富英和能言善辯的劉大辯……我邀請他們來到小說里,如果說文學人物具有辯識度的話,讀者朋友們能否在他們身上感受到天津人尤其是天津工人的地域文化特點呢?這是我期待的。讓人們想起這些漸行漸遠的“過時人物”,更是我所期待的。

《父親和雕像》發(fā)表后,有人問我怎么又寫起工業(yè)題材啦。說實話,從事寫作以來,我沒覺得受到題材的影響。如果文學是人學,那么廣義地說,《父親和雕像》的題材就是“人的題材”。如果問我為什么要寫出這樣的工廠人物,我只能這樣回答:我就是想寫呀。

這次《中篇小說選刊》轉載這部中篇小說,讓我在2024年中國文學園地里露面,備感榮幸。感謝編輯朋友們,感謝賞光的讀者。我將繼續(xù)寫作,用以報答文學對我的厚愛。